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四部刊要 史部·美学史类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四部刊要 史部·美学史类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3841688.jpg)
- 王进祥执行编辑 著
- 出版社: 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ISBN:957202063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10页
- 文件大小:94MB
- 文件页数:5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四部刊要 史部·美学史类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宋金元1
黄休复1
画之逸、神、妙、能1
欧阳修3
一 弹虽在指声在意3
二 山林者之乐与富贵者之乐4
三 学书之寓意乐心4
四 知之与好之5
五 颜书初见则畏之,久则愈可爱5
六 爱其书兼取其为人5
七 文章与造化争巧可也6
八 事信言文,且所恃者大,乃能传世6
九 文与道7
十 积习成俗,文风难于骤变7
十一 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8
十二 文章必得于自然8
十三 画鬼神亦难工8
十四 梅诗老有馀态9
十五 闲和严静,趋远之心难形9
十六 古画画意不画形9
十七 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者,非深明之论也9
十八 韩孟如宫商,合奏乃锵锵10
十九 于物用有宜,不计醜与妍10
郭熙11
山水训12
邵雍19
一 观物者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理19
二 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20
三 作诗与观物20
四 人和心尽见,天与意相连21
五 炼辞得奇句,炼意得馀味21
六 诗史善记事,长于造其真22
七 诗史善记意,诗画善状情22
八 画笔善状物形,诗画善状物情22
九 善赏花者爱花妙22
郭若虚23
一 叙自古规鉴23
二 论制作楷模24
三 论气韻非师24
四 论妇人形相25
五 论黄徐体异25
王安石27
文以适用为本,刻镂绘画为容27
沈括29
一 识画当以神会29
二 学书须自法度入30
三 山水之法,以大观小30
四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30
五声中无字,字中有声31
程颢 程颐33
一 静观33
二 温润含蓄气象33
三学诗妨事,作文害道34
四和顺积中,英华发外35
五 天下无一物无礼乐35
苏轼37
一 寓意于物则乐,留意于物则病38
二 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39
三 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39
四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40
五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40
六 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40
七 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40
八 物之无常形者必有常理,画者须得其理41
九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41
十 传神之妙在于得人意思之所在41
十一 观画取其意气所到42
十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42
十三 离画工之度数,得诗人之清丽42
十四 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42
十五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43
十六 忘声而后能言,忘笔而后能书43
十七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44
十八 与可画竹,身与竹化44
十九 书之短长肥瘠各有所美44
二十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44
二十一 评唐氏六家书45
二十二 论大小字之难处46
二十三书之有意无意46
二十四 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46
二十五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46
黄庭坚47
一 书画当观韻47
二 学书胸次须高48
三 怨忿怒骂,失诗之旨49
四 自成一家始逼真49
五 不烦绳削而自合49
六 子美诗之妙处,乃在无意于文50
七 评李西台等人书50
八 妙于形似无可赏51
九 文章好恶只系于人51
十 点铁成金51
十一 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51
董53
一 画者观物53
二 形与理54
三 形与神54
四 论法55
五 论真水56
郑樵59
一 乐之本在诗,诗之本在声,声之本在兴59
二 辞章之学与义理之学60
三 书画同出61
四 图、书相错而成文61
五 制器尚象61
张戒63
一 言志与詠物63
二 用事与押韻64
三 意、味、韻、气64
四 诗贵不迫不露而有馀蕴65
