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拜寺沟西夏方塔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750101727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60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547页
- 主题词:文物-考古-发掘报告-贺兰县-西夏(1038~1227)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拜寺沟西夏方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上编 考古篇3
第一章 概述3
图一 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位置示意图4
插图目录4
第二节 历史地理5
第一节 发掘经过5
二、西夏以前的贺兰山6
一、贺兰山概况6
三、西夏时期的贺兰山8
第二章 方塔残体现状11
第一节 方塔残体及塔基状况11
一、残留塔檐实测11
二、塔体砌法12
三、第三层塔心室残体12
四、被掩埋塔体12
五、“门”状洞及塔基内部结构12
(三)戳印字砖13
一、青砖13
(二)长砖13
(一)方砖13
第二节 建筑材料13
二、木材14
(一)塔心柱14
1.圆形柱14
2.八角形柱14
(二)大柁14
图二 戳印字砖拓本14
图三 八角形柱、大柁和槽心木15
(二)彩绘墙皮16
(三)槽心木16
(四)小圆木16
1.带榫头16
2.带卯口16
(五)小长方木16
(一)铁钎16
三、其他16
(七)薄板16
(六)弧状板16
3.无榫卯16
第三章 出土遗物18
第一节 佛经18
一、西夏文佛经18
1.《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19
(一)《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简称《本续》)19
图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1~320
图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4、521
图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6、722
图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8、923
图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10、1124
图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12、1325
图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14、1526
图一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16、1727
图一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18、1928
图一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20、2129
图一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22、2330
图一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24、2531
图一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26、2732
图一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28、2933
图一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30、3134
图一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32、3335
图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34、3536
图二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三F017-36、3737
2.《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38
图二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1~339
图二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4、540
图二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6、741
图二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8、942
图二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10、1143
图二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12、1344
图二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14、1545
图二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16、1746
图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18、1947
图三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20、2148
图三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22、2349
图三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24、2550
图三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26、2751
图三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28、2952
图三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30、3153
图三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32、3354
图三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34、3555
图三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36、3756
图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38、3957
3.《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58
图四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四F018-4058
图四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1~359
图四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4、560
图四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6、761
图四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8、962
图四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10、1163
图四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12、1364
图四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14、1565
图四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16、1766
图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18、1967
图五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20、2168
图五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22、2369
图五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24、2570
图五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26、2771
图五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28、2972
图五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30、3173
图五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32、3374
图五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34、3575
图五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卷第五F019-36、3776
(二)《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简称《要文》)77
图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1、278
图六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3、479
图六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5、680
图六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7、881
