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课程的社会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课程的社会学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4474331.jpg)
- 赵长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4155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15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226页
- 主题词:科学知识-关系-社会学-教学研究-中小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课程的社会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2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4
一、科学教育的人文传统研究5
二、科学本质与科学教育的研究6
三、科学探究与民主政治的研究8
四、科学知识的社会学研究9
五、科学课程的社会功能研究11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概念界定12
一、研究方法12
二、科学课程13
三、社会学研究14
第二章 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历史考察16
第一节 科学课程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思想基础16
一、哲学传统、工业化与学校科学课程的设置16
二、人文主义者对科学教育的关注20
第二节 科学课程理念的科学人文主义传统23
一、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及其科学人文主义特征23
二、赫胥黎的科学教育思想及其科学人文主义特征27
第三节 科学课程改革的社会驱动力32
一、美国二十世纪科学课程改革理念的演进及社会基础32
二、对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启示54
第三章 科学课程与社会再生产5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56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释义57
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再生产的分类57
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分析58
四、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再生产本质的分析60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再生产理论61
一、教育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再生产61
二、教育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反抗:一种教育抵制理论68
第三节 教育再生产机制的分析71
一、社会分层71
二、教育的选择功能与社会分层74
三、社会分层与教育77
第四节 科学课程与社会再生产80
一、科学课程在学校知识体系中的地位81
二、科学课程与社会选择84
第四章 科学探究与民主政治89
第一节 杜威科学探究的哲学隐喻89
一、科学探究具有实践性92
二、科学探究从问题开始94
三、科学探究的问题具有生活性95
四、科学探究的问题具有情境性98
第二节 科学探究与民主政治100
一、什么是民主社会100
二、科学探究与民主社会的发展105
第三节 科学探究与民主价值观的养成106
一、科学探究体现的是平等的民主价值观106
二、科学探究倡导理性的自由精神109
三、科学探究倡导合作意识和批判精神111
第五章 科学课程知识的社会学研究114
第一节 知识论发展的理路114
一、什么是知识115
二、知识的分类116
三、现代知识观119
四、现代知识观的基础主义特征125
五、后现代知识观对基础主义的解构128
第二节 科学学对科学知识的研究131
一、科学知识成为研究对象131
二、培根论科学知识132
三、笛卡尔论科学知识134
四、马克思、恩格斯论科学技术135
五、对科学知识的社会学研究138
六、科学发展范式的争论140
第三节 科学知识客观、普遍、价值中立性的解构143
一、传统的科学知识观143
二、意识形态论的科学知识观146
三、历史主义的科学知识观149
四、相对主义的科学知识观151
第四节 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153
一、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153
二、科学知识社会建构论的研究范式155
三、科学知识社会建构论的话语结构157
四、对科学知识社会建构论的反思161
第五节 科学课程的知识观重建与发展162
一、传统的科学课程知识观及其局限162
二、多元文化视角中的科学课程知识观164
第六章 科学课程的社会功能167
第一节 科学的社会功能168
一、科学与意识形态169
二、科学与道德教化171
三、科学与经济发展174
四、科学与现代社会175
第二节 科学课程与社会控制179
一、科学课程与社会分层180
二、科学课程与社会控制183
三、科学课程与道德教化189
四、科学教学与道德认知192
第三节 科学课程与意识形态196
一、课程与意识形态196
二、科学课程与意识形态渗透200
参考文献208
后记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