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用资本 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信用资本 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
  • 滕达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329463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92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310页
  • 主题词:信用-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信用资本 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信用:从远古一路走来3

第1章 从古老的信用到现代金融3

1.1从人情到借贷3

1.2信用创造:从神权到君权4

1.3信用的背书:抵押5

1.4从信用借贷到现代金融的诞生6

1.5丰富的信用产品7

第2章 信用与支付革命9

2.1无限信用的权杖9

2.2支票:随心所欲的钱包10

2.3银行卡大爆发12

2.4银行卡的小伙伴:POS机13

第3章 生产信用的“车间”15

3.1信用审批的流水线15

3.2房贷:福利式授信16

3.3面向线上的虚拟信用卡17

3.4电子化信用审批向审批算法的进化17

第4章 美国式信用社会20

4.1美国三大征信局20

4.2 FICO评分方法22

4.3环环相扣的信用链条23

4.4古老又年轻的美式征信24

第5章 P2P:去中介化的信贷26

5.1 P2P的诞生与人人贷的翻译26

5.2个性化利率与高效放款28

5.3 P2P贷款与金融监管29

5.4疯狂的P2P30

5.5共赢理念与征信技术31

第6章 信用:点滴之处,乾坤之间33

6.1割裂的信用网络33

6.2芝麻信用问世34

6.3大信用网络的背书35

6.4信用不大器,细节定成败35

6.5 To be or not to be37

6.6我们的征信之路39

第7章 大幕开启:从电子化征信到数字信用社会41

7.1征信大幕开启41

7.2八张牌照——八仙过海42

7.3征信数据共享——合纵连横的“刺猬们”的取暖43

7.4信用网络建设:慎重的决策44

7.5数字信用社会降临45

第二篇 从个人数据到数字信用49

第8章 时空位置与个人身份49

8.1苹果手机中招49

8.2位置信息决定信用卡额度和保险费率50

8.3前互联网时代的位置数据51

8.4 GPS:由冷战带来的位置变革52

8.5互联网时代的位置数据53

8.6通过大量位置信息推论人群身份54

8.7亟待加密的位置数据55

8.8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56

第9章 变换的位置:个人出行数据与信用58

9.1从远方到内心深处58

9.2常旅客计划59

9.3延伸的常旅客计划61

9.4从出行数据到数字信用62

9.5旅行与性格64

9.6信用采集:万里之外“无差别”65

第10章 流水与账单:过往的金融实力67

10.1银行流水:金融数据档案67

10.2信用卡账单68

10.3从账单分析到授信69

10.4电子账单时代70

10.5从O2O到线下移动支付72

10.6由电子账单到消费金融72

第11章 图谱中的数字信用75

11.1网络搜索与知识图谱75

11.2从知识图谱到兴趣图谱77

11.3解析个人图谱数据80

11.4兴趣图谱数据的智能解析82

11.5从个人图谱数据到数字信用83

11.6受约束的传统职业评级84

11.7兴趣图谱的局限性85

第12章 浏览器:从上网行为到数字信用87

12.1浏览器:通往互联网之门87

12.2 Cookie:浏览器的“脚印”88

12.3用户行为与数字信用90

12.4浏览器的移动化涅槃92

12.5浏览器的另一条进化之旅95

12.6 HTML 5:智能化交互内容96

第13章 “人”-“机”-“人”交流衍生的数字信用99

13.1从符号产生到互联网言行99

13.2输入法的数据库:可以量化的人类言行100

13.3从输入内容到个性化词库101

13.4从输入数据到数字信用102

13.5从文字输入到意识与心理105

13.6文字输入的局限性与富媒体化交流106

第14章 Web 2.0时代:从微博内容到数字信用108

14.1有人气的互联网“市井”108

14.2字里乾坤:从微博内容到国民情绪109

14.3字里乾坤:从Twitter到个人职业111

14.4从个人职业到数字信用112

14.5内容分析:发现相近的内容114

14.6基于内容建立的社交圈子115

14.7从草根到大V:无冕的内容之王118

第15章 即时通信:可量化的人际关系数据120

15.1地位“崇高”的群主120

15.2发现社交位置121

15.3社交位置的不确定论122

15.4不可阻挡的社交位置计算124

第16章 政府数据:全体公民的信用背书126

16.1透明的公民126

16.2政府信用管理:从公章到数字化128

第三篇 蕴含在社交关系中的数字信用133

第17章 寻找社交网络中的灯塔133