图六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9、1082
图六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11、1283
图六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13、1484
图六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15、1685
图六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17、1886
(三)《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简称《广义文》)87
图六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要文》一卷F020-1987
图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1~388
图七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4、589
图七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6、790
图七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8、991
图七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10、1192
图七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12、1393
图七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14、1594
图七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16、1795
图七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18、1996
图七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20、2197
图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22、2398
图八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24、2599
图八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26、27100
图八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广义文》下半F021-28、29101
(四)《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简称《解补》)102
1.《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102
2.《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102
图八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1、2103
图八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3、4104
图八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5、6105
图八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7、8106
图八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9、10107
图八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11、12108
图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13、14109
图九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15、16110
图九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17、18111
图九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19、20112
3.《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113
图九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一F022-21113
图九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1、2114
图九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3、4115
图九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5、6116
图九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7、8117
图九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9、10118
图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11、12119
图一○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13、14120
图一○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15、16121
图一○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17、18122
图一○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19、20123
图一○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21、22124
图一○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23、24125
图一○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五F023-25126
图一○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1、2127
图一○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3、4128
图一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5、6129
图一一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7、8130
图一一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9、10131
图一一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11、12132
图一一四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13、14133
图一一五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15、16134
图一一六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二F024-17、18135
4.《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三136
图一一七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三F025-1、2137
图一一八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三F025-3、4138
图一一九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三F025-5、6139
图一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三F025-7~9140
图一二一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三F025-10~14141
图一二二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三F025-15~18142
图一二三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之解生喜解补》第三F025-19~21143
(五)西夏文《本续》诸经残片144
图一二四 西夏文《本续》等诸经残片F026-1~7145
图一二五 西夏文《本续》等诸经残片F026-8~22146
图一二六 西夏文《本续》等诸经残片F026-23~36147
图一二七 西夏文《本续》等诸经残片F026-37~60148
图一二八 西夏文《本续》等诸经残片F026-61~93149
图一二九 西夏文《本续》等诸经残片F026-94~136150
图一三○ 西夏文《本续》等诸经残片F026-137~205151
(七)西夏文经咒158
(六)西夏文佛经长卷158
图一三二 西夏文经咒F028、F029159
(八)西夏文佛经残页160
图一三三 西夏文佛经残页F030-1~3161
图一三四 西夏文佛经残页F031-1、2,F032-1、2,F033162
1.《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163
(一)刻经163
二、汉文佛经163
图一三五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F034-1、2164
图一三六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F034-3、4165
图一三七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F034-5、6166
图一三八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F034-7167
