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变迁与转型 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变迁与转型 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4411213.jpg)
- 黄书光等著;黄书光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45235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335页
- 主题词:教育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变迁与转型 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传统教化思想的批判与现代性教化话语的多元建构1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教化思想的批判3
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与传统教化体系的逐渐瓦解3
二、价值观念变革与传统教化思想批判的愈益激烈6
第二节 现代性教化话语的多元建构10
一、文化激进主义者的教化主张10
二、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教化理想13
三、自由主义者的教化观念18
四、“三民主义”者的教化旨趣21
五、新民主主义者的教化追求24
第二章 近代绅士转型与传统教化转向29
第一节 绅士与传统文化结构的契合性31
一、“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国时代封建皇权机构的松散性31
二、绅士在地方社会权力结构中的特殊地位32
三、传统文化的重心在农村34
第二节 民族国家建构与近代绅士教化权力蜕变36
一、现代教育与民族国家建构36
二、绅士城市化39
三、乡村绅士教化权力结构的蜕化41
第三节 近代教化转型中的地方绅士:以王锡彤和刘大鹏为考察中心48
一、从乡村塾师走向近代实业家——王锡彤48
二、乡村塾师刘大鹏的教育生活55
第三章 传统家族教化的近代转向65
第一节 家族及家族教化近代转向的性质与特征67
一、大家族与小家庭67
二、家族教化近代转向的性质及特征68
第二节 传统家族教化系统的近代转向74
一、直接的家族教化系统74
二、间接的家族教化系统85
第三节 近代家族成员教化地位的变化88
一、父权衰落与儿辈地位的提高89
二、夫权衰落与女子地位的提高92
三、族权衰落与族人平等地位的形成97
第四节 家族教化传递模式的近代转型99
一、玛格丽特米德关于三种文化类型的理论99
二、中国传统家族教化传递模式的近代转型100
第五节 传统家族教化内容的近代转向105
一、近代家族教化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高涨105
二、传统家族教化中知识观的变化108
三、家族教化中传统职业观的变更113
四、传统修身教育中出现的新因素115
五、近代家族教化中对社会陋习的规劝118
第四章 近代小说戏剧转型中的教化意蕴121
第一节 小说界革命与近代小说教化观念的剧变123
一、“虽小道亦可观”:传统小说的教化观念123
二、小说界革命兴起:小说地位急剧提升与新小说大量涌现125
三、开通民智与改良群治:新小说教化之主旨129
四、小说界革命中的另类声音:对小说教化功能的辩证思考134
第二节 从“高台教化”到革命启蒙:近代转型期戏剧教化观念的变革137
一、伦理灌输与讽喻劝诫:传统戏曲的“高台教化”观138
二、维新派“戏剧新民”教化观与戏曲改良运动的兴起142
三、革命派的“革命启蒙”戏剧教化观与舞台实践146
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戏剧、新社会”戏剧教化观与戏剧改良大讨论150
第五章 宗教变革中的教化图景:以佛、耶为中心的考察153
第一节 教化“合法性”根基的再认155
一、教化的“合法性”危机155
二、确认教化“合法性”的不懈努力158
第二节 教化主体的分解与转移162
一、出家僧徒:教化的灵魂163
二、在家居士:教化的主力172
三、思想家与革命家:不自觉的教化辅助者175
第三节 应对世俗文化的挑战178
一、对科学的顺应与超越178
二、对儒家思想的迎合182
第四节 面对基督教的冲击188
一、基督教对佛教教化的冲击188
二、佛教徒对基督教的理论反击190
三、调和与借鉴192
第六章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化实验197
第一节 教化实验的历史文化背景199
一、多元文化的交汇、碰撞与融合199
二、“往东走”与“往西走”:多元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文化取向202
第二节 教化实验的文化旨趣206
一、儒学生命化:孔子人生态度的现代诠释206
二、西学本土化:自由、独立的“新民”构想208
三、体用之别:两种文化旨趣的比较分析209
第三节 教化实验的组织形式210
一、以教统政:古代乡约的现代改造211
二、以政统教:教化实验的现代政治保障213
三、重礼俗与重法律:两种教化组织形式之区别214
第四节 教化内容的本土化探索215
一、人生行谊教育:让乡下人“活起来”的“精神陶炼”216
二、公民教育与科学教育: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现代性教化218
三、“化农民”与“农民化”:知识分子在现代乡村教化中的角色定位221
第七章 近代教育体系构建中的教化精神225
第一节 晚清学制变革中教化精神的嬗变227
一、晚清学制改革与近代教化思想的孕育227
二、科举制度的废除与儒学教化制度的崩溃230
三、晚清学制改革中学校教化精神的嬗变233
第二节 民国时期学制建构中的教化精神234
一、“壬子癸丑学制”与新教育的推广235
二、1922年新学制:近代学校教化体制的雏形237
三、新学制对公民教化的推动239
四、“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立与国民政府政治教化的归依242
第三节 近代社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大众教化249
一、官方对民众教化的诉求与近代社会教育体系的构建249
二、民众教育馆:民众教化的中心251
三、民众学校:开展识字运动与公民训练的重要组织254
第八章 新民主主义激流中的乡村教化实践259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乡村教化的新路径261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新教化思想的出现261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乡村教化理念的建构266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乡村教化的探索与实践269
一、革命根据地乡村教化的形式269
二、革命根据地乡村教化的内容276
三、革命根据地乡村教化的特点289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乡村教化的再造与社会风气的革新298
一、强化群众的阶级意识和思想觉悟298
二、提升乡村妇女的政治素养302
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304
主要参考文献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