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学书法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学书法教程
  • 邱振中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3597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32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245页
  • 主题词:汉字-书法-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学书法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书法概论3

绪论5

一、墨迹与拓本5

二、墨迹与印刷品7

三、书法作品的形制9

四、字体的大小11

五、落款与印章11

六、作品欣赏13

第一章 书法的起源17

一、汉字与毛笔17

二、书法:语言的视觉形式18

三、中华民族的语言观19

四、易象与书法:自觉意识的发展20

五、日常书写23

第二章 书法作品的构成26

一、书法作品的构成26

二、笔法26

三、一支毛笔可能的运动方式28

四、两类空间30

五、汉字的演变32

六、字体的演变与笔法的演变35

七、空间特征:字结构的又一种观察方式39

八、章法:定义与构成方式41

九、章法的演变43

十、墨法45

十一、书法的有机性48

十二、节奏与动力形式50

第三章 含义与表现机制53

一、书法中“表现”的概念53

二、表现的机制56

三、“神”“韵”“气”及其他57

第四章 书体流变61

一、甲骨文61

二、金文61

三、先秦墨迹65

四、小篆68

五、隶书72

六、草书76

七、楷书82

八、行书90

下篇 技法训练105

说明106

第五章 笔法107

一、执笔107

二、空中运笔108

三、中锋横、竖线108

四、藏锋—Ⅰ109

五、藏锋—Ⅱ109

六、中锋弧线110

七、落笔方向的控制111

八、提按112

九、提笔位置的控制112

十、出锋113

十一、侧锋114

十二、折笔114

十三、摆动—Ⅰ115

十四、摆动—Ⅱ116

十五、转笔117

十六、连续转笔—Ⅰ117

十七、连续转笔—Ⅱ118

十八、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Ⅰ119

十九、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Ⅱ120

二十、笔锋进出点画的位置和方向120

二十一、点画内笔锋运动轨迹121

二十二、点画间笔锋运动轨迹122

二十三、力量的控制123

二十四、线条的质感124

二十五、笔法分析—Ⅰ126

二十六、笔法分析—Ⅱ127

二十七、临写拓本的不同笔法127

第六章 字结构129

一、等距线条129

二、线条距离与位置的渐变130

三、线条形状的渐变131

四、平行线段对字结构的影响131

五、平行渐变线段对字结构的影响132

六、曲线形状的控制134

七、简单线结构的情调134

八、单元图形的情调135

九、单元空间的临画136

十、单元空间面积的控制136

十一、字结构中的单元空间—Ⅰ137

十二、字结构中的单元空间—Ⅱ138

十三、单字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138

十四、单字外接多边形140

十五、书法与抽象图形—Ⅰ140

十六、书法与抽象图形—Ⅱ141

十七、书写过程中对字结构的感受142

第七章 章法143

一、单字轴线143

二、行轴线与轴线图144

三、单字的连接—Ⅰ145

四、单字的连接—Ⅱ146

五、单字的连接—Ⅲ147

六、单字的连接—Ⅳ148

七、单字的连接—Ⅴ149

八、单字的奇异连接150

九、行侧廓的控制150

十、垂向行轴线151

十一、行轴线对风格的影响152

十二、习作轴线图的调整153

十三、影响章法的其他因素154

第八章 动力形式155

一、点画的动力特征—Ⅰ155

二、点画的动力特征—Ⅱ156

三、点画的动力特征—Ⅲ157

四、点画的动力特征—Ⅳ158

五、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Ⅰ159

六、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Ⅱ160

七、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Ⅲ161

八、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Ⅳ163

九、动力形式的感受与分析—Ⅴ165

十、动力形式的习得—Ⅰ167

十一、动力形式的习得—Ⅱ168

十二、动力形式的调整169

附图171

后记2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