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及规律性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及规律性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3498359.jpg)
- 赵智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6602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654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669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及规律性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原点是多发的,毛泽东是集大成者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5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9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的关系12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23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必然性23
(二)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27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29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35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性的研究方法37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研究方法37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研究的重要意义39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研究的原则和方法42
(四)中外案例分析法5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分析5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化53
一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民族性特点相结合的民族化过程53
二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时代化过程55
三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具体性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化过程57
四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群众性实践相结合的大众化过程59
第二节 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61
一 经验上升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途径61
二 经验向理论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向度63
三 当代中国发展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重要体现65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对外传播70
一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公开传播自己的理论主张71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能够而且需要走向世界73
三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宣传阐释75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存在形态78
一 中国化的理论体系78
二 中国化的实践道路83
三 中国化的制度体系87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依据9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96
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96
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100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10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与民族性108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108
二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113
三 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11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与具体性119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119
二 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性121
三 马克思主义一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123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与当代性126
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126
二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129
三 马克思主义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133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步与思想源泉137
第一节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动138
一 中国人通过十月革命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138
二 中国人通过十月革命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140
三 十月革命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141
第二节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奠定143
一 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143
二 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组织主体144
三 培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主体145
四 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级基础146
第三节 井冈山斗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步147
一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148
二 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50
三 不断把中国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152
四 在同错误思想的交锋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55
五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群众158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框架的形成160
一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160
二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162
三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163
四 制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方法164
第五节 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融合166
一 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两种具有契合点的不同文化166
二 两种不同性质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碰撞与融合170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种文化融合的成果174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179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179
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的艰难抉择180
二 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发展181
三 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成熟183
四 解放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胜利185
五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主要特点186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189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189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195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199
一 延安整风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共识199
二 “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201
三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论述204
四 党的七大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正式确立20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208
一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208
二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及其理论成果212
第五节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8
一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长远指导作用218
二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220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226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拓展226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226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基础232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236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拓展239
五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242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形态245
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45
二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体系247
三 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形态251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52
一 “三个代表”产生的时代背景252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255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集中体现258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59
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依据259
二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263
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265
四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68
第五节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关系270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划分历史性飞跃理论依据270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精髓:实事求是272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274
第六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77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277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真理性279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281
四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284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及其特点28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诞生基础287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实践基础287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理论基础29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表述方式与层次划分296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总结的表述方式296
二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密切相关的若干范畴297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经验与阶段性经验300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层次性303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304
一 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304
二 扎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308
三 筑牢人民主体和群众根基315
四 重视党的思想等各项建设320
五 坚持兼收并蓄的世界眼光324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特点328
一 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329
二 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330
三 兼具时代性与传承性334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当代意义与历史价值336
一 理论意义:可升华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36
二 实践价值:进一步增强实践的主动性实效性338
三 世界历史价值:构成对世界文明的新贡献339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和规律性认识343
第一节 规律的内涵及规律的发现、把握和运用343
一 规律的基本内涵343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揭示345
三 列宁对帝国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揭示346
四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认识和揭示347
五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揭示34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是客观存在351
一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翻译351
二 马克思主义从日本间接传入中国352
三 马克思主义从法国、德国等间接传入中国353
四 列宁主义从苏联传入中国354
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客观存在的认识356
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的规律性35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律”、“正反律”、“创新律”361
一 “结合律”361
二 “正反律”363
三 “创新律”372
第四节 “结合律”、“正反律”、“创新律”的关系及规律性认识381
一 “结合律”、“正反律”、“创新律”的逻辑与历史统一性原则381
二 “结合律”、“正反律”、“创新律”的时空坐标:两次历史性飞跃384
三 “结合律”、“正反律”、“创新律”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386
四 “结合律”、“正反律”、“创新律”三者的辩证统一性388
五 “结合律”、“正反律”、“创新律”与其他规律性的关系389
第八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393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品格之一:独立自主394
一 独立自主的基本含义394
二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与独立自主396
三 毛泽东与独立自主398
四 邓小平与独立自主403
五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独立自主405
六 独立自主的当代价值407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品格之二:实事求是408
一 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408
二 实事求是的历史线索411
三 反对教条主义418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品格之三:服务人民421
一 服务人民与群众路线421
二 群众路线的历史发展425
三 人民群众的构成与作用429
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433
第四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品格之四:与时俱进435
一 与时俱进的基本含义435
二 经典作家的与时俱进436
三 中国共产党人的与时俱进439
四 发展与坚持445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趋势450
一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451
(一)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451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53
(三)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453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革命性455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459
二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行推进,突出和彰显大众化46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行推进463
(二)突出和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465
(三)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467
三 强化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新的历史课题468
(一)强化问题意识,解决实际问题468
(二)提出新的课题,作出新的科学回答469
四 引领社会思潮,践行与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71
(一)善于正确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471
(二)践行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73
五 扩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影响473
附录一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国际视野47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苏联东欧的发展及启示475
一 马克思主义在苏联东欧发展的主要历程476
二 马克思主义在苏东发展的教训启示48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越南的发展及启示490
一 越南的特殊国情490
二 马克思主义在越南发展的历史进程493
三 马克思主义在越南发展的理论成果498
四 马克思主义在越南发展的经验启示50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朝鲜的发展及启示504
一 朝鲜的特殊国情504
二 马克思主义在朝鲜发展的历史进程505
三 马克思主义在朝鲜发展的理论成果508
四 马克思主义在朝鲜发展的经验启示511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在老挝的发展及启示513
一 老挝的特殊国情513
二 马克思主义在老挝发展的历史进程516
三 马克思主义在老挝发展的理论成果518
四 马克思主义在老挝发展的经验启示520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在古巴的发展及启示523
一 古巴的特殊国情523
二 马克思主义在古巴发展的历史进程525
三 马克思主义在古巴发展的理论成果527
四 马克思主义在古巴发展的经验启示529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共性分析530
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特点531
二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533
三 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成果536
四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启示538
附录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部分典型案例解析541
第一节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541
一 马克思主义为何需要中国化541
二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发展544
三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547
第二节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550
一 中国革命的道路与前途551
二 无产阶级政党建设553
三 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553
四 社会主义与民主554
五 与共产国际的关系556
六 比较与评析557
第三节 毛泽东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560
一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561
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党政军建设562
三 井冈山斗争基础上诞生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566
四 “井冈山道路”的宝贵启示569
第四节 李立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571
一 过程571
二 纠错573
三 评析574
第五节 左翼文化运动579
一 文艺大众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推广579
二 社会科学大众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581
三 左翼文化运动培育了一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582
第六节 “罗明路线”和对邓、毛、谢、古的错误批判——教条主义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残酷打击587
一 教条主义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残酷打击的逐步升级587
二 反罗明路线,打击毛泽东的正确主张588
三 打击邓、毛、谢、古,矛头直接指向毛泽东591
第七节 毛泽东与延安整风运动594
一 毛泽东发动整风运动的历史背景594
二 整风运动的历史过程597
三 整风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598
四 正确评价延安整风运动600
第八节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603
一 三大改造的理论基础与历史背景603
二 三大改造的过程及成效605
三 三大改造的启发: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610
第九节 “双百方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13
一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完善613
二 “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617
三 “双百方针”的贯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22
第十节 “大跃进”的重大失误626
一 批评“反冒进”与“大跃进”的产生626
二 “大跃进”的进程及特征628
三 “大跃进”的影响和启发631
第十一节 邓小平与经济特区建设634
一 经济特区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634
二 经济特区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637
三 经济特区建设的经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639
主要参考文献642
后记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