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决策学 第2部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1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决策学 第2部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1](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3469182.jpg)
- 张顺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 ISBN:978780170562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80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630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决策学 第2部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 中国发展战略的战略指导思想开头语1
引论3
第一部分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世界发展潮流7
引言:理念、观念与生义9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与大学科方法论的创建——创造性思维方法17
第一节 法元论的现代切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归一说19
纲要19
一、“三论”的归一性20
(一)系统论20
(二)控制论22
(三)信息论24
二、元论对“系统”和“信息”的认识25
(一)什么是系统26
(二)什么是信息29
第二节 哲学的开端与客观逻辑32
纲要32
引言33
结论39
一、存在论(体论)43
(一)客观存在44
(二)主观存在50
(三)存在——哲学的开端(体论)52
二、元无-有论——思辩的开端(道论)53
(一)无54
(二)有56
(三)再论无:通过实践人从元——“无”,开发出有、有、有&无限的有57
(四)思辩的开端(道)元无-有60
三、客观逻辑——逻辑公理体系(论道)62
(一)元无-有的根本属性62
(二)元无-有生化的两个基本属性62
结论:以元做开端,这里的真理是65
(三)实有论——元无-有的一般属性67
结论77
要言78
第三节 主观逻辑——概念开发与创造性思维方法81
纲要81
一、观念的客观性——论理念元人-客84
(一)哲学研究的对象与我们的认识84
(二)论理念87
二、概念的主观性——论概念95
(一)概念是从理念演化发展而来95
(二)概念是理念中主观精神的本质和要素97
(三)概念的自为过程是观念的开发过程99
(四)天意与人意的完美结合——决策学102
三、概念的具体性——主、客观的统一与定义性公理104
(一)关于设定104
(二)科学结构体系与决策学体系107
(三)概念开发114
(四)人怎样创造概念——自由的设定与设定的自由115
(五)人怎么认识概念125
要言126
第二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民族文化129
第一节 “国学”的源与流136
一、周文王、老子、孔子的开山三学——《周易》《道德经》与《论语》136
(一)老子的《道德经》,其质是以德论道,以道显德137
(二)孔子的《论语》137
二、由乱到治达于大一统出现的董学138
(一)“元,一元论”观念的建立139
(二)在合中分主从的辩证思维的方法论140
(三)董学的创立——天人感应论143
(四)董学大一统思想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150
三、宋明理学——朱子学说162
(一)气理不离一元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62
(二)朱子学说观念性前提——天理论166
(三)朱熹对儒学的弘扬在于发挥了中华文化的合理内核173
(四)道统说——社会巨系统的管理研究180
(五)从气理一元论完成封建社会大一统管理思想之大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83
四、对朱子学说的评价184
(一)中华文化的大一统思想的合理内核是超越时空的世界意识184
(二)新儒学的合理内核——天不变,道亦不变186
第二节 三宗归一说——中华文化的探源192
一、宗议——论源192
(一)提倡“国学”就是走教条主义之路192
(二)“古始”论——追本探源194
(三)中华文化的源及其解析195
(四)“三宗”异论196
二、三宗归一说——中华文化之源198
(一)关于《易经》201
(二)关于《老子》202
(三)关于《孔子》203
三、对“国学”如何扬弃205
第三章 实事求是就是破除教条主义213
第一节 论实事求是214
一、论实事——元的多义性的概念及概念分析215
(一)客观多义性216
(二)主观多义性218
(三)“概念开发”与价值系统工程222
二、论求——谁来求、怎么求224
(一)概念开发226
(二)逻辑演绎227
(三)查证228
第二节 治世主义的历史发展与现实人们的困惑229
一、论治世主义229
(一)主义229
(二)主义论——主义探源232
(三)人类社会实践理念232
(四)论主义——主义的性质235
二、治世主义与近代人的思维定势243
(一)现实的苦难与思维定势243
(二)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发展246
(三)对思维定势的反思250
三、治世主义的历史发展——思想要解放253
(一)对历史的认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253
