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书艺理论体系 台湾现代书法跨领域评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思贤著 著
- 出版社: 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86683378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63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26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书艺理论体系 台湾现代书法跨领域评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书写台湾当代书法之书写意识&倪再沁教授3
自序 取金匮石室之书,成风雨名山之业9
导读 再创书法话题&廖新田教授19
绪论当书法仅作为一种姿态29
第一节 必也变革乎?!30
第二节 书艺的程式更新31
第三节「书法」不书「法」33
第壹章 泛论:当代书艺新面向37
第一节 从汉字书写到艺术表现38
一、汉字·书法38
二、新面象·新面向40
第二节 现代书法四大样态43
一、意向的传递——符号43
(一)文字的语言传讯功能43
(二)文字的视觉艺术功能44
(三)汉字书法的符号框架50
二、心象的律动——线条57
(一)书法艺术是「线的艺术」57
(二)汉字书法是「抽象艺术」61
(三)线性主义之希望与隐忧66
三、「视相的交迭——媒材」与「颈项的冲破——观念」72
(一)现代艺术氛围的激荡73
(二)艺术全球化的渗流76
(三)现代的质疑与古典的重塑79
第三节 他山之石—以古干为例83
一、东徵西引的《古干三步》84
二、书意至上的「现代书法」88
三、厚层肌理的缀彩画书90
第四节 以现代性开启新局94
第贰章 切片:走向前卫与观念的当代书艺创作97
第一节 书法与革新98
第二节 框架与越界102
第三节 书写的本体106
第四节 书写的情状108
一、抽象古典的书写109
二、书为心画的书写110
三、过程艺术的书写111
四、复媒装置的书写112
五、当代语境的书写113
第五节 观念的涉入115
一、置放脉络的书写116
二、意符错离的书写119
三、回应传统的书写122
第六节 当代的辐射125
第参章 范式:台湾当代书艺经典——董阳孜经验129
第一节 开跨域之先声130
第二节「字在自在」,两厅院/2003132
一、玄妙不可言说:话「品评」133
二、书中画画中书:谈「书画」135
三、大无外小无内:论「空间」138
第三节「有情世界」,北美馆/2004142
一、文意的视觉化转译142
二、文字的阅读性开拓144
三、文符的舞台式氛围148
第四节「沉墨似金」,诚品/2006149
一、五色目盲150
二、书为心画152
三、字外求字155
第五节 「心弦,无声之音」,诚品/2007158
一、艺术的内在共通158
二、书法的各自表述160
第六节 形式感与文化自信164
第肆章 脉络:现代性语境下的书法性实验167
第一节 现代前卫语境168
一、现代主义风潮168
二、传统对应现代169
三、书艺拓域法则170
第二节 初期书法实验172
一、绘画性沁渗172
二、意象化转换175
三、形式化沿用176
四、前卫性尝试177
第三节 当代书艺跨界181
一、形式的遐思181
二、当代的迷思184
三、人文的省思186
第四节 实践当代复古190
一、云门经验跨域化190
二、艺术语言民族化192
第伍章 先潜:台湾现代书艺先锋部队——墨潮会199
第一节 书艺内涵的转折与跳跃200
第二节 现代书艺的肇建与冲撞201
一、青年艺术创作的理想性202
二、宽广文化视野的自省性203
三、书法美学裂解的必要性205
第三节 创作型态的观念与渊源207
一、平面创作的趣味化倾向207
二、复媒行为的奇观化策略210
三、书艺观念的西方化论点213
第四节 传统主体的消解与分化216
第陆章 延绎:书艺新秩序的重建221
第一节 书艺的当代挑战222
第二节 秩序重建的理由223
一、实验的脱焦223
二、美学的撞壁224
三、价值的混淆226
第三节 拓域实验的离题228
一、创新的界线228
二、观念的含糊230
第四节 艺术分流的必然233
一、领域的延绎233
二、领域的确立234
三、领域的再生236
结论 当代书艺的内在坚持与土地精神239
第一节 传统美学的现代价值240
第二节 多元面向的蓬勃开发242
第三节 土地精神的书艺转化244
参考文献249
谢辞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