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 (英)李约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1232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37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467页
  • 主题词:自然科学史-中国;物理学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a)引言1

第二十六章 物理学1

(b)波动与粒子3

插图目录9

图277 周期与波动概念的关系示意图9

(c)质量、度量法、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13

(1)墨家与计量学16

(2)墨家,杠杆和天平17

图278 负载的分配:《三才图会》(1609年)中的附图19

图279 许多挑夫间负载的分配(图版九六)20

图280 带有平衡重锤的云梯图,说明《墨经·经下》第27条21

Gordon Sanders摄影,重庆附近,1943年21

图281 诺伊马根的高卢—罗马式雕刻上描绘的提秤(图版九七)25

经许可,采自Rheinisches Landesmuseun,Trier26

图282 彩绘的竹筐内有一对秤盘和砝码(图版九八)26

中国人民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英中友好协会摄影27

图283 《图书集成》中的提秤图27

(3)张力、断裂和连续28

图284 “宥坐之器”的复原示意图35

(4)重心与“宥坐之器”35

图85 保存在重庆市博物馆的喷水铜盆的剖面和平面略图37

(5)比重、浮力和密度39

(6)中国与米制42

图286 检查平玉片加工准确性的道教神仙(图版九九)45

图287 历代标准尺(图版一○○)46

经许可,采自Science Museum,London and the executors of the late Professor W.P.Yetts图288 “周公测景台”8尺圭表比例图,此台仍存于阳城(今告成镇),为中国古代中央观象台48

图289 一行和南宫说组织的子午线弧观测(724—726年)数据示意图49

经Mr.H.W.Edwards许可,采自Antiquity(vo1.24,December 1950)50

列表目录50

表42 一行和南宫说测量子午线弧的数据(724—726年)50

(d)运动的研究(动力学)54

(e)表面现象61

(f)热和燃烧62

表43 李时珍对各种火的分类63

(1)兼论发光68

(g)光(光学)74

(1)墨家的光学76

(2)镜与点火镜82

图290 唐代壁画中类似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物件的示意图86

(3)不等曲率之镜89

本书作者摹绘于1943年90

图291 日本制的“魔镜”(图版一○一)90

经许可,采自H.Dember,“Ostasiatische Zauberspiegel”,Ostasiatische Zeitschrift,1933, vol. 9, p.203(Walter de Gruyter Co, Berlin)图292 “魔镜”断面示意图92

(4)暗箱93

(i)水晶与玻璃94

(5)透镜与点火透镜94

(ii)中国的玻璃技术96

经许可,采自J.Hockin et al,Nouvelles Recherches archéologiques àBegram(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Paris, 1954)图294 温思罗普镜(图版一○二)97

