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工生境创立与红树林重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工生境创立与红树林重建
  • 范航清,王欣,何斌源,潘良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7672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122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红树林-生态恢复-研究-中南地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工生境创立与红树林重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红树林概况1

1.1 中国红树植物种类多样性1

1.2 中国红树林分布2

1.3 中国红树林生态健康状况2

1.4 中国红树林面临的主要胁迫因素3

1.4.1 生境丧失和破碎化3

1.4.2 过度利用,动物资源明显衰退,并持续隐性破坏红树林4

1.4.3 环境污染4

1.4.4 外来物种入侵4

第二章 中国红树林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体系7

2.1 中国红树林造林史7

2.2 红树林生境特征8

2.3 造林模式10

2.3.1 按苗木性质划分的红树林造林模式10

2.3.2 按滩涂性质划分的红树林造林模式11

2.4 红树林宜林地指标14

2.5 造林树种选择14

2.5.1 依据温度单因子的造林树种选择15

2.5.2 依据盐度单因子的树种选择17

2.5.3 依据沉积物条件单因子的树种选择18

2.5.4 依据抗淹水能力单因子的树种选择19

2.6 造林密度设计19

2.7 造林树种配置20

2.7.1 纯林的树种配置20

2.7.2 混交林的树种配置21

2.8 造林地准备22

第三章 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概况25

3.1 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区域构成25

3.2 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26

3.3 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27

3.3.1 海洋高等植物资源27

3.3.2 海洋动物资源28

3.3.3 陆地动物资源28

3.4 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因素28

第四章 北仑河口保护区生物多样生态恢复目标与规划31

4.1 红树林恢复工程区生态现状31

4.2 北仑河口保护区的相关规划32

4.3 生物多样性恢复目标33

第五章 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实施35

5.1 实施计划35

5.1.1 项目建设地点35

5.1.2 项目建设规模35

5.1.3 树种和草种选择及相关参数37

5.2 苗圃建设和过冬设施38

5.2.1 红树林苗圃建设38

5.2.2 红树林苗圃过冬设施38

5.3 竹山特种造林实施39

5.3.1 特种造林区域的确定39

5.3.2 封闭围栏建设40

5.3.3 高程抬高试验40

5.3.4 生境改造42

5.3.5 树种选择46

5.3.6 大苗移植46

5.3.7 管护措施和警示标牌49

5.4 山心新建造林实施50

5.4.1 造林区域的确定50

5.4.2 造林区域封闭围栏建设50

5.4.3 生境改造51

5.4.4 树种选择51

5.4.5 移苗51

5.4.6 专职人员管护和警示标牌53

5.5 山心修复造林实施54

5.5.1 砍灌整地54

5.5.2 移苗54

5.6 红树林生态恢复效果监测57

5.6.1 生态监测站位分布57

5.6.2 沉积物监测方法58

5.6.3 红树植物监测方法61

5.6.4 红树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监测方法61

第六章 营林管理与协调63

6.1 抚育63

6.1.1 补苗63

6.1.2 基肥和追肥64

6.2 红树林有害生物及防治对策65

6.2.1 污损动物及防治65

6.2.2 鼠害和蟹类危害及防治66

6.2.3 大型藻类及防治67

6.3 社区沟通与协调69

6.3.1 沟通69

6.3.2 宣传70

第七章 生态恢复效果监测与评估73

7.1 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恢复参照系设定73

7.1.1 参照系的区域选定73

7.1.2 参照系的沉积物理化参数74

7.1.3 参照系的红树群落参数74

7.1.4 参照系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75

7.2 沉积速率及变化79

7.2.1 竹山恢复区沉积状况变化79

7.2.2 山心新建造林工程区沉积速率80

7.2.3 山心修复造林工程区沉积速率81

7.3 沉积物理化因子变化82

7.3.1 红树林生态恢复区沉积物理化因子82

7.3.2 山心新建造林工程区沉积物理化因子变化83

7.3.3 山心修复造林工程区沉积物理化因子变化85

7.3.4 竹山特种造林工程区沉积物理化因子变化87

7.4 红树植物生长和存活89

7.4.1 竹山恢复区红树植物生长变化89

7.4.2 山心恢复区红树植物生长变化92

7.5 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变化96

7.5.1 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96

7.5.2 山心新建造林工程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变化98

7.5.3 山心修复造林工程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变化101

7.5.4 竹山特种造林工程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变化103

7.6 修复效果评价106

第八章 红树林恢复对策总结107

8.1 技术总结107

8.1.1 选择红海榄作为北仑河口保护区的造林树种存在一定风险107

8.1.2 发展和完善填海形成红树林宜林地的集群技术体系108

8.1.3 大龄红树苗木移植可实现快速成林109

8.1.4 盐沼草—红树林协同生态修复体系110

8.1.5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治大型藻类浒苔危害111

8.2 管理总结112

8.2.1 红树林造林地的林木和滩涂确权112

8.2.2 封闭育林113

8.2.3 注重对生态恢复工程周边社区的宣传和协调113

8.3 探索扩展红树林造林面积的新途径113

参考文献1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