2.《佛顶心陀罗尼经》172
3.《初轮功德十二偈》180
图一四○ 《初轮功德十二偈》F036-1~7181
图一四一 《初轮功德十二偈》F036-8~15182
图一四二 《初轮功德十二偈》F036-16~23183
图一四三 《初轮功德十二偈》F036-24~33184
4.《三十五佛名礼忏功德文·附仁宗施经愿文》(拟)193
图一四四 《三十五佛名礼忏功德文·附仁宗施经愿文》(拟)F037-1、2194
图一四六 《三十五佛名礼忏功德文·附仁宗施经愿文》(拟)F037-3195
图一四五 《三十五佛名礼忏功德文·附仁宗施经愿文》(拟)(俄藏残件TK304)195
(二)写经199
1.《圆觉道场礼□一本》200
图一四七 《圆觉道场礼□一本》F038200
图一四八 《异本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拟)F039202
2.《异本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拟)202
3.《众经集要》(拟)204
图一四九 《众经集要》F040-1-1右 F040-1-1左 F040-1-2右、9 F040-1-2左、10 F040-2右 F040-2左205
图一五○ 《众经集要》F040-3 F040-4 F040-5右 F040-5左206
图一五一 《众经集要》F040-6右 F040-6左 F040-7 F040-8207
4.《修持仪轨》(拟)217
图一五三 缝缋装《修持仪轨》(拟)一沓展开示意图219
图一五二 缝缋装《修持仪轨》(拟)一沓折叠示意图219
图一五四 《修持仪轨》(拟)第一沓F041-1、2220
图一五五 《修持仪轨》(拟)第一沓F041-3、4222
图一五六 《修持仪轨》(拟)第一沓F041-5225
图一五七 《修持仪轨》(拟)第二沓F041-6225
图一五八 《修持仪轨》(拟)第二沓F041-7、8227
图一五九 《修持仪轨》(拟)第二沓F041-9、10228
图一六○ 《修持仪轨》(拟)第二沓F041-11232
图一六一 《修持仪轨》(拟)第三沓F041-12、13232
图一六二 《修持仪轨》(拟)第三沓F041-14233
5.《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234
图一六三 《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F042-1~4235
图一六四 《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F042-5~8(正)236
图一六五 《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F042-8(背)~10237
图一六六 《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F042-11、12238
图一六七 《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F042-13、14239
图一六八 《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F042-15、16240
图一六九 《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F042-17、18241
图一七○ 《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F042-19~44242
(三)刻经残页258
图一七一 刻经残页F043、F044,写经残页F045~F049259
(四)写经残页260
图一七二 经文碎片F050-1~8263
第二节 汉文佚名“诗集”265
图一七三 缝缋装汉文佚名“诗集”一沓折叠示意图266
图一七四 缝缋装汉文佚名“诗集”一沓展开示意图266
图一七五 汉文佚名“诗集”第一沓F051-1、2268
图一七六 汉文佚名“诗集”第一沓F051-3、4270
图一七七 汉文佚名“诗集”第一沓F051-5、6271
图一七八 汉文佚名“诗集”第一沓F051-7276
图一七九 汉文佚名“诗集”第一沓F051-8276
图一八○ 汉文佚名“诗集”第一沓F051-9276
图一八一 汉文佚名“诗集”第二沓F051-10、11277
图一八二 汉文佚名“诗集”第二沓F051-12、13279
图一八三 汉文佚名“诗集”第二沓F051-14、15281
图一八四 汉文佚名“诗集”第二沓F051-16~18285
(一)顶髻尊胜佛母像286
一、版画286
第三节 佛画286
(二)佛经插图残片之一286
图一八五 顶髻尊胜佛母像F052-1、2287
图一八六 佛经插图残片F053、F054和画稿F055288
(三)佛经插图残片之二289
二、画稿289
三、佛印289
图一八七 Ⅰ式佛印F056-1-1和Ⅲ式佛印F056-3-1(局部)290
图一八八 Ⅱ式佛印西夏文姓氏F056-2-1 F056-2-2291
图一八九 Ⅱ式佛印西夏文姓氏F056-2-2 F056-2-3292
图一九○ Ⅱ式佛印西夏文姓氏F056-2-3 F056-2-4293
图一九一 Ⅱ式佛印西夏文姓氏F056-2-9 F056-2-13 F056-2-15294
图一九二 Ⅱ式佛印西夏文姓氏F056-2-15 F056-2-16295
图一九三 Ⅱ式佛印西夏文姓氏F056-2-17296
图一九四 Ⅲ式佛印西夏文姓氏F056-3-4297
第四节 丝织品及其他298
一、丝织品298
(一)包巾298
1.印花包巾298
(一)铭文塔心柱299
二、其他299
(四)丝织品残段299
(三)织锦舍利子包299
2.双层荷包299
1.织锦绣花荷包299
(二)荷包299
3.贴花包巾299
2.文字包巾299
(二)西夏文木牌300
(三)木刀301
(四)铜铎301
(五)麻绳301
(六)草绳301
(七)皮革残片301
(八)舍利子301
(一○)小泥塔(塔擦)302
(一一)小泥佛(佛擦)302
(九)骨灰302
(一四)方格棋盘砖302
(一三)铁钉302
(一五)坑窝砖302
(一二)小泥窝302
(一六)元丰通宝303
(一七)乾隆通宝303
图一九五 方塔出土钱币拓本303
第四章 拜寺沟沟内西夏遗址调查报告305
第一节 方塔区遗址305
一、建筑遗迹305
图一九六 方塔区遗址示意图306
二、遗物307
(一)陶制构件307
(三)陶瓷残片308
5.残件之一308
6.残件之二308
4.脊兽308
1.白瓷碗底308
3.红陶瓮片308
2.青瓷碗底308
2.瓦当308
1.筒瓦308
(二)琉璃构件308
4.滴水308
3.瓦当308
1.筒瓦308
2.板瓦308
3.滴水308
图一九七 方塔区遗址出土遗物309
(四)其他310
1.鱼形纹模具310
2.铭文砖310
3.纺轮310
(五)钱币310
图一九八 方塔区出土钱币拓本311
图一九九 方塔区出土钱币拓本312
图二○○ 方塔区出土钱币拓本313
第二节 殿台子遗址314
图二○一 殿台子遗址出土建筑构件315
第三节 遗址调查后的几点认识316
二、拜寺沟是西夏重要的宗教活动地区316
一、拜寺沟西夏寺庙是在蒙古灭夏战争中破坏的316
四、方塔区可能是西夏“五台山寺”故址317
三、拜寺沟是西夏皇族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317
五、为研究贺兰山古代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资料318
附录一 拜寺沟方塔木材鉴定报告319
附录319
图二○二 方塔塔心柱显微结构图320
图二○三 方塔大柁和槽心木显微结构图321
图二○四 方塔圆木和小长方木显微结构图322
附录二 拜寺沟方塔纸张鉴定报告324
附录三 拜寺沟方塔丝织品鉴定报告325
下编 研究篇329
第一章 方塔原构推定及其建筑特点 牛达生329
第一节 方塔原构的推定331
第二节 方塔建筑特点333
一、是我国最早的方形实心塔334
二、是现知唯一保留了塔心柱的塔335
三、少见的有窗无门的壁画装饰335
第二章 方塔塔心柱汉文题记考释 孙昌盛337
第一节 内容考释337
第二节 方塔寺院(“本寺”)的营建时间341
第三节 方塔寺院与西夏的“五台山清凉寺”342
第三章 西夏文佛经《本续》是现存世界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 牛达生345
第一节 《本续》及其经名、题款的译释346
第二节 《本续》是西夏印本346
第三节 《本续》的文物、文献价值349
一、是西夏文佛经中的海内外孤本349
二、是国内仅见的印本蝴蝶装西夏文佛经350
三、是藏传佛教密典最早的印本351
第四节 《本续》是木活字版印本352
第五节 木活字《本续》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359
第四章 方塔出土汉文“诗集”研究 孙昌盛364
第一节 诗集注释举例364
第二节 从诗集看西夏的儒释合流373
一、西夏当时的社会与文化状况373
二、诗与佛教的联系375
第三节 诗与传统节日习俗376
一、元日376
二、上元节377
三、重阳节377
四、冬至节378
五、打春379
第四节 诗集的装订379
第一节 方塔出土的顶髻尊胜佛母画382
第五章 西夏顶髻尊胜佛母像的艺术风格 孙昌盛382
第二节 其他地方出土的顶髻尊胜佛母画及其布局383
第三节 西夏顶髻尊胜佛母画的艺术风格387
第四节 西夏曼陀罗与西藏西部曼陀罗的区别388
第六章 方塔出土小泥佛、小泥塔及汉地是物研究 牛达生391
第一节 小泥塔名称辨析及其类型392
第二节 频繁出土的小泥佛和小泥塔397
一、北朝时期397
二、隋唐时期397
三、宋辽西夏及元时期401
第三节 小泥佛、小泥塔的流变和发展409
第四节 小泥佛、小泥塔的来源及名称演变411
第五节 小泥佛、小泥塔的功用413
第七章 从拜寺沟方塔出土西夏文献看古籍中的缝缋装 牛达生416
第一节 缝缋装是较早出现的一种装帧形式416
第二节 缝缋装的研究概况417
第三节 方塔写本缝缋装的特点419
第四节 缝缋装与线装的不同424
第八章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密咒释例 聂鸿音425
第九章 从方塔西夏文献纸样分析看西夏造纸业状况 牛达生、王菊华436
第一节 检测分析报告436
第二节 从方塔纸看西夏造纸技术443
第三节 从方塔纸看西夏造纸业状况444
第一节 方塔等处出土的西夏丝织品448
一、绢448
第一○章 方塔等处出土西夏丝织品研究 孙昌盛448
二、纱449
三、罗449
四、绮450
五、绫450
六、锦451
七、缂丝451
八、刺绣452
第二节 西夏的纺织工具和作坊452
第三节 西夏的印染工艺453
一、植物染料453
二、矿物染料454
三、印染工艺454
后记456
英文提要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