(二)资本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对今天的认识265
(三)人类未来的走向284
第三节 两大主义的历史遭遇285
一、关于帝国主义的改良与中兴288
(一)关于资本主义288
(二)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其修正288
二、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清现实的实事,彻底埋葬形而上学、教条主义291
(一)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学说的历史发展291
(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经济建设的失误与现代发展314
第四章 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论商品、论市场325
第一节 现代元论经济学的创造327
一、现代元论经济学的前提327
(一)对商品认识的归一性研究——商品的概念开发331
(二)商品的本质336
二、元论经济学的创造340
(一)元论经济学的公理性前提340
(二)元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42
(三)元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42
第二节 元论经济学的思考344
一、元论经济学的基本科学结构344
二、市场活力与货币的主要职能345
三、服务者348
(一)服务的表现形式及其泉源349
(二)服务者应具备的素质350
(三)精神生产资料与天赋351
(四)间接服务(产品)背后的服务者——商品价值创造分析353
(五)服务对象354
(六)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市场规律研究355
(七)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机制主要是确立商品的监护人——即法人代理360
结论366
第五章 和谐社会是一代新人的产生对资本与劳动的扬弃——论劳动、论资本、论决策管理职业369
第一节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遭遇,教条主义的失败371
一、马克思没有给攻击他的基本原理的人留下空子371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374
三、马克思学说的历史遭遇,教条主义的失败378
四、人类精神的反思382
(一)什么是反思?反思什么?382
(二)反思:应对马克思抽象出《资本论》的前提进行研究383
第二节 资本的扬弃与决策管理劳动385
一、关于劳动概念的反思385
二、资本的特殊职能分析388
三、劳动概念的开发395
(一)直接劳动395
(二)劳动中的固有物396
(三)脑力劳动体现着人的伟力399
(四)脑力劳动400
(五)劳动的概念401
四、现代劳动的特点401
五、劳动理念元劳动者-劳动对象的基本科学结构405
(一)劳动系统405
(二)劳动者概论408
第三节 决策者与管理者的质论414
一、关于职业概念415
二、管理者成为剥削者的条件417
三、管理者的分类418
四、管理者如何避免成为剥削分子419
五、阶级斗争不能导致管理集团的消灭420
第四节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矛盾斗争的由来与发展421
一、奴隶社会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422
二、封建社会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425
三、资本主义社会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430
四、“资本”的消亡与管理劳动的产生432
五、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434
(一)过来的现实434
(二)给我们的启示439
(三)为实现管理者的利他而奋斗439
(四)为实现管理干部的职业化而奋斗441
六、领导职业444
(一)资本主义管理系统向社会主义管理系统过渡的必然性444
(二)管理职业的属性剖析448
结论452
第五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453
一、人生观的含义454
二、论人生观456
(一)关于人457
(二)人生观研究的基本科学结构458
(三)人生观的研究对象459
三、人生观论459
(一)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459
(二)人生观的性质与特点464
第二部分 东西方认识论的归一性研究——人类未来的哲学走向是唯物论、辩证法481
引言483
概论487
坚持一阴一阳之谓道493
一、《本元论》回答了现代物理学新发现对唯物论的挑战493
二、“法元论”回答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挑战495
第六章 论现代唯物论——世界统一性归朴于能量团499
第一节 唯物论的东西方精神历程501
一、哲学的贫困与哲学的危机501
(一)五花八门的西方哲学流派502
(二)苏联的贫困哲学504
(三)哲学的危机在中国也有表现506
二、当代哲学危机的实质508
(一)危机的实质与特点508
(二)危机产生的根源515
三、“本元论”研究的对象519
第二节 世界统一性是哲学的开端之争的焦点520
引言520
一、世界哲学之争的焦点522
二、开端之争产生的必然性522
三、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523
