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研究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历史研究导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3876668.jpg)
- (英)迈克尔·斯坦福著;刘世安译;李峰主编;张跃明,郭力副主编;吴兴元执行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4047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69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99页
- 主题词:史学-研究方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历史研究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作为统一体的历史1
1.1 经验——历史关怀4
共同经验4
社群与想象4
历史是可能的吗?5
我们如何面对历史?6
我们如何解说历史?6
1.2 时间与变迁——历史精髓7
恐惧变迁7
编年与承续8
历史的韵律8
1.3 累积——历史总和9
历史记载有累积性吗?9
历史事件可否累积?9
1.4 历程——历史进程10
什么样的历程?10
成长11
进步11
结语12
延伸阅读13
第2章 作为行动的历史15
2.1 行动的分析17
如现在之往昔17
行动与行为18
行动的分析19
往昔的影响:亦即历史(甲)19
往昔的认知:亦即历史(乙)20
2.2 行动的背景与结果21
三种背景21
背景:意义22
背景:意义的轴线23
背景:不同意义23
结果:失败23
避免失败:物质方面24
避免失败:人24
文化背景24
心态25
后果的解说26
两种回答方法27
墨菲定律27
我们了解历史吗?27
2.3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28
你我有何用?28
历史学家的用途何在?28
历史对行动的作用:(a)目的28
以保存往昔为目的29
目的是重现往昔29
有所行动时历史的功用:(b)评估29
历史对行动的作用:(c)手段30
历史对行动的作用:(d)驱策31
作为鼓舞的典范31
为尊者讳,可行吗?32
分析滥用33
我们是不是拥有太多的历史?33
忘怀既往是否更好?33
理论的专横34
政治的专横35
偏见危机36
劣史37
结语37
延伸阅读38
第3章 作为观念的历史39
3.1 个人对历史的态度41
历史感41
个人对历史的态度42
依三种方式寻求历史43
延续感43
3.2 公众对历史的态度44
诚挚的方式44
社群的历史感45
邪恶的操纵46
为世变过程编纂情节46
找寻替代品46
自历史中学习?47
历史不应成为某种号召的工具48
教育与历史48
孩子该知道些什么?49
历史无定律50
历史具有理性吗?51
我们所寻获的是否就是我们所置入的?52
3.3 历史与社会科学52
历史与社会学52
社会变迁53
时段的多重性54
历史是否是社会科学?55
自内在进行了解55
意义56
解释与理解57
量化解释58
历史计量学58
分界线?59
比较研究60
类似不能证明任何事61
历史学家对通论的疑问61
社会科学的回答62
社会科学予历史以帮助63
历史予社会科学以帮助64
结语64
延伸阅读65
第4章 作为论述的历史67
4.1 沟通70
借沟通可分享某些事物70
构成良史的条件70
出问题之处71
字句如何表达意义?72
历史学家究竟致力于何务?72
历史的不正当利用73
欲沟通就必须羁留另一方73
历史著作是否应当有所针对74
历史是否应遵循我们的利害?75
尚未解决的问题75
4.2 叙事76
故事是什么?76
虚拟叙事与历史叙事有何不同77
叙事史的发展80
叙事的褪色81
我们能否舍弃叙事?82
见诸事件之中的叙事83
叙事出自历史学家创作:(a)韦纳的观点83
叙事出自历史学家创作:(b)闵克的观点84
叙事出于历史学家创作:(c)怀特的观点84
同样的事件,不同的故事84
编织情节的方法85
叙事形式寓于行动之中:奥拉夫森85
叙事形式寓于行动之中:卡尔及个体86
叙事形式寓于行动之中:卡尔与社会88
4.3 非叙事性历史88
为何撰写非叙事性历史?88
需要更广阔的视野89
静态的记载如何处理变迁?90
分析的困境90
马克思与年鉴学派91
4.4 其他相关论题92
风格92
叙事92
非叙事92
结语93
延伸阅读93
第5章 作为知识的历史95
5.1 历史知识是什么?98
知识之界定98
历史知识必须依赖证据98
历史知识的三个前提99
时间的维度99
三种形式的知识100
关于往昔的知识:一个范例101
关于往昔的一手知识102
关于往昔的二手资料102
关于往昔的三手知识103
演绎与归纳103
历史通论104
二手知识的重要性104
5.2 建构还是重建?105
展现往昔105
往昔的重建105
模式的价值105
历史中模式的问题106
模式的改进106
5.3 事实、真相与客观性107
我们如何知晓它是正确的?107
人们定义的客观与主观108
文字与客观知识109
事实109
历史中的真相109
全部真相?110
意义111
应当消除的疑虑111
波普尔的示意112
接近真相112
人们能否知晓往昔?113
5.4 另一个相关主题:想象114
结语114
延伸阅读115
第6章 作为遗迹的历史117
6.1 证据的概念120
意在证明120
判断证据121
适当的证据121
有关证据的四个问题121
17世纪英格兰的巫术122
四个议题123
