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
  • 崔玉祥,艾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3616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65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279页
  • 主题词:高等教育-工科(教育)-教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基础篇3

第1章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3

1.1 工程与高等工程教育3

1.1.1 工程的概念3

1.1.2 工程教育4

1.1.3 高等工程教育5

1.2 体制与机制5

1.2.1 体制的含义5

1.2.2 机制的含义6

1.3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6

1.3.1 管理体制6

1.3.2 运行机制6

1.3.3 高等工科院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7

1.3.4 体制与机制的关系7

1.4 创新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8

1.4.1 创新的含义8

1.4.2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8

1.5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11

1.5.1 模式的含义11

1.5.2 人才培养模式11

1.5.3 人才培养体系12

1.6 产学研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教育13

1.6.1 产学研合作13

1.6.2 产学研合作教育13

1.7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4

1.7.1 认证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4

1.7.2 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议简介15

参考文献16

第2章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综述18

2.1 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与机制研究18

2.1.1 国内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与机制研究18

2.1.2 国外工程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24

2.2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7

2.2.1 国内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7

2.2.2 国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9

2.3 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31

2.3.1 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32

2.3.2 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37

2.4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研究40

2.4.1 国内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研究40

2.4.2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研究42

2.5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研究44

2.5.1 国内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研究44

2.5.2 国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研究47

2.6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研究49

2.6.1 国内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研究49

2.6.2 国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研究51

2.7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研究53

2.7.1 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研究53

2.7.2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研究57

2.8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60

2.8.1 国内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60

2.8.2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62

参考文献64

第3章 王大珩教育与科学技术思想的研究68

3.1 卓育人才的大工程教育观68

3.1.1 教学、研究、生产三结合的教育思想68

3.1.2 亦能亦德全面发展的人才观69

3.2 科学与教育结合培育工程科技人才72

3.2.1 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结合的工程教育理念72

3.2.2 大工程项目中培养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战略思维74

3.3 德学双馨润育科技英才76

3.3.1 民族危亡中立志科学救国的爱国情怀76

3.3.2 崇尚科学的人生中养成严谨的治学作风76

3.3.3 凡人小事中更显伟大学者的高尚情操77

参考文献78

理论篇83

第4章 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创新83

4.1 全面工程教育理念83

4.1.1 新工业革命呼唤全面工程教育83

4.1.2 全面工程教育理念的内容84

4.2 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观念86

4.2.1 工程观的界定87

4.2.2 大工程观的提出87

4.2.3 大工程观的表述89

4.2.4 大工程观的含义及特征90

4.3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观94

4.3.1 人才培养理念94

4.3.2 人才培养目标理念95

4.3.3 人才培养过程理念96

4.3.4 大工程观视域的高等工程教育100

参考文献102

第5章 高等工程教育体制机制创新103

5.1 高等工科院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103

5.1.1 “行政化”的管理体制103

5.1.2 “学院式”的办学体制104

5.1.3 “条块化”的内部管理体制105

5.1.4 单一的学术评价制度106

5.2 深化综合改革及完善治理结构107

5.2.1 完善高等学校决策体制107

5.2.2 规范校长依法治校109

5.2.3 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监督111

5.2.4 建立教育资源共享的校内资源管理体制114

5.3 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116

5.3.1 明晰评价主体116

5.3.2 规范评价程序116

5.3.3 坚持评价标准117

5.3.4 恪守学术道德117

5.4 建立面向社会需求的开放办学机制118

5.4.1 加强校企互动融合118

5.4.2 跟踪企业需求找课题118

5.4.3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118

5.4.4 建立合理利益机制119

5.5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创新119

5.5.1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动力机制120

5.5.2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121

5.5.3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保障机制123

参考文献125

第6章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26

6.1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演变126

6.1.1 近现代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演变126

6.1.2 当前工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130

6.1.3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135

6.2 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137

6.2.1 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38

6.2.2 构建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139

6.2.3 多元交叉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140

6.2.4 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144

6.2.5 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145

6.2.6 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47

6.3 多元交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队伍建设149