(一)中国的八卦五行说523
(二)印度和西方唯物论524
第三节 中国历代开端之争与老子525
一、老子是中国宇宙论的创始者525
二、关于“玄”的概念与开端之争526
(一)隋唐以前的争论526
(二)宋明清时期的争论530
三、驳王安石对《老子》的曲解532
四、评朱熹的“解老”538
五、王廷相的“道与道体说”540
六、黄宗羲“气自有条理”说541
七、方以智的“重玄一实”说542
八、驳王夫之对《老子》的否定542
九、关于《老子》的两个问题545
第四节 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开端之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结论548
一、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开端之争548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结论552
第五节 现代关于唯物论之争555
一、迈向西学开端,攀登科学高峰555
二、数学符号的巨大魔力与计算机的伟力556
三、现代物理学的新发现与经典物理学开端的危机559
四、否定物质开端,抓来数学模型做开端560
五、物质方程的巨大伟力与它在生命科学中遇到的困难563
六、“想象”做开端到没有开端564
七、没有开端的混乱与不可知论566
八、海森堡是在哪里失足的566
第六节 捍卫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论573
一、科学基础的动摇带有开端的性质573
二、近代物理学在理论上的巨大进步与海森堡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574
三、数学模型的伟力在于概念与实在的统一576
四、原子核的物理学的数学模型溯源578
(一)经典物理学的困难579
(二)旧理论的危机是新理论诞生的曙光580
五、新理论原来是对新的物理事实的本质的抽象582
六、海森堡自我回转与狄拉克对他的否定584
七、重玄一实——实在的基础要远远抽象得多586
第七节 现代唯物论587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归朴于“元”587
二、“本元”概念自身的矛盾性590
三、哲学开端在辩证地前进592
第七章 论辩证法——西方哲学的流、源与未来走向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归一说“法元论”595
第一节 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认知过程598
一、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包藏的是争夺攫取权力的索求600
二、苦难的历程,巧妙方法的选择602
三、特大系统的调节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607
(一)定性说明607
(二)特大系统的调节理论与李约瑟难题的破解610
(三)启示录626
第二节 西方哲学的源与流及其简析629
一、西方哲学的源与流及其简析630
(一)泰利士(Thales)——科学之祖630
(二)毕泰戈拉斯(Pythagoras)——“数”的崇拜者631
(三)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古代辩证法632
(四)柏拉图(Pelaton)——“理念”创始者632
(五)欧几里得(Euclid)《几何原本》634
(六)弗兰西斯·培根与笛卡尔——知识就是力量,数学辩证法的先河635
(七)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644
(八)康德(Kant)——自然哲学基础648
二、黑格尔——西方哲学之集大成者,近代辩证法的创始人669
(一)哲学能成为科学的条件669
(二)如何把哲学构建成为“学”671
(三)哲学的公理性前提——有与无统一(矛盾律)672
(四)有与无的统一为哲学的开端,是主观的假定,是哲学的公理性前提675
(五)开端即是终结676
(六)其他科学应有个起点,这个起点与哲学有什么关系呢?677
(七)哲学这一科学的目的、工作和目标——理念被挤了出来678
(八)理念是哲学的全体682
(九)论理念——元人-客683
(十)如何把黑格尔的《逻辑学》真正地提升为纯粹理念的科学687
(十一)黑格尔《逻辑学》的逻辑分析691
结语696
第三节 数学必然真理性的破灭与近代西方哲学的危机698
一、关于数学的重建——数学开端探源698
二、罗素的逻辑主义与罗素悖论701
(一)逻辑主义的主要内容702
(二)罗素自信中的矛盾与罗素悖论703
(三)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706
(四)对逻辑主义的评价和罗素悖论的破解708
结语710
三、直觉主义与形式主义712
(一)关于直觉主义712
(二)关于形式主义715
四、玻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718
结论720
第四节 现代辩证法——大学科方法论的创立,三论归一说722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困境722
二、科学家、科学学家、哲学家的理想724
三、自然科学的新发现与科学方法论的突破726
(一)牛顿力学为相对论量子力学所突破726
(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创造对科学方法论的突破731
四、现代辩证法——大学科方法论的创立,“三论归一说”735
(一)什么是系统736
(二)什么是信息740
(三)关于控制742
(四)论运动与变化742
(五)“法元论”纲要——大学科方法论的构建746
结论746