五 世间一切皆诗66
六 韻度矜持、冶容太甚乃邪思之尤66
七 状溢目前,情在词外66
八 诗坏于苏黄67
朱熹69
一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69
二 圣人之言,因言以明道70
三 苏韩及今人之文,与道理了无干涉70
四 文字之设,须达意得理71
五 用力于文词,不若穷经观史以求义理71
六 有德而后有言72
七 文字自有一个天生成腔子72
八 识得古今雅俗,洗涤心胸,而后可为诗73
九 书札细事,而与人德性相关密切73
十 诗有工拙之论,则言志之功隐74
十一 国初文章严重老成,宣政间则穷极华丽74
十二 苏氏文辞矜毫谲诡,与道甚远74
十三 为文须去轻扬诡异之态,树沉潜温厚之风75
十四 屈原为文皆生于缱绻恻怛75
十五 学诗之大旨与诗之用76
十六 志者诗之本,乐者诗之末76
十七 论兴77
十八 论理与象77
十九《易经》阴阳之说,可观人事文章77
陆九渊79
一 道与艺79
二 文以明道80
姜夔81
一 诗有气象、体面、血脉、韻度81
二 诗有四种高妙82
三 诗要有馀味馀意方善82
四 词之意尽与不尽82
五 自然与学到82
六 文之工与妙82
七 雕刻与敷衍83
八 一家风味83
九 魏晋书法潇洒飘逸,各尽字之真态83
十 墨之润、燥与笔之长、劲、圆83
十一 字之向背要在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84
十二 字之各部使相副为妙84
十三 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84
十四 方圆相参85
十五 肥瘦露藏85
十六 书之风神85
严羽87
一 诗辨88
二 诗评90
三 诗法91
王若虚93
一 论苏黄诗93
二 论白居易诗94
三 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95
元好问97
一 眼处心生句自神97
二 诗贵刚健豪壮97
三 豪华落尽见真淳98
四 心声只要传心了98
五 俳谐怒骂非诗宜98
六 诗不可俯仰随人98
七 杜诗之妙在学至于无学98
八 诚为诗之本99
九 学诗之诫99
郝经101
内游101
方回105
一 境存乎心,治其境莫如治其心105
二《离骚》之蕴与楚辞之蕴106
三 诗之意味自然者为清新107
四 诗不厌寒、瘦,惟不可轻、俗108
五 熟而不新则腐烂,新而不熟则生澀108
六 奇峭悲壮要出自天成108
七 诗要天真自然,而不在学问言语108
八 诗之音可哀则哀,可伤则伤109
九 太白诗自有朴处109
十 小字大字都要可喜,都要有神109
十一 画闻不如画见109
十二 昌黎备四时之气110
十三 死法与活法110
明111
王履111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112
祝允明115
一 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情俟于才而成艺115
二 宣豁风抱,必得大境;内观心语,必得小境116
三 事之形有美恶,而后人之情有爱憎116
四 师楷化机,取象形器,与韻格过象者不同117
五 为诗要趋识卓,齐量充,去四病117
王守仁119
一 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119
二 礼之见于外者为文,文之存于中者为礼120
三 论志于道120
四 论复古乐121
五 乐是心之本体122
六 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122
七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122
八 论博学于文122
九 天下无心外之物123
杨慎125
一 文不论繁简难易,惟求其美125
二 画似真,真似画126
三 比兴景也,筋节情也126
四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126
五 诗不可以兼史126
六 论清新127
七 论老成127
八 清妙与丰艳128
九 文当求新鲜128
十 感在心者物已微128
十一 文之工与神129
十二 深于文者一切皆文129
十三 为文不可欲世人皆好129
谢榛131
一 兴、趣、意、理131
二 体、志、气、韻132
三 诵、听、观、讲132
四 情与景132
五 虚与实133
六 奇与正133
七 浓与淡134
八 古淡与富丽134
九 作诗妙在含糊,逼真反失奇观134
十 诗有造物134
十一 做手不同,诗味有别135
十二 诗人养气与诗之风格135
徐渭137
一 与两画史137
二 画病不病,在于生动与不生动138
三 启南画稚中藏老,秀中见雅138
四 真行始于动,中以静,终以媚138
五 运笔之妙,心手尽之138
六 读之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之品139
七 画竹难画风竹哭139
八 墨色淋漓,不求形似139
九 诗贵自得其意140
王世贞141
一 形模与气韻141
二 山水画至关同、董源、巨然辈,方以真趣出之141
三 逸品自应置三品之外142
四 书与画通142
五 才、思、格、调143
六 李杜之不同143
七 主气主意,各有所至143
八 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144
九 兴与境诣,神合气完144
十 西汉以来,文格代降144
十一 为文须先熟读汉以前文及六朝、韩柳佳文144
十二 文章九命145
十三 论北曲南曲之不同145
十四 《拜月亭》有三短145
十五 高剧之妙,不唯其琢句之工146
李贽147
一 童心说148
二 化工与画工149
三 世之真能文者,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150
四 论忠义归于水浒151
五 传奇可以兴、观、群、怨152
六 画不徒写形,诗不在画外152
