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强化虚拟社会管理与健全网络立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强化虚拟社会管理与健全网络立法研究
  • 常健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7509375709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75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3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强化虚拟社会管理与健全网络立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虚拟社会管理与网络立法:基础理论的分析1

第一节 何谓虚拟社会4

一、虚拟社会:概念的厘清4

二、虚拟社会特征:比较的视角8

第二节 我国虚拟社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13

一、我国虚拟社会发展现状14

二、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17

第三节 虚拟社会管理与网络立法28

一、虚拟社会管理为何需要网络立法28

二、网络立法对虚拟社会秩序的正式控制31

第二章 域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发展脉络、基本特点与趋势37

第一节 域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基本模式与法律建构40

一、美国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40

二、欧盟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54

三、韩国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65

四、日本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71

第二节 域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特点分析76

一、历史积淀同源与理论基础多元76

二、立法保障先行与体系建设完善80

三、立法模式多样与法律原则趋同84

四、网络安全战略化与国家权力扩张性86

五、整体均衡发展与立法数量庞大88

第三节 当代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发展:动态与趋势90

一、国际合作日益全面90

二、政府权力不断扩张94

三、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体系日益庞大96

第三章 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制度的反思与重构103

第一节 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变迁轨迹及其特点106

一、萌芽初创阶段(1986—1993年)108

二、推进发展阶段(1994—1999年)111

三、积极管制阶段(2000—2004年)116

四、全面调整阶段(2005年至今)123

第二节 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存在问题的根源:从观念到法律之检讨129

一、观念的滞后与偏差130

二、管理机制的错位与不足136

三、网络立法的缺陷与瑕疵141

第三节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之基本建构159

一、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之价值取向160

二、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之基本原则165

三、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之模式选择173

四、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法律制度的整体设计:一个初步构想180

第四章 网络虚拟主体管理制度完善:基于实名制的法律分析197

第一节 网络虚拟主体管理制度:必要性角度的解析199

一、网络虚拟主体的理论分析199

二、完善网络虚拟主体管理制度的正当性203

第二节 虚拟主体管理制度的实践:网络实名制的演进与反思205

一、网络实名制的理性溯源与经验借鉴206

二、我国网络实名制的推进:路径与特点210

三、我国网络实名制推进:理论争鸣与实践反思216

第三节 我国虚拟主体管理法律制度完善的路径选择224

一、推行网络实名制矛盾的消解224

二、网络实名制的基本规则设计227

第五章 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完善:基于虚拟社会治理视角分析231

第一节 我国的网络犯罪立法:阶段性特点的分析234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制度设计阶段235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法保护阶段237

三、网络犯罪刑事立法全面化阶段239

第二节 网络犯罪刑事立法价值取向的选择248

一、网络犯罪刑事立法工具性价值:自由与秩序250

二、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目的性价值:促进社会进步254

第三节 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257

一、最后手段原则258

二、利益平衡原则259

三、国际合作原则260

四、鼓励技术发展与监管并重原则261

第四节 我国网络犯罪立法的发展展望262

一、立法模式的选择与衔接262

二、我国网络犯罪“整体立法”的思路分析265

三、我国网络犯罪刑事立法基本规则修改分析267

第六章 虚拟社会网络舆论监测:法律分析与规则建构273

第一节 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对可能质疑的初步回应276

一、网络舆论是否需要监测276

二、网络舆论监测是否对言论自由构成威胁279

三、网络舆论监测的法律限度282

第二节 我国网络舆论监测的法律路径选择286

第三节 我国完善网络舆论监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293

一、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原则293

二、政府主导推进原则295

三、管控最小化原则295

四、程序正义原则296

五、事先通知与事后惩治原则297

第四节 我国网络舆论监测:法律框架与相关制度构建298

一、我国网络舆论监测的法律框架298

二、我国网络舆论监测的核心法律制度构建302

第七章 虚拟社会网络空间安全保障:战略导向与制度完善307

第一节 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导向:理论与发展309

一、网络空间安全基本理论309

二、伦敦进程311

三、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317

四、我国网络空间战略导向322

第二节 域外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制度设计:以美、德为例326

一、美国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326

二、德国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332

第三节 网络空间安全的实现:我国的策略335

一、推进网络安全技术的标准化335

二、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响应制度339

三、明确网络安全责任342

四、建设良性网络安全文化345

附录:互联网法律法规汇总3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