17.1保罗·埃尔德什:从图论到社交网络的数学家133

17.2科学界的参考系135

17.3不同的圈子,相同的规则136

17.4社交网络参考系137

第18章 世界真小:传统熟人关系网络的信用背书140

18.1我们的关系原来这么近140

18.2从人情关系到社会资本142

18.3无中生有的信用143

18.4可测算的封闭网络143

18.5熟人网络下的信用体系144

18.6社会资本的传统测量方式145

第19章 从交通到交往:“地球村2.0”时代148

19.1从乡村到“地球村”148

19.2“地球村2.0”时代149

19.3分隔度塌陷与再部落化151

19.4儿亿人的村落生活152

第20章 量化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网络的数字化155

20.1“位置”的三层含义155

20.2从社交网络位置到数字信用156

20.3社交网络数据157

20.4社交网络位置的测算158

20.5测量社交网络位置:联系与沟通159

20.6测量社交网络位置:网络效应161

第21章 量化复杂性:静态关系网络与动态关系网络163

21.1从口口相传到史志族谱163

21.2从《三国志》中抽象社交网络数据164

21.3从历史记录到电话本、通信记录169

21.4“电话黄页”是社交网络的中心吗170

21.5运营商与社交软件工具172

第四篇 复杂的隐私监管与数据所有权177

第22章 无意智的手机:透露你信息的“自己人”177

22.1离不开的手机177

22.2身旁的“幽灵”178

22.3密不透风的监控与隐私窃取180

22.4隐私数据的救兵181

22.5秀隐私182

第23章 我眼前的世界:你有权知道吗184

23.1隐私是什么184

23.2隐私的分类分级186

23.3隐私权与社交圈187

23.4隐私——连接即密钥188

第24章 数据归属191

24.1数据的灵魂191

24.2数字财产192

24.3可使用≠可传播194

24.4聚沙成塔:数据的连接权195

24.5数据战争197

第25章 实名制:数字信用的基石198

25.1身份是一种约定198

25.2历史悠久的身份伪造与滥用199

25.3无实名,不信用200

25.4信用归属唯一性201

25.5实名与加密202

25.6加密与数据归属203

第26章 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与永远蹒跚的法律制约206

26.1“人肉搜索”与“言论自由”206

26.2披露隐私数据207

26.3隐私的武器208

26.4技术的缰绳与立法的码农210

第27章 智能终端:不只是你的贴身秘书211

27.1嵌入身份认证的手机211

27.2手机:高科技的信物213

27.3终极的智能手机214

第28章 信用有效期与加密强度216

28.1变化中的人类216

28.2数据的年轮:加密强度与征信有效期217

28.3时间的本质220

第29章 数字信用:从约定开始的博弈222

29.1“举重若轻”的约定222

29.2不断细化的诈骗分工与法律博弈223

29.3从危害影响到数字信用管理223

29.4被割裂的互联网与没有终极真理的博弈224

第五篇 组织的信用评级228

第30章 威力巨大的评级228

30.1米其林餐厅与债券评级228

30.2制造危机的评级229

30.3评级的艺术231

30.4评级服务的价值233

第31章 发现市场的引力235

31.1信息牵引市场价值235

31.2中小企业评级236

31.3去中心化时代的企业征信238

31.4区块链与云征信239

31.5管理者:改变企业信用的原动力240

31.6“老赖”:企业家精神的B面241

第32章 组织评级:是否卓有成效243

32.1从无序到有序的耗散结构243

32.2耗散:公司的活力244

32.3宗教与企业精神246

32.4评级:从企业诞生到企业精神248

32.5挖掘“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风气249

第六篇 数字信用社会漫游255

第33章 即将再次“消失”的钞票255

33.1为什么有钱就了不起255

33.2千姿百态的“货币”256

33.3纸钞“筹码”与信用的本质258

33.4 Fintech:约束信用的外力260

第34章 比特币与区块链263

34.1人人认可的记账系统263

34.2新式的“我欠你”信物264

34.3人人皆“银行”266

34.4记账全靠“算力”267

34.5区块链实现数字契约268

34.6主权货币下的电子货币体系270

第35章 免税的信用遗产与返璞“村落型”社交271

35.1孔子的千年信用271

35.2信用——不灭的遗产272

35.3无法青史不留名273

35.4需要纳入统计的“信用”275

35.5“我欠你”的欠条货币与社会化信用体系276

35.6客观的数字信用277

第36章 数字信用社会构想279

36.1线上的权利279

36.2两个空间的权利281

36.3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282

36.4“我是我”与“你是你”283

36.5终将智慧的网络与设备284

后记286

参考文献2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