七 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153
八 琴者所以吟其心153
九 二十分识154
汤显祖157
一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158
二 情至则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159
三 文章与灵性159
四 士奇则心灵,心灵则文章有生气160
五 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160
六 诗以若有若无为美161
七 文以意趣神色为主161
八 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162
九 文不真,不足行162
胡应麟163
一 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163
二 骨肉、气韻、意象、声色164
三 悟与法165
四 理障与事障165
五 七言律之全美165
六 大家与名家166
七 古诗大要不过二格166
八 诗最可贵者清166
九 论诗之壮167
十 论李杜168
十一 诗之体以代变168
十二 诗之风格系诸世运169
董其昌171
一 画当以天地造化为师171
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72
三 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172
四 画与山水172
五 画之高手172
六 文要得神气172
七 作画须绝去甜俗蹊径173
八 为文须擒得真种子173
九 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173
十 作文要得解悟则能动人心竅174
十一 画要有八面玲珑之巧,又要虚实互用174
十二 字须熟后生,画须生外熟174
十三 书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韻174
十四 论晋、宋、唐人书174
袁宏道175
一 世人难得者唯趣,趣得之自然者深175
二 淡是文之真性灵、真变态176
三 时有变化,文有古今176
四 事今日之事,则亦文今日之文178
五 真人真声,任性而发,是可喜而不可废178
六 善为诗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179
七 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180
八 古诗不必高,今诗不必卑180
九 物贵其真181
十 吐之者不诚,则听之者不跃181
十一诗但恐不达,而不病懟露181
十二 论文章新奇182
十三青莲能虚,工部能实,苏公虚实兼包182
十四花之清赏182
十五 花之整齐正以参差不伦、意态天然183
十六 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183
王骥德185
一本色与文词185
二 曲之美听,在于声调186
三 论用事186
四 套数不在快人,而在动人187
五 詠物贵不即不离,写其风韻187
六 俳谐之曲须以俗为雅187
七 戏曲不欲脱空杜撰188
八唱曲欲其无字188
九 出之贵实,用之贵虚188
十 曲之本色,在能入众188
十一 南调柔婉,北调沉雄189
袁中道191
一 文章有必变之势,膽胜者始变之191
二 以意役法,而诗文之精光始出192
三古今异调,而不失为可传192
四 文贵直攄胸臆,不为中行,则为狂狷193
五 诗以发抒性灵为主194
六 情与景195
七 情景之新故195
八 识、才、学、膽、趣195
九 真诗在民间196
十 深于隐者不假物以适196
十一 慧则流,流极而生趣196
十二 园圃之胜,天地之美,大都有其缺陷197
十三 神愈静而泉愈喧,泉愈喧而神愈静197
十四 自然与人工,野逸与浓丽197
十五 峰岩之色、骨、态、饰197
十六 太和山如一美丈夫,诸胜皆全198
十七 水予石以色,石予水以声198
十八 岳阳楼之观,得山而壮,得水而妍199
徐上瀛201
溪山琴况201
叶昼213
一 世上先有《水浒传》一部,然后作家借笔墨拈出214
二《水浒传》妙处都在人情物理上214
三《水浒传》刻划人物逼真传神214
计成217
一 兴造论217
二 借景218
张岱221
一 西湖、鉴湖、湘湖三者之性情风味不同222
二 为亭榭楼台曲径回廊而山水风月益增其妙222
三 山水之间以石胜者妙,以土胜者亦妙223
四 《寓山注》超越前人,非其笔墨之妙,特其见闻之真223
五 西湖七月半之看月者,亦可作五类看之223
六 瓜州龙船的装饰趣味224
七 鲁藩烟火之妙,妙在与灯互为变幻224
八 灯不演戏则灯意不酣,无队舞鼓吹则灯焰不发224
九 青藤诸画,苍劲中姿媚跃出225
十 空灵妙诗难于入画,有诗之画未免板实225
十一 可一师作画善以坚实为空灵226
十二 柳敬亭说书226
十三《琵琶》《西厢》于布帛菽粟之中,自有许多滋味226
十四 彭天锡串戏227
十五 女戏以布景出神奇境界,使人忘其为戏227
十六 弹琴作文,皆藉此一口生气228
清229
金圣叹229
一 存耐庵之书其事小,存耐庵之志其事大230
二 略水浒之形迹,伸水浒之神理231
三《西厢记》一书,文者见之谓之文,淫者见之谓之淫231
四《西厢记》一书是天地自己劈空结撰而出的妙文232
五 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232
六《水浒》一书写出一百八人性格,故百读不厌232
七《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233
八词家写景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233
九 行文须用尽心力,而后能奇、变、妙、神234
十《西厢记》一书,有狮子滚球,烘云托月之妙234
十一《水浒》一书,有将欲避之,必先犯之之妙236