证据的适当性——第三个问题与第四个问题124
6.2 历史证据的性质125
观察的限制125
间接知识125
所有事物都是证据126
历史学家所用的证据是什么126
一手证据与二手证据126
一手或二手?126
同时代的意见127
证据的类型128
硬性证据与软性证据128
刻意证据与非刻意证据130
6.3 证据的运用130
历史学家的工作方式130
著作的成型过程131
选择主题131
筛选证据132
研读资料133
建构模式134
出版134
证据的放置134
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135
辨识证据136
遗迹并不发言137
三种诠释137
诠释的多样化138
事实与诠释139
证据的关联性139
引述证据140
6.4 证据的渊源141
证据的桥梁141
四类桥梁141
哪些已不复存在142
起源的背景142
6.5 另一个相关论题:口述历史143
结语145
延伸阅读145
第7章 作为事件的历史147
7.1 什么是事件?150
发生了什么变化?150
留心变化151
“事件”的定义151
历史中的事件151
事件的时限长度152
历史的多重步调153
持续与变化153
事件不是物件154
事件并非事实154
7.2 历史的形式与结构155
历史著作映照历史155
时序虽然必要,却不充分156
历史领域及其范围156
历史领域中的居民157
组织与群体157
历史运动158
历史中的合与分158
国家、民族、帝国159
通史?160
7.3 时间161
时间是什么?161
它是内容还是容器?161
时间不真实吗?162
现代观念163
什么是时间的速度?163
我们为何不能造访往昔?164
时间的车轮164
柏拉图的时间理论165
更多的周期166
个人之时与公众之时167
提醒历史学家的五个要点168
结语169
延伸阅读170
第8章 作为顺序的历史171
8.1 历史中的因果关系174
自然的力量及其方向174
利用自然:社会规律175
四种能量渠道175
四类因果关系176
原因的选取176
寻找历史原因177
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177
历史中的必要原因178
历史中的充分原因178
最近原因179
什么是“重要”原因?180
反事实条件181
8.2 历史的动力182
机遇?182
不,唯有自然与人182
自然力量182
人类意图183
来自往昔,抑或走向未来?184
自然法则与人为法则184
意图性的体制185
历史中无神秘力量186
8.3 解释186
何时解释?186
历史学家如何解释?解释什么?187
何者需要解释187
历史是否有特殊类型的解释?188
全盘解释与妥当解释188
对历史的全盘解释是否可能?189
覆盖律之争论:亨普尔理论190
何以历史中不流行亨普尔的方法?191
支持亨普尔的论点191
对亨普尔学说的批判192
历史的独特性192
判断的重要性193
解释“如何”的需求193
普遍法则能解释吗?194
预测194
言之有理194
设身处地式解释195
设身处地是恰当的解释方式吗?196
通过设身处地做出用来解释的假设196
德雷与行为原则197
性情与典型行为197
重温思想198
感受重要吗?199
文化研究199
8.4 其他相关主题200
结语200
延伸阅读200
第9章 作为理论的历史203
9.1 思辨历史哲学?206
什么是历史哲学?206
两种历史哲学206
思辨历史哲学207
反驳思辨历史哲学的论点208
历史学家思辨的一个范例209
我们需要历史哲学吗?210
寻求历史的意义211
对实用的历史哲学的需求212
古典历史哲学的倒退213
活人的历史214
9.2 历史模式214
试图通过找出规律及模式来理解历史214
规律215
模式216
历史学家寻求模式216
历史学家的模式通常对实际目的无用217
历史学家的模式无效?218
模式是强加的?对更具批判性的方法的需求219
结语219
延伸阅读220
第10章 升华的历史——形而上学、马克思、神话与意义221
10.1 形而上学:历史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224
特殊与普遍224
历史上的个人独一无二225
民族226
历史主义与德意志民族227
历史主义的界定227
波普尔的变体228
历史主义的十个要点228
启蒙运动仍在继续229
社会科学?230
历史学家适用的模式?230
实证历史231
构建知识232
科学与历史232
心智重要吗?233
黑格尔的哲学233
宇宙的自我认识234
历史就是宇宙过程235
10.2 马克思235
重点在于改变世界235
历史哲学的五个问题236
对黑格尔的诘难236
费尔巴哈的影响237
“一切批判的前提”237
无产阶级238
1848年和《共产党宣言》239
马克思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239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240
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241
对第四个问题的回答242
对第五个问题的回答243
马克思与历史243
10.3 神话与真相244
流行故事245
神话时代的魔力245
神话的功能246
历史神话246
历史中的真相247
一致还是符合?247
10.4 意义248
“意义”的意义248
历史中的意义249
结论252
10.5 其他相关主题253
结语253
延伸阅读253
参考文献255
出版后记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