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3825965.jpg)
- 汤林华,许隆祺,陈颍丹主编;孙德建,徐之杰,陈兴保等副主编(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部)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044913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811页
- 文件大小:288MB
- 文件页数:8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3
第一篇 总论3
第一章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3
第一节 法定管理的寄生虫病3
一、血吸虫病3
二、疟疾5
三、丝虫病6
四、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及皮肤利什曼病8
五、包虫病9
六、阿米巴病10
第二节 土源性线虫病12
一、以往流行状况12
二、流行现状12
三、问题与挑战13
第三节 食源性寄生虫病14
一、肉源性寄生虫病14
二、鱼源性寄生虫病18
三、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20
四、贝类源性寄生虫病21
五、植物源性寄生虫病21
六、其他节肢动物源性寄生虫病22
七、主要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23
八、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的问题与挑战23
第四节 虫媒寄生虫病24
一、我国重要虫媒寄生虫病24
二、结膜吸吮线虫病24
第五节 水传播寄生虫病24
一、蓝氏贾第鞭毛虫病24
二、隐孢子虫病25
三、环孢子虫病25
四、自由生活阿米巴病25
五、麦地那龙线虫病25
第六节 机会性寄生虫病25
一、弓形虫病25
二、肺孢子虫病25
三、微孢子虫病25
四、贝氏等孢球虫病25
五、人芽囊原虫病26
六、粪类圆线虫病26
第二章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的主要成就与经验27
第一节 丝虫病防治成就与经验27
一、防治成就27
二、防治经验29
第二节 血吸虫病防治成就与经验31
一、防治成就31
二、防治经验32
第三节 疟疾防治成就与经验36
一、防治成就37
二、防治经验37
第四节 黑热病防治成就与经验39
一、防治成就39
二、防治经验40
第五节 两次全国寄生虫(寄生虫病)调查的成绩和经验教训41
一、1990年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41
二、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44
三、经验与教训46
第三章 中国抗寄生虫药物的研究与应用概述51
第一节 抗原虫药物51
一、抗疟原虫药物51
二、抗利什曼原虫药物51
三、抗阿米巴药物53
四、抗蓝氏贾第鞭毛虫药物54
五、抗阴道滴虫药物55
六、抗弓形虫药物55
七、抗肺孢子虫药物56
八、抗微小隐孢子虫药物57
九、抗贝氏等孢球虫药物58
十、抗环孢子虫药物58
十一、抗结肠小袋纤毛虫药物58
第二节 抗蠕虫药物59
一、抗吸虫药物59
二、抗丝虫药物61
三、抗肠道线虫药物61
四、抗囊尾蚴(囊虫)药物62
五、抗包虫药物63
第四章 寄生虫病诊断65
第一节 病原学诊断技术65
一、直接检查65
二、间接检查66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技术66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69
第四节 影像学诊断技术70
第二篇 各种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73
第五章 疟疾73
第一节 流行情况73
一、我国疟疾流行史73
二、流行病学75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流行情况(1949~1959)83
四、严重流行时期(1960~1979)86
五、发病率持续降低时期(1980~1999)93
六、巩固防制成果时期(2000~2009)98
第二节 防治102
一、重点调查及防治(1949~1959)102
二、控制流行(1960~1979)104
三、降低发病率(1980~1999)109
四、巩固防治成果(2000~2009)113
五、疟防工作的成绩与经验117
第三节 研究120
一、研究工作特色120
二、专家组织121
三、重要防治、研究、调查项目122
第六章 利什曼病161
第一节 黑热病161
一、流行病学162
二、科学研究174
三、防治工作185
第二节 皮肤利什曼病189
一、流行概况189
二、病原学的研究190
三、皮肤利什曼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191
四、诊断方法192
五、液氮冷冻法对皮肤利什曼病的疗效192
六、传播媒介的研究193
第七章 阿米巴病195
第一节 流行情况196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零星调查与病例报道196
二、第1次寄调197
三、第2次寄调中部分省的调查结果199
四、零星调查199
五、近年来与阿米巴病相关的突发事件与部分地区的调查资料199
第二节 防治200
一、治疗200
二、预防201
第三节 研究202
一、形态学研究202
二、动物模型和病理变化研究203
三、致病与免疫学研究204
四、治疗药物的研究207
五、实验诊断研究208
第八章 弓形虫病210
第一节 流行情况210
一、病例报告与流行病学调查210
二、影响流行的因素219
三、危害219
四、流行态势221
第二节 防治222
一、诊断222
二、治疗224
三、预防224
第三节 研究224
一、分子生物学诊断224
二、弓形虫疫苗研究225
三、其他方面研究227
第九章 隐孢子虫病229
第一节 流行情况230
第二节 防治230
第三节 研究231
一、形态和生活史231
二、实验室检验技术231
三、分子流行病学研究231
第十章 滴虫病232
第一节 阴道毛滴虫病232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232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232
三、防治与研究234
第二节 人毛滴虫病237
一、基本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238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238
三、防治与研究239
第三节 口腔毛滴虫病239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239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239
三、防治与研究241
第十一章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和人芽囊原虫病242
第一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242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242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242
