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震活动性的详细研究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地震活动性的详细研究方法
  • (苏)布内,В.И.等著;谢毓寿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13031·2161
  • 出版时间:1965
  • 标注页数:265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2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地震活动性的详细研究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提出研究的经过1

第一章 概论4

工作地区4

地形4

关于大地构造的一些情况7

最大的地震7

地震台的分布9

第二章 地震仪器11

1.标准地震仪器11

基本的地震仪器11

辅助仪器15

授时服务17

2.新仪器的创制17

第三章 地壳的结构和地震观测记录的整理方法20

1.水平时距曲线20

水平时距曲线的绘制方法,运动学20

相遇和追逐时距曲线25

差值时距曲线与地壳构造28

斯大林纳巴德—伏龙芝方向上的综合实验时距曲线28

各类波的振幅特征29

2.竖直时距曲线34

理论时距曲线量板34

计算程序38

用理论时距曲线量板确定深度和速度的精确度38

加尔姆地区的竖直时距曲线40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带的竖直时距曲线43

3.确定地震震源位置的方法46

确定震源坐标方法的一般评述46

均匀介质情况下的等时线法47

非均匀介质情况下的等时线法48

加尔姆地区的等时线量板51

利用不同类型地震波的量板53

用于深地震的量板54

等时线量板法的精确度55

第四章 地震的能量59

1.地震能量分级的主要基础59

基本定义60

2.观测点能量密度的计算63

简化的假设63

频率的确定64

振幅的确定65

振动持续时间的确定66

测定能量密度的精确度67

3.地震波随距离的衰减69

关于衰减的经验数据70

衰减曲线上点的分散72

地震波传播方向与衰减之间的关系72

地震波的衰减与地震能量的关系73

其他作者在不同地区获得的关于衰减特性的资料74

当震源距离小时,能量的扩散和吸收在总的能量衰减中所起作用的估计74

4.计算地震能量的图解法77

基本列线图77

地震总能量的标度80

振幅列线图81

5.各种能量分级的比较83

按古登堡公式得出的能量83

按伽利清法[56]得出的能量84

相对的震级M标度85

6.等能量线的形状87

衰减不同的影响88

震源形状与大小的影响89

衰减取决于方向时伸长震源的等值线90

第五章 地震振动的频率92

1.利用宽频带仪器研究地震振动频率的可能性93

卓越频率与波谱极大值位置之间的关系93

2.确定卓越频率的原始资料与方法95

原始资料的选择及其整理的原则95

频率区间与动力学区间96

测量的方法97

频率测量的精确度97

3.卓越频率与地震能量的关系98

根据一系列强、弱余震得出的f(E)关系98

弱震的f(E)关系99

地震时振动卓越频率的离散101

安置台站地点的条件之影响103

松土的影响104

震源在沉积层不同位置上的地震的f(E)关系106

与破坏性地震振动频率数据的比较108

4.选频测震仪器110

选频台的工作原理111

ЧИСС-1954型选频地震台111

地震记录通路的主要环节112

选频台的频率特性116

5.选频地震台的观测和资料的整理方法118

观测的方法118

整理的方法118

6.用选频地震台研究地震时振动频率的结果119

不同震源带的地震的频率谱119

振动频率与震源深度的关系121

振动频率与地震强度的关系124

振动频率与震中距离的关系125

在不同震中距离下纵波与横波频率的比值126

有感地震时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绝对波谱127

第六章 震源130

1.从应力场出发,对震源特征的估计130

问题的提出130

应力131

位移132

能量133

二维问题134

断裂的面积和错动值的计算135

2.根据某些经验规律估计震源的大小137

能量的估计137

按波长来估计138

按最大应力和形变来估计139

按最大振幅来估计143

按不同估计方法所得震源大小的比较143

震源地方错动的估计144

3.确定地震震源动力参数的方法144

实用的解释方案145

分析观测系统问题的提出146

分析方法146

观测系统的特征147

4.加尔姆地区地震的震源动力参数149

原始资料的特征149

结果151

整个加尔姆地区资料的总结152

彼得一世山脉地区资料的总结154

测定加尔姆地区地震的震源动力参数总评154

第七章 震情155

1.问题的现状155

地震活动性时间变程的研究155

长期平均地震活动性规律的研究156

2.震情的一般概念及其主要特征157

地震密度157

地震重复率158

重复率曲线及其参数A和r158

地震震源的地震波能量密度160

地震重复率的离散度R162

3.解释方法163

震情时间变程的分析163

地震重复率按能量分布的分析166

震情起伏的分析166

4.加尔姆地区的震情177

地震重复率特征的研究178

确定地震重复率特征参数的稳定性的估计183

震情时间变程的研究186

5.斯大林纳巴德地区的震情193

地震重复率特性的研究193

震情时间变程的研究197

进一步研究斯大林纳巴德地区震情的途径198

第八章 加尔姆地区的地质发展史和现代构造200

1.加尔姆地区地质构造的形成和阿尔卑斯期构造运动史200

三迭纪和侏罗纪200

白垩纪205

古新世和始新世206

渐新世和晚第三纪206

第四纪208

2.加尔姆地区的现代构造213

古生代建造的内部结构213

古生代建造上界面的形状213

中生代和第三纪沉积的内部结构217

中生代和第三纪沉积上界面的形状219

本区现代构造的一般情况221

3.阿尔卑斯构造形成的机制223

构造带运动方向改变的构造结果223

微弱的派生水平挤压的标志224

形成褶皱的机制226

横断裂的形成227

构造带的形状227

第九章 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及其与大地构造的对比228

1.震中图228

震中图的作法229

综合震中图的一般特征230

1955和1956年内震中图的比较231

加尔姆地区234

斯大林纳巴德地区236

2.地震活动度图238

编制地震活动度图的方法238

加尔姆和斯大林纳巴德地区地震活动度图239

地震活动度图的运用241

3.加尔姆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其大地构造的对比243

加尔姆地区高地震活动性的地质原因243

地震活动性与断裂带的关系245

定性对比的缺点245

4.加尔姆地区地震活动性与构造运动速度梯度的对比246

竖直构造运动速度梯度的确定246

加尔姆地区第四纪构造运动平均速度梯度与现代地震活动度的对比248

加尔姆邻近各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大地构造的比较253

总结256

参考文献2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