十二 写宋江以李逵相襯,不料反成李逵之妙237
十三 人异其心,因而物异其致237
十四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238
十五 论诗的原本238
十六世之善游者,胸中必有别才,眉下必有别眼238
黄宗义241
一 诗与性情241
二 文之理与情244
三 论风雷之文244
四 台阁之文与山林之文245
五 论兴、观、群、怨246
毛宗岗247
一 造物自然之文247
二 天然奇妙之事与奇妙之文248
三《三国》叙实,真而可考,故胜于《西游记》250
四《三国》叙事不一味直写,而有无数襯染250
五《三国》写出三奇人,故人喜读《三国》胜于诸史251
六《三国》写妙人,善于从无处写252
七《三国》叙事,善于用避,又善于用犯252
八《三国》叙事,善于用逆253
九《三国》叙事,善于用襯253
十《三国》叙事,善于用虚,有无数曲折点染253
十一《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254
十二《三国》一书,有浪后波纹,雨后霡霂之妙255
十三《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255
十四《三国》一书,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255
十五《三国》一书,有奇峰对插,锦屏对峙之妙255
十六 不相反则后事不奇,不相引则后事不现256
十七 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256
李渔257
一 传奇三美:情、文、有裨风教258
二 传奇只当求于耳目之前258
三 传奇贵显浅258
四 戒讽刺259
五 脱窠臼260
六 变旧成新261
七 辞意新奇,足以移人262
八 论情景264
九 作词当一气如话264
十 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265
十一 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像于无穷265
十二 作诗词不可表里如一265
十三 开卷当以奇句夺目,终篇当以媚语摄魂266
十四 重机趣266
十五 剂冷热267
十六 唱曲宜解明曲意268
十七 科诨贵自然269
十八 审虚实269
十九 构造园亭,须自出手眼270
二十 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271
二十一 途径要雅俗俱利而理致兼收271
二十二 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蔽风雨为贵271
二十三 窗棂栏杆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271
二十四 取景在借272
二十五 一花一石之位置,能见主人之神情274
二十六 山要气魄胜人,无补缀穿鑿之痕274
二十七 山石之美,俱在透、漏、瘦275
二十八 峭壁之设,要有万丈悬崖之势275
二十九 草木之娱观者,或以花胜,或以叶胜276
三十 鸟声之悦人者,以其异于人声276
三十一 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277
尺牍新钞279
一 同是园趣而有荡乐悲戒之不同280
二 浈阳峡如古逸书,耐人思索280
三 西湖之妙与西湖之病280
四 牡丹花以幹大者为佳280
五 戏与真281
六 歌不必定要绕梁遏云,但要得当年作者意281
七 印章之妙,原不一趣281
八 印章可见其人本色胸次281
九 极琐屑处写出鬚眉生动282
十 篆鐫诗画,动人则传282
十一 画妙在行条理于粗服乱头中282
十二 画罗汉眉目要如恒人,而生人敬畏心283
十三 画莫妙于用松283
十四 性情为诗文之枢轴283
十五 佳诗与真诗283
十六 事业与文章284
十七 古今能文之士,皆胸中无物,眼底无人284
十八 学古人而不可学学古人284
十九 兼并古人与自成一家284
二十 引诗者可不合作者之志,卻不可舍自身之情285
二十一 论诗之理色285
二十二 空怀平气,则文章可以百年286
二十三 难与易286
二十四 易与老286
二十五 虚与实287
二十六 去邪祟之奇,归平正之奇287
二十七 文不可太粘,亦不可太离287
二十八 象意与不象意288
二十九 声与情288
三十 《离骚》妙在乱辞无绪288
三十一 论批评圈点288
三十二 诗之草稿与清稿289
三十三 八面锋与专主中锋289
三十四 诗与文289
三十五 诗与禅290
三十六 君子之得与于诗者,莫不有其遇合290
三十七 剧技与真实291
三十八 士不可无豪,文不可无英291
三十九 作文作人,只以老实为主291
四十 作诗作文之法,有同有异292
四十一作文如打鼓292
四十二 作诗如写照,贵在得神292
四十三 诗之美者,情文兼至,格调双谐293
四十四 注古人者,当以古人还古人293
四十五人品与文品293
四十六 山林宫阙之美与文章之美294
四十七 道理文章,原是一事294
四十八诗须有谓而作294
四十九 入与变294
五十 文如龙295
五十一 典与鑿296
五十二 中与边296
五十三 繁与减296
五十四 相文与相人297
顾炎武299
一 文须有益天下299
二 古人图画,皆指事为之299
三 形而下者谓之器300
四 巧言300
五 文辞欺人301
六 诗韻301
七 诗题302
八 文人摹仿之病302
九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303
十 诗与乐303
王夫之305
一 文与质306
二 真与假、诚与幻、空灵与实际310
三 形与神、笔墨与物体310
四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311
五 内极才情,外周物理312
六 情与景,比与兴313
七意、象、势316
八 诗与理,诗与议论319
九 诗与史,诗与乐321