三、防治与研究245
第二节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246
一、基本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246
二、人体病例报道和流行病学调查247
三、防治与研究250
第三节 人芽囊原虫病252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253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253
三、防治与研究254
第十二章 其他原虫病256
第一节 肺孢子虫病256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256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256
三、防治与研究257
第二节 环孢子虫病258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258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259
三、防治与研究259
第三节 巴贝西虫病260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260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260
三、防治与研究261
第四节 贝氏等孢球虫病261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261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262
三、防治262
第五节 微孢子虫病262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262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262
三、防治262
第六节 肉孢子虫病263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263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263
三、防治与研究263
第十三章 血吸虫病265
第一节 流行情况266
一、新中国成立前血吸虫病分布调查266
二、新中国成立后血吸虫病分布调查267
三、血吸虫病的危害268
四、血吸虫病的流行状况与分布特点271
第二节 防治299
一、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299
二、防治措施307
第三节 研究333
一、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和生态学研究333
二、诊断技术研究337
三、治疗药物341
四、灭螺药物347
五、免疫学研究350
六、组织化学、蛋白质组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354
第十四章 并殖吸虫病357
第一节 流行情况357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调查357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查357
三、流行的因素363
四、危害364
五、流行态势366
第二节 防治366
一、诊断方法366
二、治疗药物367
三、预防367
第三节 研究367
一、虫种分类367
二、免疫学诊断的研究373
三、主要成果373
第十五章 华支睾吸虫病375
第一节 流行情况375
一、人群感染调查375
二、第一中间宿主调查379
三、第二中间宿主调查382
四、保虫宿主调查383
五、流行特点386
六、危害390
七、流行态势及分析391
第二节 防治392
一、防治进程392
二、防治技术措施394
三、防治策略、规划和目标398
第三节 研究399
一、形态学研究历史和结果399
二、生活史和生态研究400
三、第一中间宿主研究400
四、第二中间宿主研究401
五、临床研究401
六、病理学研究402
七、诊断技术研究402
八、治疗药物404
九、免疫学研究405
十、组织化学、蛋白质组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406
十一、预防控制策略407
第十六章 东方次睾吸虫病409
第一节 流行情况409
一、基本生物学特点和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409
二、国内人体病例报告与流行病学调查410
第二节 防治与研究411
第十七章 片形吸虫病412
第一节 片形吸虫的基本生物学412
一、肝片形吸虫412
二、巨片形吸虫413
三、片形吸虫生活史各期虫体的发育413
四、两种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种类417
第二节 片形吸虫病418
一、生活史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418
二、国内人体病例及分布419
三、防治与研究420
第十八章 双腔吸虫病和阔盘吸虫病422
第一节 双腔吸虫的生物学422
一、中间宿主(传播媒介)种类422
二、病原发育生物学422
三、牛羊双腔吸虫病流行情况424
四、动物双腔吸虫病的防治424
第二节 双腔吸虫病424
一、生活史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424
二、国内人体病例及分布424
三、防治与研究425
第三节 胰阔盘吸虫的生物学425
一、中间宿主(媒介)种类425
二、三种阔盘吸虫生活史和各期形态426
三、我国牛羊阔盘吸虫病流行情况428
四、动物阔盘吸虫病的防治428
第四节 胰阔盘吸虫病428
一、生活史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428
二、国内人体病例及分布428
三、防治与研究428
第十九章 布氏姜片吸虫病430
第一节 流行情况430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调查430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查430
三、流行因素433
四、危害433
五、流行态势433
第二节 防治434
第三节 研究434
一、标本制作的研究434
二、体外培养的研究434
三、生活史的研究435
四、杀灭中间宿主的研究435
五、免疫学诊断研究435
六、分子生物学研究436
第二十章 异形吸虫病437
第一节 扇棘单睾吸虫病438
一、基本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438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439
三、防治与研究440
第二节 横川后殖吸虫病440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440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440
第三节 异形异形吸虫病441
第四节 多棘单睾吸虫病442
第五节 镰刀星隙吸虫病442
第六节 台湾棘带吸虫病442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443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445
