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天敌昆虫应用研究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英)MarkA.Jervis编;汪云刚等主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235793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681页
- 文件大小:106MB
- 文件页数:696页
- 主题词:应用昆虫学-研究方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天敌昆虫应用研究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搜索行为1
1.1寄生性昆虫和捕食性昆虫的行为1
1.2方法论2
1.2.1因果法2
1.2.2功能法2
1.2.3比较法5
1.3寄生性天敌试验前处理7
1.3.1饲养7
1.3.2寄生性天敌的经历7
1.3.3性比8
1.4行为数据的处理8
1.4.1行为的记录方法8
1.4.2行为数据分析9
1.4.3田间行为研究9
1.5寄主/猎物定位行为9
1.5.1引言9
1.5.2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的寄主/猎物栖境定位10
1.5.3寄生性天敌的寄主定位20
1.5.4对寄生性天敌气味和斑块标记的反应23
1.5.5斑块内搜索方式24
1.5.6寄生性天敌的寄主识别行为26
1.5.7寄主选择和猎物选择27
1.6窝卵数31
1.7取食寄主行为34
1.8寄主识别行为35
1.8.1引言35
1.8.2间接法36
1.8.3寄主识别行为的直接观察37
1.8.4重寄生38
1.8.5多寄生40
1.8.6同类相食41
1.8.7集团内捕食41
1.9性别分配41
1.9.1引言41
1.9.2局域配偶竞争42
1.9.3条件性性别分配43
1.9.4性别分配与大规模饲养43
1.9.5性比的密度依赖性转变44
1.9.6初级性比的测定45
1.10功能反应45
1.11转换行为49
1.12斑块时间分配51
1.12.1引言51
1.12.2影响斑块时间分配的因素52
1.12.3不同因素交互作用分析52
1.12.4斑块时间分配行为的遗传性变异55
1.13斑块防御行为55
1.14寄生性天敌在寄主种群中的分布状况57
1.14.1引言57
1.14.2聚集行为57
1.14.3相互干扰与假干扰58
1.15 遭遇率测定60
1.16生活史特征与搜索行为61
1.16.1引言61
1.16.2卵量限制与时间限制61
1.17繁殖成本62
1.18虫龄依赖性搜索决策62
1.19搜索行为与分类学研究62
1.20搜索行为与寄主抵抗性63
1.20.1引言63
1.20.2寄主的生理抗性63
1.20.3行为性防御64
1.21天敌的搜索行为与群落生态学64
1.22结论65
1.23致谢66
第2章 生活史67
2.1引言67
2.2天敌的解剖学研究67
2.2.1引言67
2.2.2技术68
2.2.3产卵器与雄虫外生殖器70
2.3雌虫生殖系统70
2.3.1卵巢70
2.3.2输卵管73
2.3.3卵的形状、大小和数量75
2.3.4“卵的发生”及其相关性状76
2.3.5卵量限制80
2.3.6产卵动机81
2.3.7受精囊复合体81
2.3.8附腺82
2.3.9杜氏(碱)腺82
2.3.10毒液腺(酸腺、毒腺)83
2.4雄虫生殖系统84
2.5性比84
2.6寄生性天敌卵在寄主体内的定位84
2.7生殖力85
2.7.1引言85
2.7.2同生群生殖力表86
2.7.3生物因素对生殖力的影响87
2.7.4 物理因素对生殖力的影响95
2.8成虫寿命98
2.8.1引言98
2.8.2存活分析99
2.8.3生物因素对成虫寿命的影响100
2.8.4物理因素对成虫寿命的影响103
2.9未成熟期的生长和发育104
2.9.1引言104
2.9.2生物因素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105
2.9.3物理因素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124
2.10未成熟期的存活率129
2.10.1引言129
2.10.2生物因素对未成熟期存活率的影响129
2.10.3物理因素对未成熟期存活率的影响142
2.11天敌的内禀增长率143
2.11.1引言143
2.11.2寄生蜂rm的计算方法143
2.11.3寄主/猎物种类和发育阶段的影响147
2.11.4温度的影响147
2.12休眠148
2.12.1引言148
2.12.2生物因素对休眠的影响149
2.12.3物理因素对休眠的影响150
2.12.4休眠的适合度成本151
2.13生理资源的分配与动态研究151
2.13.1引言151
2.13.2资源分配模式151
2.13.3资源动态152
2.13.4研究方法152
2.14资源示踪153
2.15 致谢153
第3章 遗传学研究154
3.1引言154
3.2遗传标记与图谱154
3.2.1引言154
3.2.2遗传标记155
3.2.3遗传学基本概念158
3.2.4遗传图谱163
3.3生殖方式的遗传学研究167
3.3.1引言167
3.3.2产雄孤雌生殖167
3.3.3产雌孤雌生殖168
3.3.4产两性孤雌生殖171
3.4性别决定和性比的遗传学基础171
3.4.1性别决定的遗传学基础171