五、现代西方的哲学思考748
六、西方哲学的源——归宗750
要言759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灵验——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的理论意义(宇宙、生命、人类)三大起源概说761
第一节 论宇宙的起源764
一、力的概念开发与信息的本质764
二、“冷子论”、“热子论”与“宇宙发动机”——论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宇宙的起源769
三、全信息论776
结论778
要言779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780
引言780
一、生命概念782
(一)什么是生命782
(二)生命起源理论概述785
二、生命的开端786
(一)生态系统发展的图模型786
(二)生命起源问题787
(三)生态系统的动源788
(四)生命的开端与生命动源的产生789
三、冷子论、信息论790
(一)冷子论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边界性790
(二)信息熵与热熵的本质区别793
(三)机体的信息熵的概念797
(四)把信息熵与热力学的熵混同起来引起的悖理798
四、生命之“几”的发生与发展804
(一)生命起源的基本理论804
(二)生命的特征——活性806
(三)调节器是生命存在的稳定性机质808
(四)大自然的创造功能809
(五)大自然的创造812
要言823
第三节 人类的起源——意识的开端825
引言825
一、精神世界中的基本概念826
(一)感觉826
(二)记忆827
(三)知觉828
(四)表象829
(五)想象830
(六)概念831
(七)思维832
(八)语言832
二、思维与意识的机理834
(一)思维的机理834
(二)意识的信息性与社会性836
三、意识的开端843
(一)什么是人、人的本质844
(二)论大脑—精神相互作用论846
(三)关于实践的概念855
(四)真理与实践862
(五)意识的开端876
要言878
第三部分 唯物论、辩证法的现代应用真灵881
第九章 决策学的创造883
第一节 决策学的哲学基础与决策学基本原理887
一、什么是决策、决策学的科学结构与决策学889
(一)决策889
(二)决策学的科学结构890
(三)决策学893
二、决策学的科学原理893
(一)元的基本属性与决策学的基本原理894
(二)元的一般属性与决策学原理899
第二节 决策活动的基本程序及其分析921
一、关于决策摸式924
(一)摸型924
(二)模式924
(三)决策模型与决策模式925
二、决策模式的客观存在性926
三、关于“问题”的概念927
(一)“问题”的哲学含义927
(二)“问题”是决策活动的发端928
四、决策的一般模式930
五、决策模式分析932
(一)分析问题932
(二)决策分析——制定对策949
(三)抉择决策方案——审校对策968
要言972
第十章 管理学的创造975
导言976
第一节 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与科学结构980
一、管理学过程的一般表述980
二、管理学的基本要素982
三、管理学的基本科学结构982
(一)基本科学结构982
(二)管理系统的分类原则983
(三)管理系统分类985
四、物质管理系统的科学结构987
(一)物质管理系统987
(二)物质管理系统的科学结构诠释988
(三)物质管理系统的基本特点990
(四)物质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990
五、精神管理系统的科学结构995
(一)基本结构995
(二)基本特点及主要功能996
(三)管理者997
(四)管理系统的构成999
(五)管理的职能1000
六、管理学研究的重点1001
第二节 管理学的科学原理1003
一、管理学的基本科学结构分析1003
二、信息性与运化性1004
(一)存在性原理1005
(二)可控性原理1007
(三)封闭性原理1010
(四)整体性原理1012
(五)耗散性原理1013
(六)动力原理1014
三、多义性与同态性1015
(一)价值准则原理1016
(二)优化性原理1021
(三)可模拟性原理1023
四、层次性与边界性1025
(一)层次性原理1026
(二)边界性原理1027
五、约束性与随机性1029
(一)规律存在性原理1030
(二)应变原理与机动灵活原理1033
六、稳定性与循环性1038
(一)抗干扰原理1039
(二)经济效益原理1041
(三)协同性原理1043
七、“几”变性与发展性1044
(一)解体性原理1046
(二)结构效应原理1048
(三)组合效应原理1051
八、管理学原理系统1053
要言1055
附:决策科学应用的效果例举1058
第四部分 “社会”唯物、辩证论——治世主义认知对象的归一性研究1065
第十一章 “社会”唯物、辩证论——治世主义认知对象的归一性研究1067
第一节 论社会——管理系统的存在性原理1070
一、论社会——社会管理系统的存在性原理1070
(一)社会管理系统组成的核心要素——人1071
(二)社会管理系统的存在性原理与可控性原理1094
(三)论社会1131
第二节 社会论——社会系统的辩证分析1138
一、智能结构和智能结构学1139
(一)决策者与智能结构1141
(二)“智能结构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1147
(三)智能结构学的基本原理1150
二、决策者的素质分析1163
(一)决策者的素质1164
(二)决策者的素质分析1169
(三)参谋人员的素质1186
(四)成为实际决策者的条件1190
三、决策结构及其最优化设计1196
(一)决策机构的产生1197
(二)决策机构的最优化设计1199
(三)决策机构评价准则1225
结语:论存在与人类社会存在论1228
附:哲学、社会科学应重点思考的问题1239
第五部分 老子论治世之道分析1247
《道德经》经文1249