三、防治与研究447
第七节 钩棘单睾吸虫病447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447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449
三、防治与研究450
第二十一章 棘口吸虫病、新繁睾吸虫病和长菲策吸虫病451
第一节 日本棘隙吸虫病452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452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455
三、防治与研究456
第二节 福建棘隙吸虫病458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458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459
三、防治与研究460
第三节 藐小棘隙吸虫病462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462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463
三、防治与研究464
第四节 埃及棘口吸虫病465
第五节 抱茎棘隙吸虫病466
第六节 九佛棘隙吸虫病466
第七节 圆圃棘口吸虫病467
第八节 狭睾棘口吸虫病468
第九节 卷棘口吸虫病468
第十节 宫川棘口吸虫病469
第十一节 曲领棘缘吸虫病469
第十二节 马来似颈吸虫病470
第十三节 接睾棘口吸虫病470
第十四节 伊族真缘吸虫病471
第十五节 獾似颈吸虫病471
第十六节 新繁睾吸虫病471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471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472
三、防治与研究473
第十七节 长菲策吸虫病473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473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473
三、防治与研究474
第二十二章 包虫病475
第一节 流行情况476
一、地理分布和人群分布476
二、影响我国包虫病流行的因素分析483
三、包虫病危害性及分析484
第二节 防治485
一、防治阶段与防治试点485
二、防治规划与政策措施485
三、预防控制与效果评价486
四、包虫病诊断487
五、治疗498
第三节 研究500
一、病原学研究500
二、生态流行病学与传播动力学研究510
三、免疫学诊断技术研究511
四、影像学诊断技术研究516
五、药物治疗临床研究520
六、预防控制研究成果522
第四节 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草原泡状棘球蚴种类及其发育523
一、历史背景523
二、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麓泡状棘球蚴病原存在情况524
三、内蒙古呼伦贝尔三种泡状棘球绦虫的发育生物学526
第二十三章 带绦虫病528
第一节 流行情况528
一、新中国成立前流行状况528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查529
三、影响流行的因素531
四、危害531
五、流行态势532
第二节 防治533
一、临床表现533
二、诊断方法533
三、药物驱虫534
四、预防537
第三节 研究537
一、带绦虫形态学研究537
二、病原虫种的分类学研究538
三、两个亚种牛带绦虫实验动物感染研究539
第二十四章 囊尾蚴病540
第一节 流行情况540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记录540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的零星调查540
三、第1次寄调结果541
四、流行现状与分布特点542
五、影响传播流行的因素543
六、危害544
第二节 防治545
一、诊断546
二、治疗556
第三节 研究561
一、超微结构的研究561
二、物质代谢与生物化学研究561
三、发育生物学研究562
四、病理学研究562
五、动物模型研究563
六、免疫学研究563
七、疫苗研究565
第二十五章 假叶目绦虫病566
第一节 曼氏裂头蚴病566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566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566
三、防治与研究571
第二节 阔节裂头绦虫病574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574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574
三、防治与研究575
第二十六章 带状囊尾蚴病和细颈囊尾蚴病576
第一节 带状囊尾蚴病576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576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576
三、防治与研究577
第二节 细颈囊尾蚴病577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577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577
三、防治与研究579
第二十七章 膜壳绦虫病580
第一节 微小膜壳绦虫病580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580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580
三、防治与研究581
第二节 缩小膜壳绦虫病581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581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582
三、防治与研究582
第三节 克氏假裸头绦虫病583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583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584
三、防治与研究584
第二十八章 其他绦虫病585
第一节 犬复孔绦虫病585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585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585
三、防治与研究586
第二节 线中殖孔绦虫病586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586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587
三、防治与研究587
第三节 西里伯瑞列绦虫病587
一、病原生物学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588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588
三、防治与研究588
