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尊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云飞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5388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790页
- 文件大小:153MB
- 文件页数:807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尊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入场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系统构成14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整体特征23
五、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方法和价值27
第一章 坚持社会理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3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思想来源36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科学构想36
(二)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实践的理论提升4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科学建构47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的社会建设理论47
(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建设理论50
(三)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的社会建设理论53
(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建设理论5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本质特征60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60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63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66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理论品质69
第二章 立足社会机体: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逻辑起点73
一、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构成73
(一)社会有机体的发生前提74
(二)社会有机体的复杂结构76
(三)社会有机体的形态演化79
(四)社会有机体的辩证特点81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性85
(一)资本主义有机社会的历史建构85
(二)资本主义单面社会的总体危机86
(三)社会主义全面社会的历史探索89
(四)社会主义全面社会的中国探索9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性9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成9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9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体原则101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体方法104
第三章 关注社会生活: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发生场域109
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110
(一)市场经济的探索和建立110
(二)市场经济的创新和成就113
(三)市场经济的失灵和补救116
二、政府职能的定位和转变120
(一)政府职能的变迁和调整120
(二)政府干预的领域和方式123
(三)政府行为的失灵和补救126
三、第三部门的兴起和发展130
(一)第三部门的出现和现状131
(二)第三部门的作用和成就135
(三)第三部门的失灵和补救139
四、社会建设的领域和问题142
(一)社会生活的利益基础143
(二)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147
(三)社会生活的组织机制150
第四章 化解社会矛盾: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现实指向155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复杂特征156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构成156
(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成因158
(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161
(四)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克服164
二、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严峻挑战167
(一)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表现168
(二)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成因171
(三)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特点174
(四)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挑战177
三、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科学化解181
(一)坚持化解矛盾的科学理念181
(二)强化化解矛盾的制度保障184
(三)完善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187
(四)提高化解矛盾的工作水平191
第五章 落实社会战略: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行动方案195
一、制定国家社会建设规划的战略意义196
(一)制定社会建设规划的战略考量196
(二)制定社会建设规划的战略坐标197
(三)制定社会建设规划的战略原则199
(四)制定社会建设规划的一般程序203
(五)发挥社会建设规划的战略作用206
二、积极完善社会建设规划的基本内容209
(一)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战略依据210
(二)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213
(三)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战略重点217
(四)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战略步骤222
(五)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战略细化226
三、大力推进社会建设规划的贯彻落实227
(一)明确人民政府的社会建设责任228
(二)建立衡量民生问题的指标体系230
(三)建立稳定均衡的公共投入机制234
(四)推行干部政绩考核的民生标准236
(五)发挥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套作用239
第六章 实现社会富裕: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首要目标243
一、实现社会富裕的战略意义244
(一)实现社会富裕的全面要求244
(二)实现社会富裕的政治意义246
(三)实现社会富裕的社会意义249
(四)实现社会富裕的历史过程252
二、实现社会富裕的现实课题255
(一)实现社会富裕的现实挑战255
(二)制约社会富裕的历史障碍258
(三)制约社会富裕的现实障碍261
(四)实现社会富裕的基本经验264
三、实现社会富裕的基本路径267
(一)实现社会富裕的发展路径267
(二)实现社会富裕的改革路径270
(三)实现社会富裕的社会路径273
(四)实现社会富裕的政府责任276
第七章 协调社会利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280
一、社会进步的利益基础和机制281
(一)利益产生的条件及其主要类型281
(二)利益分化的轨迹、基础和后果284
(三)利益协调的主要方式及其选择287
二、当代中国协调社会利益的新课题290
(一)当代中国利益分化的复杂因素290
(二)当代中国利益分化的表现形式292
(三)当代中国利益分化的主要特点295
三、当代中国协调社会利益的科学理念298
(一)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战略意义298
(二)明确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基本内容302
(三)发挥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导向作用306
四、当代中国协调社会利益的工作机制309
(一)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309
(二)建立和完善矛盾调处机制312
(三)建立和完善利益保障机制315
第八章 整合社会关系: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318
一、整合社会关系的战略意义319
(一)社会关系形成的客观基础319
(二)社会关系系统的结构层次321
(三)社会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322
(四)社会关系整合的进步意义324
二、当代中国整合社会关系的新课题326
(一)我国社会关系变迁的历史326
(二)我国社会关系分化的现实327
(三)我国社会关系分化的影响331
(四)我国社会关系整合的原则333
三、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整合335
(一)促进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335
(二)促进区域、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338
(三)促进阶层、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343
(四)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协调发展347
四、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的制度整合350
(一)整合社会关系的经济选择351
(二)整合社会关系的政治选择355
(三)整合社会关系的文化选择357
(四)整合社会关系的社会选择360
第九章 健全社会保障: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363
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依据364
(一)社会保障的历史进程364
(二)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成367
(三)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370
(四)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373
二、当代中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新课题376
(一)当代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演进376
(二)当代中国社会保障的改革转向379
(三)当代中国社会保障的巨大成就382
(四)当代中国社会保障的现实问题386
三、当代中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选择388
(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选择389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指导方针392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支持395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政府责任398