第十二章 道经与决策科学1265
道引1266
第一节 道论与道演治世之道——匡王治世之纲1276
一、道论发挥与决策科学的方法论基础1277
(一)大学科方法论基础1277
(二)道论发挥与决策学的基本科学结构1279
二、道论发挥与现代逻辑演绎1283
(一)“常无欲以观其妙”与现代黑箱研究法1283
(二)“常有欲以观其徼”与设定性公理、具体学科前提的创造1285
(三)“两者同出于一源,同谓之玄”与主客观的统一1286
三、道之用——治世之道1294
(一)建树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294
(二)治世原则1297
(三)治世的目标与达到目标的方法1299
四、逻辑概要1302
第二节 老子对治世目标的概念开发1304
一、道性1305
(一)论道的不可见性和无所不在性1305
(二)论天道与人道1308
(三)宇宙生发论1309
二、论价值准则1310
三、论社会的发展目标1312
四、人道与天道统一论1313
结语1314
第三节 论王者的素质——何人可以托天下1319
一、王者的认识论基础——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1321
(一)论人的本质1321
(二)人的本质分析1325
二、论创造学的基本原理1332
(一)论共1333
(二)论埏埴1333
(三)论凿1334
(四)论利与用1334
三、保持自身稳定性的方法1336
(一)克服物质的干扰1336
(二)克服精神的干扰1337
四、何人可以托天下1338
五、决策者应具备素质的系统分析1339
第四节 论匡王(决策管理)者的素质1345
一、论道理(道纪)——大学科方法论与决策管理学1346
二、论道心1349
三、论道行——善士者的行为表现1350
四、决策管理者优劣的标准1352
五、四种类型领导的具体分析1355
六、再论领导者的个人修养1356
第五节 治国政要(经篇)1358
一、政观1358
(一)德的本质1359
(二)德是道之现1359
(三)政观1360
二、政道——抱一而为天下式1361
三、政经——治世的“四不”原则1362
四、政法——令不轻出,希言自然1364
五、反证1368
六、结语——治国政要1369
第六节 治国政要(法篇)1374
一、法论——道踪1375
二、决策论1377
三、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1379
四、无为、无执、天下安1381
五、治国政要法篇系统分析概要1383
第七节 论兵1387
一、用兵之道1388
(一)用兵的观念1388
(二)用兵的目的1388
二、用兵之经1389
(一)用兵原则1389
(二)用兵的指导思想1391
三、用兵要妙1393
(一)伐谋战1393
(二)用兵要妙——兵经论1398
(三)论伐交——说说之道1401
(四)用兵之法——阴符论1403
四、论兵的系统工程概要1404
(一)用兵之道系统分析1404
(二)用兵要妙系统分析1405
第八节 大道归朴——结语1412
第十三章 德经与决策管理学1415
德引1416
第一节 德论总纲1447
一、道之用——论德1447
二、人之性——论仁1453
三、法之本——论义1455
四、法之母——论礼1457
五、道、德、仁、义、礼之间的关系——德纪1458
六、明理致德论1463
七、结论——体用兼备1465
第二节 王德论1468
一、神得一以灵与人的决策能力1468
二、侯王得一而为天下贞与社会的决策能力1469
三、王德论与决策学1471
(一)侯王是社会系统决策能力的体现者1471
(二)侯王自称孤、寡、不谷与决策科学的存在性原理1472
(三)至德论与决策系统的存在性原理——得一1473
(四)王德论与决策学的基本科学结构——侯王得一道式与决策学的基本科学结构图1474
第三节 论得一——王道论纲1477
一、论“一”——决策系统的基本要素1477
(一)“一”的整体性与边界性1477
(二)“一”的耗散性与层次性1478
(三)决策系统的基本要素1479
二、道质——“一”的质论与元的含几性1480
三、道容——人们对道的体认1484
四、道行——“一”的运化过程与大学科方法论1487
五、道之用是德1494
第四节 玄德论——社会系统中决策者的素质1496
一、修身立本1497
(一)目标——重生存而不重占有1497
(二)原则——知足知止1499
(三)立本——大智1499
小结1502
二、修身立本的方法1504
(一)大学——明发人的灵性1504
(二)大识——人与民合一1508
(三)大生——不入死地1511
三、结语——玄德论1513
第五节 法道——治天下之道1517
一、袭常——思想准备1518
(一)论母与子1518
(二)两个创造,一个突破1522
(三)行于大道,唯施是畏1526
二、玄同——精神准备1527
(一)以己推人,我与他同一1528
(二)比于赤子——人道与天道同一1530
(三)玄同——物我同一1535
三、皆孩之——治天下之道1539
(一)我无为而民自化1540
(二)我好静而民自正1541
(三)我无事而民自富1541
(四)我无欲而民自朴1541
第六节 法经——管理科学原理1542
一、政要1542
(一)其政闷闷、难得糊涂1543
(二)观念、价值标准:无常心1544
(三)政要1545
二、处下得一1546
(一)观念——啬1546
(二)治大国,如烹小鲜1547
(三)处下众来归——得邦1548
(四)兼小事大,大小合和1548
三、治国稽式——正确决策的原则1549
(一)道奥1550
(二)坐进此道——决策程序1550
四、乐推保国1557
五、用兵法经1559
(一)伐兵观念1559
(二)伐兵的原则1561
第七节 法法——安邦治世之法1563
一、易简、易知,人民要生活——民性分析1564
二、体道有法1566
三、圣者治世,奇者杀之1568
四、无以生为者,贤于贵生,造反有理,始制而有名1570
五、有余以奉天下,大制不割1573
六、和怨大治1579
第八节 小国寡民,世界统一的理想大同社会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