6.3.1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150

6.3.2 培育基本的教育素养150

6.3.3 培养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151

6.3.4 建立科学的选拔和考评机制151

6.4 多元交叉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评价151

6.4.1 评价对象要体现多元化151

6.4.2 教育评价注重过程评价152

6.4.3 评价方法多元化152

6.5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152

6.5.1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152

6.5.2 订单式培养153

6.5.3 工学交替模式153

参考文献155

第7章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创新157

7.1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157

7.1.1 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需要157

7.1.2 体现学科专业整体的继承和发展158

7.1.3 突出学校人才培养特色159

7.1.4 体现学生主体发展的最终价值161

7.2 建构模块化课程体系162

7.2.1 层次化课程体系结构162

7.2.2 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163

7.2.3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164

7.3 拓展与整合课程体系164

7.3.1 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165

7.3.2 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点布局的全面性165

7.3.3 处理好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166

7.3.4 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168

7.4 课程体系的优化169

7.4.1 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169

7.4.2 加强实践课程模块的建设171

7.4.3 重视课外学习的补充作用172

7.4.4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173

7.4.5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建设173

7.5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更新174

7.5.1 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原则174

7.5.2 改革基础课程教学内容175

7.5.3 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175

7.5.4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77

参考文献178

实践篇181

第8章 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181

8.1 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181

8.1.1 基础化原则181

8.1.2 综合化原则181

8.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182

8.1.4 产学研一体化原则182

8.2 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182

8.2.1 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体系183

8.2.2 大专业小学科的教学体系183

8.2.3 强化实践的教学体系185

8.3 理论教学体系构建186

8.3.1 教学体系结构186

8.3.2 教学内容188

8.3.3 教学改进实施190

8.4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190

8.4.1 实践教学体系环境要求191

8.4.2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191

8.4.3 实践教学内容192

8.4.4 实践教学实施平台建设194

8.5 教学体系运行保障系统197

8.5.1 优化配置课程结构197

8.5.2 科学设置课程评价体系198

8.5.3 强化政策保障体系200

参考文献201

第9章 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构建203

9.1 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构建203

9.1.1 树立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理念导向203

9.1.2 建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政策法规206

9.1.3 设置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组织机构208

9.1.4 建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投资体制209

9.1.5 完善产学研合作中介服务体系210

9.2 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构建212

9.2.1 动力机制212

9.2.2 选择机制213

9.2.3 运行机制214

9.2.4 激励机制217

9.3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实施218

9.3.1 学校内部环境建设218

9.3.2 社会外部环境建设219

参考文献221

第10章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构建222

10.1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特征规格222

10.1.1 多维知识结构222

10.1.2 工程实践能力224

10.1.3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225

10.1.4 工程教育教学能力226

10.1.5 社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227

10.1.6 社会适应能力228

10.2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的基本途径229

10.2.1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遴选与聘任229

10.2.2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231

10.2.3 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教师232

10.3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构架234

10.3.1 专业知识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234

10.3.2 工程教育实践能力培养235

10.3.3 工程教育教学基本功培养236

10.3.4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培养238

10.4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运行与实施239

10.4.1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的制度保障239

10.4.2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的政策激励242

10.4.3 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团队的培育244

参考文献247

第11章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249

11.1 构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249

11.1.1 科学性原则249

11.1.2 可行性原则249

11.1.3 可操作性原则250

11.1.4 可持续性原则250

11.1.5 主体多元性原则251

11.2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251

11.2.1 人才培养定位251

11.2.2 专业培养方案252

11.2.3 课程体系改革252

11.2.4 教学方法改革252

11.2.5 行业企业合作253

11.2.6 教师队伍建设253

11.2.7 学校内部管理253

11.2.8 政策机制导向254

11.3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监控254

11.3.1 选定质量监控点254

11.3.2 评价监控点质量255

11.3.3 比较质量评价结果255

11.3.4 分析质量问题原因255

11.3.5 纠正偏差改进质量255

11.4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方法和途径256

11.4.1 教学规范性检查256

11.4.2 专家现场听课256

11.4.3 阶段性检查257

11.4.4 学生评教257

11.4.5 座谈会258

11.5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评估259

11.5.1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259

11.5.2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261

11.5.3 教学质量评估信息管理系统263

11.5.4 教学质量评估监控反馈系统263

参考文献264

后记2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