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供应链融资模式及信用风险分析 基于金融机构的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供应链融资模式及信用风险分析 基于金融机构的视角](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3862564.jpg)
- 刘迅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606953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40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153页
- 主题词:供应链-融资模式-贷款风险-风险分析-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供应链融资模式及信用风险分析 基于金融机构的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绪论1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2
1.1.1 选题的背景2
1.1.2 选题的意义5
1.2 相关文献综述7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13
2.供应链融资的优势及其信用风险产生的机理分析16
2.1 供应链融资的优势分析16
2.1.1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解析16
2.1.2 供应链融资的优势21
2.2 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产生的机理分析25
2.2.1 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的概念和内涵25
2.2.2 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产生的机理26
3.供应链融资的模式30
3.1 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结构、特点及分类30
3.1.1 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结构30
3.1.2 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特点34
3.1.3 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分类34
3.2 风险载体主要为主体企业的供应链融资35
3.2.1 供应链主体企业承担连带责任保证的供应链融资36
3.2.2 供应链主体企业回购担保式供应链融资37
3.2.3 供应链主体企业退款/付款承诺式供应链融资方式41
3.3 风险载体主要为物权控制的供应链融资42
3.3.1 普通仓单质押融资方式43
3.3.2 标准仓单质押融资方式47
3.4 风险载体主要为债务控制的供应链融资53
3.4.1 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的现实性和意义53
3.4.2 供应链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的形式55
3.5 供应链融资模式风险防范的要点59
3.5.1 针对主体企业的风险防范要点59
3.5.2 针对物权控制的风险防范要点(以对普通货权质押控制为例)59
3.5.3 针对债权控制的风险防范要点(以对应收账款质押控制为例)62
4.供应链融资企业的客观信用风险水平综合评判65
4.1 供应链融资企业客观信用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65
4.1.1 供应链融资企业客观信用风险水平影响因素分析66
4.1.2 供应链融资企业客观信用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68
4.2 客观信用风险水平模糊综合评判决策模型的建立75
4.2.1 供应链融资企业客观信用风险水平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75
4.2.2 建立供应链融资企业客观信用风险水平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82
4.3 供应链融资企业客观信用风险水平测算的案例分析88
5.来自外部的供应链融资主观信用风险分析——金融机构与供应链融资企业的博弈分析94
5.1 供应链融资中逆向选择时主观信用风险的问题及解决94
5.1.1 基本博弈模型的构建95
5.1.2 标准还贷合约97
5.1.3 改进的还贷合约98
5.2 供应链融资中道德风险时主观信用风险的问题及解决101
5.2.1 道德风险监管模型(信息对称)101
5.2.2 道德风险监管模型(信息不对称)104
6.来自内部的供应链融资主观信用风险分析——金融机构所有者和经营层的博弈分析107
6.1 金融机构内部委托代理基本模型的构建107
6.1.1 基本假设和符号的约定108
6.1.2 金融机构内部委托代理基本模型的构建109
6.2 金融机构内部委托代理扩展模型(单期)的构建及分析110
6.2.1 建模及分析110
6.2.2 规避供应链融资金融机构内部主观信用风险的对策建议113
6.3 金融机构内部委托代理扩展模型(多期)的构建及分析114
6.3.1 建模及分析114
6.3.2 规避供应链融资金融机构内部主观信用风险的对策建议115
6.4 加入其他可观察变量条件下模型的再讨论116
6.4.1 建模及分析116
6.4.2 规避供应链融资金融机构内部主观信用风险的对策建议118
7.总结与展望120
7.1 主要结论120
7.2 研究展望121
参考文献123
后记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