十 静燥、雅俗、贞淫325
十一 雄浑、悲壮、旖旎、整丽、高、润、平327
十二兴、观、群、怨328
贺贻孙331
一 作者之旨,皆由不平331
二 以哭为歌332
三 感慨不极则优柔不深332
四壮士之言多怒,清士之言多适,逸士之言多冷333
五 真与假333
六 血痕和墨痕335
七 诗不可说理谈禅335
八 飞扬跋扈之诗,猖狂恣睢之文336
九 厚、秀、远、肆336
十 蕴藉337
十一 奇与平338
十二 炼膽与炼气339
十三 论趋时之弊339
十四 水田三乐340
叶燮343
一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344
二理、事、情345
三才、膽、识、力348
四 幽渺以为理,想像以为事,惝恍以为情351
五 体格、声调、苍老、波澜353
六正、变、盛、衰355
七 诗无一格,雅无一格357
八 志士之诗与才人之诗358
九 诗以人见,人以诗见359
十画中有诗则深,诗中有画则显361
十一 物之美本乎天362
十二 天地之至文362
十三 对待之两端各有美恶363
十四 境一而触境之人之心不一364
石涛365
一 一画365
二 了法366
三 变化367
四 尊受368
五 笔墨368
六 运腕369
七 絪缊369
八 山川370
九 皴法371
十 脱俗371
十一 兼字372
十二 资任372
廖燕375
一 借彼物理,抒我心胸375
二 意也者,万物之始,图画所出376
三 愤气者天地之才376
四 风流蕴藉中寓牢骚骯髒之意377
五 悲借泪以出,非有泪而始悲377
六 作文须从三十三天上发想377
七 读于无字之书378
郑板桥379
一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379
二 一块元气团结而成画380
三 写其神,写其生,不拘成局380
四 不立一格,不留一格380
五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380
六 维新特立,乱之方妙381
七 有成竹,无成竹,一个道理381
八 大小难易,在人之意境何如381
九 极工而后能写意382
十 师意不师迹382
十一 一室小景,情味历久弥新382
十二 文章以沈著痛快为最383
十三 文章有大乘法,有小乘法383
十四 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384
十五 为文须想春江之妙境385
曹雪芹387
敷彩之要,光居其首387
脂砚斋391
一 论典型人物392
二 人物描写要合乎情理392
三 论人物语言393
四 论情节393
五 论作者和读者都要有亲身经历394
袁枚395
一 诗者,各人之性情395
二 文章随化工为运转,不可貌古人而袭之397
三 奇平艳朴,皆可采取400
四 论才、学、识401
五 情景、刚柔、直曲、苦甜、厚薄、奇偶402
六 文之佳恶不系乎有用与无用404
七 论山水园林405
八 续诗品三十二首406
姚鼐413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413
章学诚415
一 象与比兴416
二 天地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417
三 文与道417
四 辞与理419
五 述事明理与悦目娱心420
六 文辞与志识420
七 才、学、识421
八 气与情422
九 得义理之所齐423
十 神妙423
十一 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423
十二 论好古424
十三 学人之诗,才人之诗,诗人之诗,文人之诗424
十四 清真425
黄钺427
二十四画品427
但明伦433
一论“蓄”433
二论“转”434
三论《莲香》篇写鬼与狐435
四论《婴宁》篇写花与笑435
华琳437
论画中之白437
刘熙载439
一 文概439
二 诗概442
三 赋概444
四 词曲概445
五 书概447
梁启超451
一 美是人类生活要素中之最要者452
二 诗歌中的悲和喜都是美的452
三 骈丽之文,固自有其特殊之美453
四 歌谣与诗——自然美与人工的美453
五 美术产生科学,求美先从求真入手454
六 论写字的美457
七 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459
八 论情感与情感教育461
九 小说支配人道之四种力462
十 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464
十一 趣味之源泉465
十二 美术的趣味466
十三 文学是人生最高尚的嗜好468
十四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468
十五 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469
十六 诗界革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470
十七 天然之景物对精神文明的作用471
王国维475
一 美和艺术可使人超脱生活之欲带来的痛苦476
二 优美与壮美478
三 艺术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故优于自然美479
四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480
五 论人间嗜好,高尚者为文学艺术484
六 论美术之神圣之位置与独立之价值487
七 《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489
八 文学为知识道理之表以情感与求诸想像者491
九 屈子文学之精神494
十 观物、造境、境界497
蔡元培503
一 以美育代宗教说504
二 美感之教育为世界观教育508
出版后记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