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上海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的上海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0362675.jpg)
- 《当代中国的上海》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66页
- 文件大小:130MB
- 文件页数:662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上海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编 文化建设3
第二十一章 教育3
第一节 教育性质的转变与教育事业的发展3
一、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建立4
二、“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严重破坏9
三、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10
第二节 全面普及和提高的基础教育13
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发展高中教育13
二、发展幼儿教育,重视智力早期开发16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17
四、初步形成网络的校外教育19
第三节 振兴与发展中的职业技术教育20
一、逐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21
二、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23
第四节 逐步发展、持续改革的普通高等教育26
一、完善高等教育体系26
二、提高教育质量28
三、改革教育管理体制32
四、硕果累累的科学研究37
五、活跃国际交流40
第五节 蓬勃发展的成人教育42
一、开展扫盲运动43
二、发展成人文化基础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43
三、多种形式的业务技术教育45
四、广泛开展岗位培训45
五、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46
六、社会文化和生活教育47
七、生产、业务骨干和先进人物的培养48
第二十二章 医疗卫生50
第一节 发展历程50
一、接管、改造旧医疗卫生机构,大力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51
二、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发展和城乡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建立52
三、“文化大革命”对卫生事业的破坏53
四、卫生事业的新发展54
第二节 遍及城乡的三级医疗卫生网58
一、医疗卫生网的建立58
二、医疗卫生网的发展60
三、医疗卫生网的作用和意义62
第三节 控制、消灭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63
一、急性传染病的防治63
二、消灭性病66
三、消灭血吸虫病67
四、基本控制了麻风病、结核病、沙眼等疾病68
第四节 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成果71
一、制定规划,有步骤地开展医学科技研究71
二、丰硕的医学科技成果72
第五节 医疗卫生的国际交流和科技合作79
一、出国进修学习和引进新技术80
二、选派援外医疗队80
三、开展学术交流活动81
四、建立对外医学科技合作关系82
第二十三章 体育83
第一节 发展历程83
一、人民体育事业的初创83
二、“文化大革命”对体育事业的摧残85
三、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86
第二节 蓬勃开展的群众体育88
一、学校体育88
二、城乡基层体育90
三、群众性体育活动92
第三节 为国争光的竞技体育94
一、多层次的业余训练网94
二、积极开展体育科研工作96
三、成绩卓著的运动队97
第四节 日臻完善的体育设施102
一、接管改造旧体育场所,建设新的体育场所102
二、体育场所建设的曲折发展103
三、建设现代化体育场所104
第二十四章 社会科学107
第一节 发展历程108
一、初建时期108
二、曲折前进时期109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10
四、复兴时期110
第二节 倡导学术民主,活跃争鸣空气111
一、“文化大革命”前,“百家争鸣”方针的初步贯彻111
二、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呈现“百家争鸣”的新气象115
第三节 推动理论普及,加强学术研究117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普及117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研究118
第二十五章 文学艺术124
第一节 发展历程124
一、新生开拓期125
二、曲折发展期126
三、衰落凋零期127
四、复苏前进期128
第二节 文学130
一、文艺刊物的创办130
二、作家队伍的壮大和文学创作的繁荣131
第三节 戏剧134
一、各具异彩的剧种134
二、推陈出新的戏剧创作和演出136
三、戏剧理论研究的硕果137
第四节 音乐、舞蹈137
一、音乐137
二、舞蹈141
第五节 美术、书法、摄影143
一、美术143
二、书法146
三、摄影147
第六节 杂技、曲艺148
一、杂技148
二、曲艺150
第七节 群众文化152
第二十六章 电影156
第一节 在艰难曲折中前进156
一、建立电影新机构,开拓创作新道路157
二、贯彻“双百”方针,取得初步繁荣160
三、在严重干扰下攀登艺术高峰162
四、“文化大革命”中濒临绝境165
第二节 新的发展阶段166
一、健全新的领导机构166
二、故事影片的新飞跃166
三、美术片、科教片的新成就168
第三节 基础建设和对外交流170
一、人才培养与理论研究170
二、技术的发展173
三、发行与放映宣传173
四、对外交流活动174
第二十七章 报业177
第一节 接管、改造旧报业,建立人民的报纸事业178
第二节 十七年的发展、变化和成就180
一、人民舆论阵地初显威力181
二、进一步办好报纸的探索182
三、反右派斗争的冲击和“大跃进”宣传中的失误184
四、总结经验,继续前进185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上海报纸186
一、“大批判”的硝烟和“两报”的反革命夺权186
二、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控制的舆论工具189
第四节 改革和发展的十年192
一、拨乱反正,正本清源192
二、积极进行新闻改革193
三、报纸事业的新面貌195
第五节 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研究和对外交往197
第二十八章 广播电视199
第一节 艰苦创业,曲折发展199
一、由蓬勃向上到几度受挫199
二、有线广播网遍布市郊农村202
三、因陋就简创办电视203
第二节 遭受严重摧残的十年204
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振兴、改革、发展204
一、拨乱反正,走振兴之路204
二、新闻和文艺节目日益丰富205
三、社会教育节目的崛起206
四、电视剧的复苏和昌盛207
五、广播电视在国内的横向联合208
六、对外开放和中外交流209
第四节 广播电视技术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210
