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杨静慧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50918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93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510页
- 主题词:植物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植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植物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与功能3
第0章 绪论3
0.1 植物界3
0.1.1 生物界的划分和植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3
0.1.2 植物界的分门4
0.1.3 植物的多样性4
0.2 植物的作用6
0.2.1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6
0.2.2 我国的植物资源和植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7
0.3 植物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8
0.3.1 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特点8
0.3.2 植物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9
0.3.3 植物学的分支学科概况9
0.3.4 学习植物学的目的、要求和方法10
第1章 植物的细胞13
1.1 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13
1.1.1 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13
1.1.2 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16
1.1.3 植物细胞的结构18
1.1.4 植物细胞的后含物31
1.2 植物细胞的繁殖34
1.3 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35
1.3.1 植物细胞的生长35
1.3.2 植物细胞的分化35
1.3.3 细胞的全能性、细胞克隆和工厂化育苗36
第2章 植物的组织40
2.1 植物组织的类型40
2.1.1 分生组织41
2.1.2 保护组织43
2.1.3 基本组织47
2.1.4 机械组织49
2.1.5 输导组织53
2.1.6 分泌结构60
2.2 植物组织系统66
2.2.1 维管组织66
2.2.2 组织系统67
2.2.3 植物器官68
第二部分 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75
第3章 种子的结构、类型和幼苗的形成75
3.1 种子的结构和类型75
3.1.1 种子的结构75
3.1.2 种子的类型78
3.2 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82
3.2.1 种子的休眠和种子的寿命82
3.2.2 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85
3.2.3 幼苗的类型87
3.2.4 人工种子90
第4章 根93
4.1 根的形态93
4.1.1 主根、侧根和不定根94
4.1.2 根系及其在土壤中的分布94
4.2 根的结构95
4.2.1 顶端分生组织及根尖分区95
4.2.2 根的初生结构98
4.2.3 侧根的形成101
4.2.4 根的次生结构102
4.2.5 根瘤和菌根104
第5章 茎108
5.1 茎的形态108
5.1.1 茎的外形108
5.1.2 芽的结构和类型109
5.1.3 茎的生长习性111
5.1.4 茎的分枝类型112
5.2 茎的结构113
5.2.1 茎尖的结构及其发展113
5.2.2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117
5.2.3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119
5.2.4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127
第6章 叶133
6.1 叶的形态134
6.1.1 叶的组成134
6.1.2 叶的形态135
6.1.3 叶脉141
6.1.4 单叶和复叶142
6.1.5 叶序和叶镶嵌143
6.1.6 异形叶性144
6.2 叶的结构144
6.2.1 叶的发育144
6.2.2 双子叶植物叶的一般结构145
6.2.3 单子叶植物叶的结构特点149
6.2.4 不同生态条件下叶的结构特点153
6.2.5 叶的衰老与落叶155
第7章 营养器官的变态和植物营养器官间的联系159
7.1 根的变态159
7.1.1 贮藏根159
7.1.2 气生根163
7.1.3 寄生根164
7.2 茎的变态165
7.2.1 地上茎的变态166
7.2.2 地下茎的变态168
7.3 叶的变态173
7.3.1 苞叶和总苞173
7.3.2 鳞叶174
7.3.3 叶卷须174
7.3.4 捕虫叶175
7.3.5 叶状柄176
7.3.6 叶刺176
7.4 植物营养器官间的联系178
7.4.1 营养器官间维管组织的联系178
7.4.2 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181
第三部分 被子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187
第8章 花187
8.1 花的形态187
8.1.1 花的概念187
8.1.2 花的组成188
8.1.3 花的类型199
8.1.4 禾本科植物花的组成200
8.1.5 花程式和花图式202
8.1.6 花序203
8.2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206
8.2.1 花药的发育和形态结构206
8.2.2 花粉粒的发育和形态结构210
8.3 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214
8.3.1 胚珠的发育、结构与类型214
8.3.2 胚囊的发育和结构217
8.4 开花、传粉和受精223
8.4.1 开花223
8.4.2 传粉224
8.4.3 受精及双受精227
8.4.4 无融合生殖与多胚现象232
第9章 种子和果实的形成和发育236
9.1 种子的形成236
9.1.1 胚的形成236
9.1.2 胚乳的形成241
9.1.3 种皮的形成244
9.1.4 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247
9.2 果实的形成和类型248
9.2.1 果实的形成和结构248
9.2.2 果实的类型251
9.2.3 单性结实与无籽果实254
9.2.4 果实和种子对传播的适应256
9.3 被子植物生活史概述258
9.3.1 生活史的概念258
9.3.2 世代交替258
9.3.3 被子植物生活史的特点260
第四部分 植物分类及系统发育265
第10章 植物分类基础知识265
10.1 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265
10.1.1 植物分类的意义265
10.1.2 植物分类方法和植物的分类系统266
10.1.3 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267
10.1.4 植物命名法规269
10.2 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271
10.2.1 植物检索表的编制271
10.2.2 植物检索表的种类及使用271
第11章 植物类群274
11.1 低等植物275
11.1.1 藻类植物275
11.1.2 菌类植物286
11.1.3 地衣291
11.2 高等植物293
11.2.1 苔藓植物门294
11.2.2 蕨类植物门298
11.2.3 裸子植物门306
11.2.4 被子植物门318
11.3 植物界的演化规律320
第12章 被子植物的演化及主要分类系统325
12.1 被子植物的演化325
12.1.1 被子植物起源的时间325
12.1.2 发源地325
12.1.3 祖先来源325
12.1.4 单子叶植物的起源325
12.1.5 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两大学派326
12.2 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327
12.2.1 恩格勒的分类系统328
12.2.2 哈钦松被子植物分类系统329
12.2.3 塔赫他间被子植物分类系统329
12.2.4 克郎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329
12.2.5 达格瑞被子植物分类系统332
12.2.6 张宏达种子植物系统332
第13章 被子植物的分科和特征335
13.1 被子植物的特征和分科概述335
13.2 双子叶植物纲常见科的主要特征336
13.2.1 木兰科336
13.2.2 毛茛科339
13.2.3 睡莲科343
13.2.4 十字花科345
13.2.5 石竹科350
13.2.6 蓼科354
13.2.7 藜科357
13.2.8 苋科359
13.2.9 亚麻科362
13.2.10 葫芦科362
13.2.11 锦葵科365
13.2.12 大戟科370
13.2.13 蔷薇科375
13.2.14 豆科383
13.2.15 杨柳科386
13.2.16 壳斗科389
13.2.17 榆科391
13.2.18 桑科392
13.2.19 大麻科395
13.2.20 鼠李科396
13.2.21 葡萄科397
13.2.22 槭树科398
13.2.23 胡桃科400
13.2.24 仙人掌科402
13.2.25 伞形科406
13.2.26 五加科408
13.2.27 木樨科409
13.2.28 菊科411
13.2.29 茄科421
13.2.30 旋花科426
13.2.31 玄参科429
13.2.32 唇形科432
13.2.33 堇菜科435
13.2.34 柿树科437
13.2.35 忍冬科438
13.3 单子叶植物纲常见科的主要特征440
13.3.1 泽泻科440
13.3.2 百合科442
13.3.3 薯蓣科448
13.3.4 凤梨科450
13.3.5 石蒜科452
13.3.6 棕榈科457
13.3.7 鸢尾科462
13.3.8 禾本科465
13.3.9 沙草科473
13.3.10 兰科476
13.3.11 天南星科481
参考文献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