图书介绍
新编领导科学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编领导科学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4754468.jpg)
- 万良春主编 著
- 出版社: 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
- ISBN:750353288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90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领导学-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编领导科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版说明1
自序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中国特色领导科学——学习江泽民论领导科学1
第一章 领导与领导科学1
第一节 领导的含义及其产生与发展2
一领导的含义与本质2
二领导的要素与规律4
三领导的产生与发展5
四现代科学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7
五领导与管理(或被领导)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8
第二节 从早期管理思想到管理科学的诞生10
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10
二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世界意义11
三产业革命对管理思想的影响12
四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13
第三节 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15
一领导科学的产生15
二领导科学在我国的兴起17
第四节 领导体制18
三现代领导科学的发展趋势18
一领导体制的模式19
二领导体制的结构20
三我国组织与领导的基本制度21
第五节 现代领导原理与理论22
一以人为本22
二贯彻“三个面向”23
三引进“三论”25
四动力与激励28
五能级与效益31
六统筹与调控32
第六节 领导科学的学习与研究33
一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35
二领导科学的研究内容35
三学习与研究领导科学的意义36
四学习与研究领导科学的方法37
第二章 建设领导科学的中国特色3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38
二邓小平及其理论地位与体系39
一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基本特征39
三我党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40
四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2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3
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模型”44
第二节 建设领导科学的中国特色47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47
二“三个代表”及其与“三讲”、“三观”的关系49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52
四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53
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53
六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54
第三节 提高宪法的权威意识56
一“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群众给的”56
二《宪法》是人民与政府的契约57
三“依法治国”首先是“依(照)宪(法)治国”57
四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58
第四节 增强执政能力提高领导水平59
一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的根本建设60
二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61
三执政能力建设的规范要求62
四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在基层64
五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65
第五节 贯彻落实领导干部的“新三观”65
一科学的发展观66
二公仆的权力观67
三“为民”的政绩观71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2
第六节 新时期的新形势与新任务72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73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75
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76
第三章 领导者及其权力、能力与魅力79
第一节 领导者的素养79
一素质与修养及其转化80
二领导素养的类型与特性81
三现代领导者修养的基本要求82
四社会主义领导者的世界观改造84
一加强领导作风建设86
第二节 领导者的作风86
二领导作风的主要内容87
三发扬优良传统89
四防止和反对不正之风90
五倡导以诚为本91
第三节 领导者的权力93
一领导权的构成93
三科学授权95
二领导权的使用95
四职、权、责的关系问题98
第四节 领导者的能力99
一观察思维能力99
二自我管理能力100
三组织指挥能力103
四协调控制能力104
五创新应变能力106
六智力开发能力106
七情报捕捉能力107
八科学决策能力108
九统揽驾驭能力109
十能力与层次的关系110
第五节 领导者的魅力110
一领导魅力的含义111
二领导魅力的类型112
三领导魅力的要素112
四领导魅力的障碍113
第六节 “领导三力”与权威的关系115
一“领导三力”的性质及其异同115
二权力和权威的关系116
三“领导三力”的相互关系117
四领导权威的维护117
第四章 现代领导班子的建设与管理119
第一节 领导人才的使用119
一领导人才的个性特点119
二领导人才的最佳使用120
三领导人才的测评122
四领导人才的甄别123
五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126
第二节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长效监控机制127
一强化党内权力的监督128
二充分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129
三齐抓共管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129
四对各级领导主要负责人的监督方式130
五实行激励与监督并举130
第三节 现代领导方式的个性化131
一权力型领导方式132
二魅力型领导方式133
三知识型领导方式134
一结构优化的标准135
第四节 领导班子结构的优化135
二结构优化的内容136
三结构优化的原则142
四结构优化的途径148
第五节 领导班子的构成151
一怎样当好“班长”152
二怎样当好“副班长”154