一、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210
二、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事业的新气象212
第五节 新生成长中的音像事业213
第二十九章 出版215
第一节 人民出版事业的建立216
一、接管216
二、建立新华书店217
三、创办新华印刷厂217
四、出版、印刷、发行分工专业化217
五、私营出版业的整顿与改造219
第二节 曲折的进程222
一、“大跃进”中的失误与成果222
二、调整和发展223
三、“文化大革命”的破坏224
第三节 在改革中前进225
一、打破思想禁锢225
二、面对严峻挑战226
三、积极进行改革227
四、呈现繁荣局面228
五、体制转换中出现的问题230
第三十章 图书馆、文物和博物馆、档案馆233
第一节 图书馆233
一、发展历程233
二、普及服务网点,建立三级公共图书馆网236
三、开展社会教育,提高市民思想文化素质238
四、开发文献资源,为发展经济与科研服务241
第二节 文物和博物馆243
一、发展历程244
二、文物的征集和发掘245
三、文物的保护和管理247
四、开展宣传教育和学术研究249
第三节 档案馆251
一、发展历程251
二、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254
三、档案管理256
第四编 政治建设261
第三十一章 中共上海地方组织的建设261
第一节 中共上海市领导机构的建立和变动261
一、上海解放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262
二、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时期263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265
四、新的历史时期266
第二节 组织建设267
一、调整和改善基层组织的领导体制267
二、发展组织,壮大队伍269
三、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272
第三节 思想建设274
一、教育、训练党员和党的干部274
二、开展整党整风278
三、端正党风,严肃党纪281
第四节 干部队伍建设283
一、选拔、培养干部283
二、有计划地调配、使用干部286
三、落实干部政策289
第三十二章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92
第一节 召开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292
第二节 在普选基础上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94
一、经过普选,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95
二、完善选举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296
三、对地方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实行差额选举298
第三节 县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299
一、健全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300
二、听取和审议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报告,讨论、决定重大事项301
三、加强对行政、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302
四、依法决定人事任免事项303
第四节 制定地方性法规,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304
一、加强地方经济立法304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方立法305
三、地方立法贯彻积极、慎重的方针305
第五节 密切联系群众,发挥代表作用306
一、制定代表视察办法,组织代表进行视察306
二、改进议案处理办法,提高代表参政的积极性307
三、建立人大常委会领导人会见代表制度307
四、加强代表同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的联系308
第三十三章 各级人民政府309
第一节 市人民政府309
一、解放初期的市人民政府309
二、宪法实施后的市人民委员会311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市革命委员会312
四、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恢复成立的市人民政府312
第二节 区、县、乡、镇人民政府314
一、区、县建制的演变314
二、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315
三、县和乡、镇人民政府318
第三节 逐步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319
一、解放初期党政分工明确,政府作用发挥较好319
二、“大跃进”期间党政不分,削弱了政府作用320
三、调整期间党政适当分工,政府职能作用得到发挥321
四、实现党政职能分开,政府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322
第三十四章 人民政协324
第一节 成立协商委员会,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发挥协商作用324
一、团结各界人士,开展民主协商,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做出贡献325
二、推动各界人士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327
三、协助政府开展增产节约和“三反”、“五反”运动328
四、组织各界人士学习《共同纲领》,讨论和宣传宪法328
五、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推动社会主义改造329
第二节 建立政协上海市委员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上海330
一、广泛开展协商活动,讨论建设和改造上海的方针330
二、宣传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做好知识分子工作331
三、发扬民主精神,活跃政协工作331
四、加强中国共产党与非中共人士的合作共事,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民主人士332
五、组织各界人士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333
第三节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开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新局面334
一、拨乱反正,落实政协委员和知识分子政策334
二、围绕建设和改革开放,开展政治协商活动336
三、组织各界人士学习、宣传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大政方针338
四、改进提案工作,加强民主监督,调动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340
五、开展文史资料征集和出版工作341
六、积极开展对台宣传和海外联谊活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342
七、创建上海政协之友社,加强与原政协委员的联系342
八、加强对区、县政协工作的指导343