第十章 发展社会事业: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支撑手段402
一、发展社会事业的进步意义403
(一)社会事业的基本内涵403
(二)社会事业的本质特征406
(三)社会事业的战略地位407
(四)社会事业的战略意义410
二、发展社会事业的当代课题413
(一)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成就413
(二)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困境416
(三)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障碍419
(四)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经验425
三、发展社会事业的对策选择428
(一)发展社会事业的基本原则429
(二)推动社会事业的创新发展431
(三)推动社会事业的公平发展436
(四)发展社会事业的政府责任442
第十一章 调动社会力量: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整体合力447
一、调动社会力量的战略意义447
(一)调动社会力量的科学依据448
(二)调动社会力量的基本要求450
(三)调动社会力量的基本原则453
二、调动社会力量的主要组织形式456
(一)发挥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456
(二)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461
(三)发挥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466
三、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形式470
(一)社会运动和社会组织的重要性471
(二)社会运动和社会组织的活动领域475
(三)社会运动和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481
第十二章 开展社会工作: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活动载体486
一、社会工作及其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487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和范围487
(二)社会工作的目的和理念490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和作用493
二、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新课题496
(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496
(二)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成就498
(三)我国社会工作的现实难题500
(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障碍502
三、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505
(一)我国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505
(二)我国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508
(三)我国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持511
(四)我国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514
四、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伦理诉求517
(一)我国社会工作伦理的基础和经验517
(二)我国社会工作伦理的要求和构成520
(三)我国社会工作伦理的传播和弘扬523
第十三章 维护社会稳定: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控制机制527
一、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意义528
(一)维护社会稳定的复杂内涵528
(二)维护社会稳定的系统要求531
(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价值534
二、当代中国维护社会稳定的新课题537
(一)我国维护社会稳定的历史经验537
(二)我国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难题540
(三)我国维护社会稳定的体制障碍543
三、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546
(一)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原则546
(二)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要求550
(三)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机制554
四、建构全方位的国家安全体系557
(一)建构全方位国家安全体系的任务557
(二)建构全方位国家安全体系的原则560
(三)建构全方位国家安全体系的对策563
第十四章 加强社会管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体制选择567
一、加强社会管理的战略意义568
(一)社会管理的含义和定位568
(二)社会管理的要素和模式571
(三)社会管理的价值和作用574
二、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新课题577
(一)我国社会管理的历程和经验577
(二)我国社会管理的挑战和问题581
(三)我国社会管理的障碍和克服583
三、构建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的具体选择586
(一)推动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586
(二)推动社会管理格局的创新589
(三)推动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592
(四)推动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595
四、大力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598
(一)明确政府改革的社会方向598
(二)强化社会政策的引导作用603
(三)强化社会控制的规范作用606
第十五章 依赖社会系统: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路径611
一、夯实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612
(一)发展社会主义经济612
(二)推进社会主义改革616
二、加强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620
(一)实现社会生活的民主化620
(二)实现社会生活的法制化624
三、筑牢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628
(一)发展民生文化628
(二)培育公共精神633
四、优化社会建设的生态条件637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638
(二)加强政府可持续管理642
五、强化社会建设的领导力量646
(一)提高党的社会建设的能力646
(二)加强社会领域的党建工作651
第十六章 建设和谐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制度保证656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构想657
(一)超越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革命选择657
(二)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规律的科学实践660
(三)中国社会主义和谐属性的制度确认662
(四)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水平的社会拓展665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规定667
(一)和谐社会的社会条件667
(二)和谐社会的经济规定670
(三)和谐社会的系统构成672
(四)和谐社会的辩证本性674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要求677
(一)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要求677
(二)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求678
(三)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要求680
(四)和谐社会的充满活力要求682
(五)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要求683
(六)和谐社会的生态和谐要求685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课题687
(一)坚持资本批判和对外开放的统一687
(二)坚持革命主题和建设主题的统一689
(三)坚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692
(四)坚持阶段任务和总体目标的统一695
第十七章 推动社会文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积极成果698
一、社会文明的实践基础698
(一)作为人类实践形式的社会建设的议题699
(二)一般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701
(三)世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历程和经验704
(四)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历程和经验708
二、社会文明的理论定位711
(一)社会文明的发生领域712
(二)社会文明的结构定位714
(三)社会文明的历史定位718
(四)社会文明的判定标准721
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725
(一)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内容构成725
(二)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根本要求729
(三)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建设途径731
(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未来走向735
第十八章 追求社会理想: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738
一、社会建设最终理想的科学设定739
(一)社会形态演进的人的维度739
(二)共产主义未来的科学预测741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744
二、实现社会建设理想的主体条件747
(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747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751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754
三、实现社会建设理想的社会条件759
(一)消灭“三大差别”的历史要求759
(二)消灭“三大差别”的现实选择762
(三)消灭“三大差别”的未来图景767
四、实现社会建设理想的历史进程770
(一)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771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原则774
(三)做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者和实践者777
参考文献781
后记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