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配棉技术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配棉技术 第2版
  • 邱兆宝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 ISBN:978751800573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122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138页
  • 主题词:配棉-技术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配棉技术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引言1

1.1 配棉问题综述1

1.2 国内外配棉技术发展背景1

1.3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3

第2章 棉纤维大容量测试仪5

2.1 概述5

2.1.1 美国USTER HVI 1000大容量纤维测试仪5

2.1.1.1 长度/强度模块6

2.1.1.2 马克隆值模块6

2.1.1.3 颜色和杂质模块6

2.1.2 印度Premier ART大容量纤维测试仪7

2.1.2.1 长度和强度测试模块8

2.1.2.2 马克隆值测试模块8

2.1.2.3 色泽和光学测量杂质模块8

2.1.3 中国陕西长岭XJ128型快速棉纤维性能测试仪9

2.1.3.1 系统组成与特点9

2.1.3.2 测试原理10

2.1.3.3 技术指标11

2.2 棉纤维大容量测试仪测试指标与解释11

2.2.1 长度指标11

2.2.1.1 平均长度(Mean Length)11

2.2.1.2 上半部平均长度(Upper Half Mean Length)11

2.2.1.3 长度整齐度指数(Uniformity Index)12

2.2.1.4 短纤维指数(Short Fibre Index)13

2.2.2 强伸度指标13

2.2.2.1 断裂比强度(Breaking Tenacity)13

2.2.2.2 断裂伸长率(Breaking Elongation)13

2.2.3 马克隆值指标13

2.2.3.1 马克隆值(Micronaire)13

2.2.3.2 成熟度指数(Maturity Index)14

2.2.4 颜色指标14

2.2.4.1 黄度(Yellowness)14

2.2.4.2 反射率(Reflectance degree)14

2.2.4.3 颜色级(Color Grade)14

2.2.5 杂质指标16

2.2.5.1 杂质数量(Trash Count)16

2.2.5.2 杂质面积(Trash Area)16

2.2.5.3 杂质级(Trash Grade)16

2.2.5.4 棉结(Neps)16

2.2.6 其他指标16

2.2.6.1 回潮率(Moisture)16

2.2.6.2 荧光度(Fluorescence)16

2.2.6.3 纺纱均匀性指数(Spinning Consistency Index)16

2.3 HVI指标与常规测试指标的相关分析16

2.4 棉纤维USTER HVI部分统计值(2013)18

第3章 原棉质量评价模型21

3.1 棉花质量概述21

3.1.1 原棉的主要内在质量指标对纱线质量的影响21

3.1.2 原棉颜色的类型和级别22

3.2 棉花质量数据挖掘22

3.2.1 数据挖掘概述22

3.2.2 棉花质量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22

3.2.3 棉花质量数据挖掘的主要方法23

3.3 原棉质量指标的相关分析23

3.4 原棉内在质量评价27

3.4.1 技术品级分级特征值27

3.4.2 技术品级评价模型30

3.4.3 技术品级计算示例30

3.5 原棉外观质量评价31

3.5.1 颜色级评价建模分析32

3.5.2 混棉颜色级评价模型33

3.5.3 混棉颜色级参考标准35

3.6 技术品级与颜色级应用实例36

3.6.1 技术品级应用实例36

3.6.1.1 原棉分类组批管理36

3.6.1.2 制订配棉技术标准和配棉实施方案37

3.6.2 颜色级应用实例39

第4章 配棉技术经济模型40

4.1 配棉技术概述40

4.1.1 配棉的目的40

4.1.1.1 保持生产和纱线质量相对稳定40

4.1.1.2 合理使用原棉,满足纱线质量要求40

4.1.1.3 节约用棉,降低成本40

4.1.2 配棉原则41

4.1.3 配棉成分的选用42

4.1.3.1 根据纱线种类和要求选配原棉42

4.1.3.2 根据纱线的质量指标选用原棉43

4.1.4 配棉方法44

4.1.4.1 原棉的分类45

4.1.4.2 原棉的排队45

4.1.5 混棉均匀度控制47

4.1.5.1 圆盘式抓棉机47

4.1.5.2 往复式抓棉机48

4.1.6 配棉成本管理48

4.1.6.1 消耗定额的制订方法49

4.1.6.2 影响配棉成本的技术因素49

4.1.6.3 降低用棉成本的途径50

4.2 配棉技术标准51

4.2.1 配棉技术标准指标体系51

4.2.2 配棉技术标准示例53

4.3 配棉模型的建立53

4.3.1 建模分析54

4.3.2 配棉模型54

4.3.3 模型的求解56

4.3.4 配棉接批棉的处理方法57

4.4 混包排列模型与效果评价59

4.4.1 建模分析59

4.4.2 优化模型的建立60

4.4.3 效果评价62

第5章 纱线质量预测模型65

5.1 棉纱线质量主要指标65

5.1.1 线密度65

5.1.2 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65

5.1.3 单纱断裂强度65

5.1.4 细节65

5.1.5 粗节65

5.1.6 棉结65

5.1.7 毛羽66

5.2 棉本色纱线国家与纺织行业标准66

5.2.1 棉本色纱的评等方法和技术要求66

5.2.2 针织用棉本色纱的评等方法和技术要求66

5.2.3 转杯纺棉本色纱的评等方法和技术要求69

5.2.4 精梳棉本色紧密纺纱的评等方法和技术要求73

5.3 乌斯特(USTER)2013公报的棉纱质量水平78

5.4 原棉质量与纱线质量关系的定量分析82

5.4.1 原棉技术品级与纱线质量关系的静态定量分析82

5.4.2 原棉技术品级与纱线质量关系的动态定量分析84

5.5 纱线质量预测模型的构建84

5.5.1 异常数据的处理84

5.5.2 纱线质量预测模型自变量的确定86

5.5.3 纱线质量组合预测模型86

5.6 实例分析88

第6章 配棉程序设计与实证分析93

6.1 系统总体结构93

6.1.1 系统的特点93

6.1.1.1 统计分析方法93

6.1.1.2 预测分析方法93

6.1.1.3 优化分析方法93

6.1.2 系统的构成与体系结构93

6.2 配棉类别数据库维护95

6.3 原棉库存数据库维护96

6.4 原棉质量评价与分类98

6.5 纱线质量预测与管理100

6.5.1 纱线质量预测模型创建实例100

6.5.2 管理功能105

6.6 配棉优选与方案评价107

6.6.1 自动导入上期混棉指标107

6.6.2 建立配棉初始方案库108

6.6.3 配棉技术经济效果评价109

6.6.4 处理接批棉形成配棉方案109

6.6.5 配棉实施方案评价112

6.6.5.1 混棉均匀性评价112

6.6.5.2 混棉主体成分评价115

6.6.5.3 混包排列效果评价115

6.6.5.4 配棉质量差价分析118

6.7 配棉与质量历史资料119

6.7.1 面向主题性119

6.7.2 数据集成性120

6.7.3 数据的时变性120

参考文献1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