九、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新时期形势和任务的需要343
第三十五章 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及工商联345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民主党派的重要基地345
一、上海是中国民主党派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346
二、上海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云集的地方347
三、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和工商联简况347
第二节 参加政权工作,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服务350
一、参加政权和政府工作350
二、推动成员参加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三大运动351
三、积极配合政府,推动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352
四、学习革命理论和政策,同共产党人合作共事352
五、经受考验,曲折前进353
第三节 在“四化”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事业中开创新局面356
一、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作用356
二、采取多种形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357
三、广泛开展对外联谊活动,为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为促进祖国统一作贡献358
第三十六章 政法工作361
第一节 建立人民政法机关,确立革命新秩序361
一、接管和打碎旧的专政机器361
二、迅速建立和健全人民政法机关362
三、打击反革命残余势力,建立革命新秩序362
第二节 大张旗鼓镇压反革命365
一、镇压反革命分子365
二、取缔反动会道门366
三、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366
四、惩办现行破坏的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367
第三节 清除旧社会遗留的丑恶现象367
一、收容游民,教育改造367
二、封闭妓院,改造娼妓368
三、惩办毒犯,消除烟毒369
四、取缔赌窟,严禁赌博370
第四节 拨乱反正,依法治乱371
一、整顿、恢复和加强政法机关372
二、公开审判江青反革命集团在上海的骨干分子372
三、复查纠正冤、假、错案372
四、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373
五、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374
第五节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74
一、开展普及法律常识的宣传教育375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375
三、落实各种形式的治安责任制376
四、组建各种群众治安队伍,实行群防群治377
五、做好人民调解工作377
第六节 改造罪犯和劳动教养人员378
一、大批罪犯改恶从善378
二、大批劳教人员弃邪归正379
三、改进对劳改、劳教人员的管教方法379
第三十七章 外事工作381
第一节 肃清帝国主义特权,开创新的对外交往381
一、保护守法外侨,惩办不法分子382
二、处理外资企业和外国人房地产383
三、旧领事馆等外国机构的终结,新的领事馆等外国机构的设立385
四、新的对外交往386
五、做好外宾接待工作386
第二节 顶住外来压力,继续推进对外交往387
一、苏联撤走在沪专家,关闭驻沪总领事馆388
二、印度及其他一些国家领馆的关闭388
三、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建设389
四、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交往与合作390
第三节 打开中美关系和中日建交后,对外交往取得重大进展392
一、打开中美关系后与美国交往的扩大392
二、中日建交后与日本交往的扩大393
三、与西欧和加、澳、新交往的增进394
四、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395
五、与罗、南、阿和东欧各国交往的发展和变化396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对外交往阔步前进397
一、外国领导人频繁来访397
二、同各国的民间交往进一步扩大398
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发展399
四、友好城市关系的发展400
五、外国领事馆不断增多401
第三十八章 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404
第一节 工会404
一、建立统一的工会组织,团结全市职工404
二、克服重重困难,维持和发展生产405
三、参加政治运动,巩固人民政权407
四、投入“五反”斗争,支持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407
五、组织劳动竞赛,动员职工支援内地建设408
六、历经坎坷,继续发展410
七、组织技术协作,争为“四化”立功410
八、保障职工权益,参加民主管理411
九、开展读书活动,提倡岗位成才413
十、关心退休职工生活414
第二节 共青团416
一、发动青年到内地和边疆建功立业416
二、组织青年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418
三、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419
四、做好青少年学生工作422
五、发挥青年联合会的作用425
六、关心青年生活,维护青年权益426
七、兴办青少年服务事业428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429
一、建立统一的妇女工作领导机构429
二、把百万家庭妇女组织起来430
三、团结教育工商界妇女432
四、贯彻勤俭方针,创造英雄业绩434
五、组织“龙头队伍”,带动全市妇女435
六、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437
七、关心儿童少年健康成长438
第三十九章 侨务、民族和宗教工作440
第一节 侨务工作440
一、侨务工作的建立和发展441
二、切实维护华侨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443
三、发展侨务事业,为振兴上海服务444
第二节 民族工作447
一、民族工作的建立和发展448
二、纠正民族工作中的偏差,落实民族政策451
三、开创民族工作的新领域453
第三节 宗教工作456
一、摆脱帝国主义控制,自办教会的天主教、基督教458
二、在爱国、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分别实现大联合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461
三、全面落实政策,宗教工作出现新气象463
结束语467
附录一 上海市大事记(一九四九年五月——一九八九年六月)470
附录二 历届中共上海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人名录516
附录三 上海市综合统计表536
附录四 上海市综合统计图550
彩色插图目录555
后记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