第四节 司氏伯特绦虫病589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589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590
三、防治与研究590
第二十九章 丝虫病591
第一节 流行情况591
一、中国丝虫病发现简史591
二、流行病学593
三、流行特征597
四、影响因素600
五、临床表现及其危害602
第二节 防治611
一、防治历程611
二、诊断613
三、治疗615
四、防治和监测621
第三节 研究643
一、病原、蚊媒的研究643
二、流行病学的研究648
三、诊断、治疗、防治的技术发展过程及有创新性的方法和技术650
四、重要的研究成果651
第三十章 钩虫病653
第一节 流行情况653
一、新中国成立前(1901~1948)653
二、新中国成立后654
三、危害662
第二节 防治665
一、防治阶段665
二、治疗670
三、预防670
第三节 研究671
一、诊断671
二、钩虫体外培养674
三、钩虫动物模型的研究674
四、分子生物学及疫苗研究674
五、新药研制674
六、防治钩蚴侵肤研究674
七、理论流行病学研究675
八、形态学研究675
第三十一章 蛔虫病677
第一节 流行情况677
一、新中国成立前677
二、新中国成立后678
三、影响因素683
四、危害685
五、流行态势686
第二节 防治687
一、防治初期——大规模查治687
二、建立防治试点687
三、大规模集体驱虫(1988~2000)689
四、防治工作进入新阶段690
第三节 研究691
一、诊断691
二、治疗药品的研制693
三、不同化疗方案的研究693
四、苯并咪唑类驱虫药物对蛔虫卵作用的研究694
五、数学模型的应用性研究694
六、超微结构、发病机制、免疫及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695
第三十二章 鞭虫病697
第一节 流行情况697
一、1949年前的流行情况697
二、1949~1987年间开展的调查结果697
三、第1次寄调698
四、第2次寄调704
五、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鞭虫感染的分布状况706
六、2006年以来的流行情况708
七、环境中虫卵污染情况调查708
八、危害708
第二节 防治709
一、防治阶段简述709
二、驱虫药物710
三、防治成效711
第三节 研究712
一、分子分类研究712
二、危害性研究712
三、防治试点研究712
四、检查方法研究713
第三十三章 蛲虫病714
第一节 流行情况714
一、新中国成立前714
二、新中国成立后714
三、影响流行的因素716
四、现阶段流行特点716
五、流行态势716
第二节 防治717
一、诊断与治疗717
二、策略和措施717
三、防治成效718
第三节 研究719
一、形态学研究719
二、动物模型研究720
三、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720
四、流行病学研究720
五、致病研究720
六、诊断技术研究721
七、治疗药物研究721
八、预防控制方法研究722
第三十四章 旋毛虫病723
第一节 流行情况723
一、新中国成立前723
二、新中国成立后723
三、流行现状与分布特点729
四、危害730
第二节 防治730
一、技术措施730
二、防治效果733
第三节 研究734
一、病原学研究734
二、旋毛虫体外培养735
三、免疫学诊断技术737
四、免疫预防研究739
五、检疫技术研究740
第三十五章 广州管圆线虫病741
第一节 广州管圆线虫的基本生物学741
一、虫体各发育阶段的形态741
二、生活史743
第二节 防治与研究744
一、各期虫体的扫描电镜研究744
二、宿主746
三、影响流行因素748
四、临床与诊断749
五、治疗751
六、预防752
七、免疫学研究753
第三十六章 粪类圆线虫病757
第一节 流行情况757
一、新中国成立前调查757
二、新中国成立后调查及病例报告757
第二节 防治760
第三节 研究760
一、致病性的研究760
二、诊断技术的研究761
三、治疗药物的研究761
第三十七章 其他食源性线虫病762
第一节 颚口线虫病762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762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764
三、防治与研究769
第二节 肾膨结线虫病770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770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770
三、防治与研究771
第三节 兽比翼线虫病771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771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774
三、防治与研究775
第四节 美丽筒线虫病775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776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776
三、防治与研究777
第三十八章 结膜吸吮线虫病778
第一节 流行情况778
第二节 防治778
一、致病性778
二、诊断779
三、预防779
四、治疗780
第三节 研究780
一、形态学研究780
二、生活史的研究781
三、传染源的研究782
四、传播媒介的研究782
五、动物模型的研究783
第三十九章 其他线虫病784
第一节 肝毛细线虫病784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784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784
三、防治与研究785
第二节 毛圆线虫病786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787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787
三、防治与研究788
第三节 麦地那龙线虫病788
一、病原生物学特点及国内人体病例的首次发现788
二、人体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791
三、防治与研究792
第四十章 幼虫移行症793
第一节 流行情况793
一、幼虫移行症的病原寄生虫793
二、幼虫移行症的流行情况794
第二节 防治797
一、幼虫移行症的诊断797
二、幼虫移行症的预防797
三、幼虫移行症的治疗797
第三节 研究798
一、免疫学诊断的研究798
二、治疗药物的研究798
第四十一章 棘头虫病799
第一节 流行情况799
第二节 防治800
第三节 研究800
第四十二章 舌形虫病、铁线虫病和水蛭病802
第一节 舌形虫病802
一、基本生物学特点及国内病例的首次发现802
二、国内人体病例及分布802
三、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研究803
第二节 铁线虫病806
一、基本生物学特点及国内病例的首次发现806
二、国内人体病例及分布807
三、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研究807
第三节 水蛭病808
一、基本生物学特点及国内病例的首次发现808
二、国内人体病例及分布808
三、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研究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