三其他领导成员与辅助人员157
一战略的含义与特性160
第五章 领导的一般职能160
第一节 制定战略160
二为什么要制定战略161
三怎样制定和实施战略162
第二节 组建机构164
一程序与标准164
二主要原则165
三纵向层次165
四横向系统166
五推行“全程代理制”168
第三节 科学管理170
一加强人性化管理170
二抓好现代经营管理171
三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171
四深化股份制改造173
五建立和健全问责制174
第四节 编制法规176
一岗位规范177
二责任制度179
三奖惩法规181
第五节 思想教育185
一作用意义与形势分析185
二把“三贴近”作为指导原则187
三体现“三贴近”的本质要求188
四当前应关注的重点问题189
五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191
六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拓宽渠道192
七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点193
第六章 领导的科学决策196
第一节 什么是领导的科学决策196
一领导决策的含义与要素196
二领导决策的作用与地位197
三领导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198
四建立决策责任制200
五现代西方决策的理论与思想201
第二节 现代领导决策的层次、类型与体制203
二现代领导决策的类型204
一现代领导决策的层次特点204
三现代领导决策的体制207
第三节 领导决策的程序、原则与方法208
一领导决策的程序208
二领导决策的原则211
三领导决策的方法213
第四节 现代领导决策的情报信息基础215
一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16
二现代领导决策的情报信息基础216
三现代领导决策的科学预测基础219
四情报、预测与决策的关系220
第五节 现代智囊团的建设221
一什么是“智囊团”221
二智囊团的产生与发展221
三现代智囊团的类型与特点223
四现代智囊团的功能224
五现代智囊团成员的条件225
六现代智囊团的结构227
七走“文献情报一体化”道路228
一现代领导者在决策中的地位与作用229
第六节 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角色及其素质要求229
二现代领导决策者的素质要求230
三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232
第七章 干部人才队伍的管理与建设234
第一节 人才及其成长规律234
一人才的概念、特性、类型与层次234
二人才的素质要求235
三人才的成长规律236
四领导者的人才观237
一加强在职教育242
第二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42
二鼓励自学成才243
三防止人才外流244
四完善激励机制245
五引导合理流动246
六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247
第三节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248
一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248
二改革的基本目标、方针与原则251
三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252
第四节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255
一政策精神256
二“申论”考试257
三选拔方式258
第五节 建设三支干部队伍261
一党政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261
二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263
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264
一科学领导的方法论基础271
第一节 领导方法271
第八章 领导方法及其范畴的延伸271
二传统与基本的领导方法272
三思维推理方法273
四调查研究方法274
五沟通协调方法276
六检查总结方法278
第二节 领导艺术279
一领导艺术的含义、特性与基础279
二领导艺术的类型280
三领导艺术的内容282
四领导艺术的社会性293
第三节 领导谋略297
一领导谋略的概念、意义与作用297
二领导谋略的生成与特性299
三领导谋略的原则要求300
四领导谋略的运用艺术300
五领导谋略水平的提高303
一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的关系306
第四节 领导方法的范畴结构306
二领导谋略与领导方法的关系308
三领导方法的范畴结构308
第九章 团队的建设与领导310
第一节 团队与团队精神310
一什么是团队310
二团队的兴起312
三团队的产生与发展313
四团队的类型314
五团队精神315
六团队对其成员的影响316
第二节 团队的组织建设318
一团队的组建318
二团队的构成要素320
三团队的设计原则322
四团队的建设与管理324
五团队的领导模式326
第三节 团队的文化建设327
一培养团队精神327
二建立共同理想328
三搞好团队学习329
四团队文化建设的领导330
第四节 成功的团队领导331
一团队领导者的效能与素质331
二团队的领导思想332
三团队的远景规划334
四团队领导的成功标准335
五高效团队的特征337
二团队运用的基本观点339
一团队的利弊优劣339
第五节 团队的运用与发展339
三团队的发展341
四团队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案例)344
第十章 面向知识经济领导新方向347
第一节 知识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347
一社会经济变革的酝酿347
二什么是“知识经济”348
四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对策349
三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349
五知识经济的负效应353
第二节 永不枯竭的无形资源355
一知识的特性355
二知识的社会功能356
三知识是现代“第一生产要素”357
四知识的管理358
第三节 “非群体化”及其社会影响358
一“非群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359
二“数字家庭”给工作带来的影响359
三全面深刻的社会影响360
第四节 开拓网上领导关系362
一网上领导关系及其性质与特点363
二网上领导的职能与权力演变364
三网上领导关系的能力364
第五节 实施电子政务366
一什么是“电子政务”367
二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367
三改革政府体制与管理方式368
四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370
一知识经济时代领导角色的转变372
第六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领导者372
二从“替代领导”到“超级领导”374
三提高领导知识经济的能力377
四知识经济领导人才的培训380
第七节 知识经济与共产主义的依存关系383
一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384
二知识经济的发展呼唤共产主义保驾护航384
三共产主义的实现呼唤知识经济创造条件385
主要参考书目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