3.4.2性比的遗传学规律176
3.5数量遗传学研究180
3.5.1引言180
3.5.2经典数量遗传学方法180
3.5.3寄主一寄生性天敌互作的遗传学特征186
3.5.4 QTL定位190
第4章 交配行为196
4.1引言196
4.1.1如何及为何研究天敌的交配行为196
4.2通用方法198
4.2.1田间和室内研究198
4.2.2试虫培养199
4.2.3试虫的标准化199
4.2.4试虫的处理200
4.2.5行为观察设备200
4.2.6空间局限的不利影响201
4.2.7控制环境温度201
4.2.8行为描述202
4.2.9行为记录设备203
4.3配对的形成与求偶行为204
4.3.1配偶搜索行为204
4.3.2炫耀行为的近因及其释放205
4.3.3求偶期间雄虫的躯体朝向207
4.3.4雄虫刺激的生成209
4.3.5雄虫在求偶行为中的投入212
4.3.6雌虫的可接受性216
4.4交配与授精220
4.4.1雄虫的交配准备220
4.4.2交配持续时间221
4.4.3授精过程222
4.4.4雄虫的精子消耗222
4.4.5性食同类223
4.5交配后事件224
4.5.1雌虫的精子利用224
4.5.2精子竞争、精子取代及精子优先度224
4.5.3交配频率与寿命229
4.5.4交配与产卵量230
4.6交配行为的比较研究230
4.6.1炫耀行为乃分类特征之源230
4.6.2交配行为与系统发生232
4.7结论233
4.8致谢233
第5章 交配体制234
5.1引言234
5.2交配体制理论234
5.3交配体制的研究方法236
5.3.1理论与建模方法236
5.3.2行为学研究238
5.3.3遗传学研究238
5.3.4比较研究243
5.4寄生性天敌的交配体制的拆分243
5.4.1引言243
5.4.2羽化与出生地的交配行为244
5.4.3从出生地迁出246
5.4.4迁出后交配与迁入:出生地的交配行为247
5.4.5迁出后交配:出生地之外的交配地点252
5.4.6局域交配和非局域交配的比较研究254
5.4.7雌虫的可接受性和雄虫的交配能力258
5.5捕食性天敌的交配体制264
5.5.1引言264
5.5.2为争夺雌虫进行的竞争266
5.5.3挑剔的雌虫266
5.6小结268
5.7致谢268
第6章 种群和群落269
6.1引言269
6.2田间抽样方法273
6.2.1陷阱诱捕273
6.2.2真空网捕281
6.2.3扫网取样285
6.2.4马氏网捕法287
6.2.5击落采样法289
6.2.6目测计数法292
6.2.7活体植物组织、落叶层和土壤中天敌的分离采集方法(包括羽化陷阱法和土壤灌水法)295
6.2.8诱捕采样298
6.2.9寄生性天敌未成熟阶段的采集抽样306
6.2.10标记一释放一重捕估计种群密度法308
6.2.11天敌活动的调查方法311
6.3营养关系的确定325
6.3.1引言325
6.3.2天敌搜索行为的田间观察328
6.3.3猎物和猎物遗骸的采集或检查331
6.3.4猎物和寄主可接受性的检测334
6.3.5检查寄主查找寄生性天敌未成熟个体336
6.3.6通过寄主饲养寄生性天敌336
6.3.7排泄物分析339
6.3.8消化道解剖339
6.3.9抗体法341
6.3.10猎物和寄主的标记方法352
6.3.11电泳法354
6.3.12基于DNA的技术360
6.3.13食物网的构建和分析363
6.4天敌田间种群的遗传变异369
6.5沃尔巴克氏体(及其他细胞内共生体)与捕食性天敌及寄生性天敌372
6.5.1引言372
6.5.2寄生性天敌体内沃尔巴克氏体的检测与鉴定375
6.5.3沃尔巴克氏体在食物网中是否存在水平传播378
6.5.4研究现状与展望(食物网的类型、定位和最小样本量方面的探讨)384
6.6致谢386
第7章 种群动态387
7.1引言387
7.2捕食和寄生作用的证明和定量研究387
7.2.1引言387
7.2.2经典生物防治天敌的引进388
7.2.3排除天敌法391
7.2.4杀虫剂干扰法396
7.2.5人工清除天敌法398
7.2.6生物“抑制”法399
7.2.7只出通道法399
7.2.8扩充捕食性天敌法399
7.2.9外放猎物捕食和寄生法399
7.2.10标记猎物法400
7.2.11田间观察法401
7.2.12消化道解剖法401
7.2.13血清学法402
7.2.14电泳法404
7.3天敌对昆虫种群动态的影响405
7.3.1引言405
7.3.2“寄生率”问题406
7.3.3相关分析法407
7.3.4生命表分析法409
7.3.5操纵性试验421
7.3.6试验组分分析421
7.3.7熔于一炉:分析模型422
7.3.8熔于一炉:模拟模型432
7.3.9兼顾可检验性和通用性441
7.3.10多物种互作441
7.3.11空间异质性与捕食性天敌一猎物模型445
7.4经典生物防治天敌的选择标准450
7.4.1引言450
7.4.2历史成就(或研究空白)——历史数据的应用451
7.4.3天敌的生态学特征和行为452
7.4.4非靶标效应465
7.5致谢467
第8章 植食性468
8.1引言468
8.2天敌取食的植物材料种类及来源469
8.2.1引言469
8.2.2直接观察法470
8.2.3间接法471
8.3天敌利用的植物源食物是否具有专一性474
8.4资源利用模式的解析477
8.5昆虫的偏好性与觅食能量学478
8.6通过提供植物源食物进行害虫防治:直接法482
8.7天敌的传粉作用与访花网的应用488
8.8致谢489
参考文献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