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甘肃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的甘肃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0314424.jpg)
- 《当代中国的甘肃》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33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384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甘肃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编 文化建设3
第十二章 教育事业3
第一节 基础教育3
一、基础教育在曲折中前进4
二、师资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6
第二节 普通高等教育8
一、高等教育事业有了相当发展8
二、高等教育改革取得初步成效9
第三节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12
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和改革12
二、农(职)业中学的恢复和发展14
三、技工学校重新起步16
第四节 成人教育事业的兴起17
一、扫除文盲17
二、成人中等教育的改革和提高19
三、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20
第五节 少数民族教育21
一、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21
二、在改革中稳步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23
第十三章 科研事业26
第一节 自然科学26
一、科技事业在曲折中前进26
二、科技改革和“星火”计划的实施28
三、主要科研机构和主要科技成果32
四、科技普及工作36
第二节 社会科学38
一、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38
二、主要研究成果40
第十四章 文化事业42
第一节 文化事业发展概况43
一、在文化废墟上起步43
二、坎坷发展,曲折前进44
三、蓬勃发展的新时期45
第二节 戏剧事业46
一、三次戏剧创作高潮47
二、发展民族戏剧艺术49
第三节 文物与考古50
一、丰富的古文化遗存50
二、考古工作的重要成绩51
三、博物馆事业初具规模54
四、文物保护和管理54
第四节 群众文化事业55
一、群众文化日新月异55
二、民间艺术的宝库57
三、少儿文艺欣欣向荣59
四、电影事业蓬勃发展59
五、发展中的图书馆事业61
第五节 文学艺术事业63
一、文学事业63
二、艺术事业65
第十五章 敦煌文化68
第一节 古代文化宝库68
第二节 敦煌文化的重要价值70
第三节 敦煌学的研究74
第十六章 新闻、出版事业78
第一节 报纸78
一、解放后甘肃报纸事业的发展78
二、新时期甘肃报纸事业的迅速发展及其主要特点80
第二节 广播电视81
一、广播82
二、电视85
第三节 出版和发行86
一、图书出版87
二、图书发行91
第十七章 卫生体育事业94
第一节 卫生事业94
一、卫生事业的发展94
二、防疫保健98
三、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101
四、地方病防治103
五、藏医藏药104
第二节 体育事业105
一、体育事业的曲折发展105
二、开创体育事业的新局面107
第四编 城市地方建设115
第十八章 甘肃省省会兰州市115
第一节 崛起的工业118
一、兰州工业的发展历程118
二、兰州工业的特色和布局120
第二节 城市建设123
一、园林绿化124
二、城市交通125
三、城市建筑126
四、城市服务设施127
第三节 蓬勃发展的科教文卫事业127
一、科技之光127
二、教育硕果129
三、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新面貌130
第十九章 新兴的中等工业城市天水132
第一节 新兴的机械、电子、轻纺工业133
一、工业发展的历程133
二、天水工业的主要特点134
第二节 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138
一、开通生产领域,增强城市服务功能138
二、开通流通领域,促进城乡经济发展140
第二十章 铜城白银市142
第一节 以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体系143
一、中国第一个大型铜基地144
二、甘肃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147
三、具有一定规模的化学工业148
第二节 以高扬程提灌为支柱的农业149
第二十一章 钢城嘉峪关市153
第一节 建设钢铁基地154
第二节 发展旅游经济157
第二十二章 镍都金昌市159
第一节 镍基地的开发和建设160
第二节 全面振兴镍都经济164
第二十三章 甘肃商品粮基地——河西三地区167
第一节 银武威168
一、农业发展的曲折历程168
二、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新时期172
第二节 金张掖176
一、农业发展的曲折历程177
二、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新时期180
第三节 玉酒泉184
一、农业发展的曲折历程185
二、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新时期188
第二十四章 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陇东地区194
第一节 庆阳地区195
一、艰苦奋斗,建设老区196
二、综合开发,全面发展200
第二节 平凉地区203
一、艰难探索,曲折发展203
二、十年改革中的综合治理206
第二十五章 民族繁居的临夏、甘南211
第一节 临夏回族自治州211
一、农业发展的历程212
二、发展商品经济,改变贫困面貌216
三、增强民族团结,保证经济建设顺利进行219
第二节 甘南藏族自治州219
一、畜牧业的发展历程221
二、加快建设畜牧业基地223
第二十六章 与干旱贫困搏斗的定西228
第一节 艰苦奋斗,抗旱治穷229
第二节 踏上治穷致富的道路233
第二十七章 资源丰富的陇南山区238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起落239
一、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生产条件240
二、加强交通、能源建设,促进经济发展241
第二节 趋利避害,全面振兴陇南242
一、坚持不懈,加强农业基础建设242
二、扬长补短,大力发展多种经营243
三、立足资源优势,以工致富244
四、努力抓好脱贫工作245
五、重视科技教育,培养各类人才246
附录一 甘肃省三十八年大事记247
附录二 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省人大常委会、省政治协商委员会主要领导人名单308
彩色插图目录325
后记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