图293 意大利的镀金玻璃碗,来自阿富汗贝格拉姆的3世纪货栈或海关仓库(图版一○二)97

经许可,采自Oriental CeramicSociety,London图295 巴克利碗(图版一○三)101

(iii)点火透镜与透镜的光学性质107

(iv)眼镜113

(6)影戏与走马灯116

经许可,采自Victoria Albert Museum,Crown copvright图296 江苏戒幢律寺中的四面千手观音像(图版一○四)119

(h)声(声学)[与肯尼思·鲁宾逊合作]120

(1)小引120

图297 中国的古琴124

E.Boerschmann摄影124

(2)声与味和色的关联125

图298 已失传的瑟125

(3)声学与“气”的概念的关系127

(i)“气”的导管;军事占卜者及其歌笛管129

(4)声音按音色的分类133

(i)声音的物质来源134

图299 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世纪)的管弦乐队:辉县出土的青铜盘135

图300 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世纪)的管弦乐队:青铜瓶燕乐渔猎图壶136

图301 山东沂南汉墓(193年左右)石刻描绘的汉代管弦乐队(图版一○五)138

图302 清代后期的《后夔典乐图》139

图303 鞉和建鼓140

图304 编磬141

(ii)风与舞141

图305 山东曲阜孔庙正殿中的特磬和编磬(图版一○六)142

本书作者摄,1958年144

图306 敔144

(iii)音色与方向和季节的关联145

图309 乐师吹笙146

图307 双管146

图308 排箫(图版一○七)147

表44 关于八音的传统的一览表148

图310 清代后期的《泗滨浮磬图》149

图311 山东曲阜孔庙正殿中的特钟和编钟(图版一○八)150

本书作者摄,1958年151

图312 最古老最华丽的磬之一,出土于安阳商代王室墓(约公元前14世纪)151

(图版一○九)151

(5)声音按音调的分类152

(6)物理声学的发展155

(i)五声音阶155

表45 李纯一对磬和钟的频率的测定157

(ii)七声音阶及后来的精细化157

号石窟的壁画,绘于642年左右(图版一一○)159

(iii)十二声音阶与标准钟组160

图315 由十六块矩形钢板组成的方响161

表46 C大调音阶中“纯”音程的频率162

表47 《国语》中钟的分类165

(iv)算术循环的引入165

图316 按比例绘制的正统标准律管167

表48 司马迁的律管长度计算168

表49 中国音阶与希腊(毕达哥拉斯)音阶的比例之比较168

(v)毕达哥拉斯或伶伦?169

(7)探索调音的准确性175

(i)共振现象和标准弦的使用176

(ii)埋藏管中的宇宙潮177

(iii)用静水容器调音182

图317 錞——椭圆形截面、口部宽阔、圆形底部渐小的青铜钟183

(iv)钟的制造和调音184

图318 铎——无舌的口向上的手摇钟(图版一一一)185

图319 钟——无舌的口向下的手摇钟(图版一一二)186

经ErnestBenn Ltd.许可,采自A.J.Koop,Early Chinese Bronzes186

(8)律管、?黍与计量学190

(9)对声音作为振动的认识192

(i)振动的探测199

(ii)自由簧片200

(i)八度音程与五度相生201

(10)平均律的发展201

(ii)西方音乐与中国数学202

(iii)朱载堉的尊贵礼物207

经Ernest Benn Ltd.许可,采自A.J.Koop,Early Chinese Bronzes209

图320 准——朱载堉的调音器209

(iv)东方和西方的平均律211

(1)小引215

(i)磁学和电学215

(2)磁性吸引217

图313、图314 唐代想像中的天国乐师的管弦乐队:敦煌附近千佛洞第220

(3)静电现象222

(4)磁指向性和磁极性223

图321 磁学的堪舆背景:13世纪早期的地形配置图之一225

图322 磁学的堪舆背景:丘陵地区有利与不利影响的平衡227

(i)磁罗盘在欧洲和伊斯兰国家的出现229

(ii)磁罗盘在中国的发展233

(iii)宋代的湿式和干式罗盘234

图323 磁罗盘的早期形式:漂浮的鱼形铁叶236

图324 磁罗盘的早期形式:装有磁石和针的漂浮的木鱼238

图325 磁罗盘的早期形式:装有磁石和针的、绕干式支枢转动的木龟238

(iv)唐代及其以前的文献239

(v)汉代占卜者与磁石杓242

图326 汉代的占卜盘(式盘)244

图327 文字尚可辨认的天盘残片图245

图328 式盘的天盘的残片,发现于朝鲜乐浪彩箧塚(1世纪)(图版一一三)246

图329 地盘及磁石杓图(平面图和立面图)247

图330 磁石匙(杓)和式盘的青铜地盘的模型,王振铎复原(图版一一四)249

图331 年代为公元114年的汉代石浮雕,表现幻术、戏法和魔术250

(图版一一五)250

(vi)关于占卜盘的文献251

(vii)关于“指南”的文献252

(viii)“威斗”254

(ix)从磁杓到磁针255

表50 中国论磁性的著作中关于“铁”和“针”的参考书目258

(5)罗盘在航海上的应用260

图332 制磁针的钢:采自《天工开物》(1637年)的“抽线琢针图”263

图333 明代的青铜航海水罗盘(图版一一六)267

图334 明代的漆木航海水罗盘(图版一一七)268

图335 漆木航海罗盘说明图269

(i)航海罗盘及罗盘盘面270

图336 航海旱罗盘示意图,采自《琉球国志略》270

图337 清代初期的航海旱罗盘(图版一一八)271

图338 堪舆旱罗盘(图版一一九)272

图339 近18世纪末中国悬置罗盘针方法的示意图274

(ii)御湖上的测向器275

(6)磁偏角276

(i)堪舆罗盘的描述277

图340 中国堪舆罗盘全貌:剑桥惠普尔博物馆所藏实物(图版一二○)278

图341 约翰·库奇·亚当斯所赠的罗盘的背面,书有文字说明表(图版一二一)279

表51 罗盘方位表283

(ii)邱公、杨公和頼公的三圈284

(iii)磁偏角的早期观测286

图342 “浮针方气之图”,采自《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288

表52 中国罗盘观测结果(包括磁偏角,主要在1500年以前)详表294

图343 伦敦自16世纪初之后磁偏角的长年变化图296

(iv)都市方位的遗迹297

图344 甘肃山丹城南部的地图(图版一二二)298

(7)地磁变化和磁倾角299

(i)栾大的斗棋300

(8)磁体、占卜与象棋300

(ii)象棋与天文学的象征303

图346 类似于6世纪“星棋”可能使用的棋子的铸钱308

图347 代表水星的“星棋”铸钱308

图348 代表地支的“午”的“星棋”铸钱308

经牛津大学出版社许可,采自H.J.R.Murray,A History of Chess308

图345 青铜棋子308

(iii)投掷占卜310

(iv)游戏的比较生理学311

经哈佛大学出版社许可,采自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5,June 1952)图350 正在玩投壶的汉代学者(图版一二三)312

图349 正在玩六博的一组汉代陶俑(图版一二三)312

(9)小结315

参考文献319

缩略语表320

A.1800年以前的中文和日文书籍325

表53 与磁罗盘发展有关的各种游戏和占卜术的生成联系之示意图表331

B.1800年以后的中文和日文书籍与论文357

C.西文书籍和论文366

索引396

译后记4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