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学节肢动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医学节肢动物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3278120.jpg)
- 李朝品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1540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702页
- 文件大小:320MB
- 文件页数:1745页
- 主题词:节肢动物-虫媒病毒-传染病-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医学节肢动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3
第一章 医学节肢动物学的范围、内容和区系3
第一节 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范围和内容3
一、定义3
二、研究范围4
三、研究内容7
第二节 医学节肢动物的区系11
一、大陆动物区系11
二、海洋动物区系11
三、节肢动物的地理区划12
四、我国节肢动物地理区划13
第二章 医学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及分类18
第一节 医学昆虫的形态特征18
一、医学昆虫的外部形态18
二、医学昆虫的内部器官25
第二节 医学蜱螨的形态特征42
一、医学蜱螨的外部形态42
二、医学蜱螨的内部器官43
第三节 其他医学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44
第四节 医学节肢动物的分类45
一、分类阶元45
二、分类方法48
三、分类系统51
四、分类技术53
第三章 医学节肢动物的生物学62
第一节 生殖方式62
一、两性生殖62
二、孤雌生殖62
三、胎生63
四、多胚生殖63
五、幼体生殖63
第二节 发育与变态64
一、发育64
二、变态66
第三节 生活史67
第四节 休眠与滞育69
一、休眠69
二、滞育69
第五节 生活习性70
一、昼夜活动规律70
二、食性70
三、假死性71
四、趋性71
五、保护色及拟态71
六、群集、扩散和迁飞72
第六节 饲养技术73
一、饲养的基本条件73
二、饲养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环节76
三、注意事项80
第四章 医学节肢动物的生态学83
第一节 个体生态学84
一、气候因素84
二、生物因素85
三、土壤和水体因素86
四、食物因素87
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87
一、生命表与种群的生态对策88
二、实验种群89
三、自然种群90
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91
一、群落的组成和结构91
二、群落的发展和演替92
第四节 节肢动物生态学理论的应用93
一、节肢动物防制的生态学基础93
二、害虫预测预报93
三、益虫饲养和管理上的生态学93
第五节 生态学研究的新内容94
第五章 医学节肢动物的生理与生化96
第一节 生理96
一、体壁的生理功能96
二、消化与营养97
三、循环与防卫99
四、排泄与水、盐平衡调节100
五、呼吸与能量代谢102
六、肌肉与运动102
七、生殖与发育102
第二节 生化102
一、糖103
二、脂类及脂肪酸104
三、蛋白质及氨基酸106
四、表皮碳氢化合物108
五、酶109
六、激素112
第六章 医学节肢动物的毒素及危害118
第一节 有毒节肢动物的主要种类及其分布118
一、倍足纲118
二、唇足纲119
三、蛛形纲119
四、昆虫纲123
五、甲壳纲126
第二节 节肢动物毒素的毒性及对人体的伤害126
一、倍足纲126
二、唇足纲127
三、蛛形纲127
四、昆虫纲128
第七章 医学节肢动物的抗感染免疫132
第一节 医学节肢动物的免疫系统133
一、昆虫的免疫细胞133
二、昆虫免疫系统对外源异物的识别134
三、昆虫天然免疫的基因调控135
四、昆虫体液免疫分子及其功能136
第二节 昆虫抗病原体的免疫效应机制137
一、昆虫先天性免疫防御信号通路138
二、昆虫获得性免疫142
三、昆虫体液免疫反应143
四、昆虫细胞免疫148
第三节 蚊抗疟原虫感染免疫151
一、蚊抗疟原虫感染免疫特点151
二、按蚊重要识别分子153
三、黑化包被反应156
四、其他先天免疫反应158
第八章 医学节肢动物引起变态反应161
第一节 医学节肢动物引起变态反应与免疫161
一、变态反应的免疫学物质基础161
二、免疫应答164
三、变态反应与免疫遗传167
第二节 医学节肢动物引起变态反应的分型168
一、Ⅰ型变态反应168
二、Ⅱ型变态反应170
三、Ⅲ型变态反应170
四、Ⅳ型变态反应171
第三节 医学节肢动物引起变态反应的致敏途径及临床表现171
一、医学节肢动物致敏途径171
二、临床表现172
第四节 医学节肢动物引起变态反应的诊断与防治174
一、医学节肢动物引起变态反应的诊断174
二、医学节肢动物引起变态反应的预防176
三、医学节肢动物引起变态反应的治疗176
第五节 医学节肢动物变应原浸液的制备与标准化178
一、变应原浸液的制备178
二、变应原浸液的标准化181
三、变应原浸液制备举例182
第九章 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危害与防制186
第一节 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危害186
一、直接危害186
二、间接危害189
第二节 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197
一、环境防制198
二、物理防制198
三、化学防制198
四、生物防制204
五、遗传防制205
六、法规防制206
第十章 医学节肢动物与自然疫源性疾病209
第一节 病媒节肢动物的判定209
一、生物学证据209
二、流行病学证据210
三、病原学证据210
第二节 医学节肢动物与自然疫源性疾病210
一、自然疫源性与自然疫源地210
二、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的基本环节213
三、影响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过程的因素217
四、医学节肢动物传播的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218
第三节 医学节肢动物的传病方式221
一、机械性传播222
二、生物性传播222
第四节 虫媒病的流行病学特点222
第五节 虫媒病的控制223
一、虫媒病的预防策略223
二、虫媒病的预防措施223
三、虫媒病的控制措施224
四、虫媒病的监测226
第十一章 医学节肢动物的应用229
第一节 节肢动物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230
第二节 节肢动物在科学、人文研究领域中的应用239
一、节肢动物可以作为医学基础研究的模式生物239
二、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创作中的应用239
三、应用于空间科学研究240
第三节 节肢动物在法医学中的应用240
一、法医(法学)昆虫学240
二、主要研究内容240
三、法医昆虫毒理学241
第四节 节肢动物与仿生学242
一、节肢动物与空气动力学242
二、节肢动物与导航定位242
三、节肢动物与成像243
四、节肢动物与航天、飞行导航244
五、节肢动物嗅觉244
六、节肢动物色彩与伪装244
七、节肢动物与光学245
八、节肢动物与材料学245
九、应用于军事项目245
第五节 机器人和节肢动物机器人的设计和应用247
一、功能仿生247
二、控制仿生248
三、群体仿生248
四、节肢动物体机器人——无人领域内的“新战士”249
五、机械节肢动物机器人250
第六节 节肢动物作为生物武器的作用251
一、有害媒介生物的种类及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种类251
二、媒介生物疾病的传播方式及侵入人体途径251
三、媒介生物武器危害的作用特点252
四、生物恐怖的局限性253
五、生物恐怖的防护253
六、WHO对全球疾病突发警报和反应255
七、世界各国对生物恐怖的应对255
八、我国应对生物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256
九、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的细菌战257
第十二章 医学节肢动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61
第一节 我国古代医学节肢动物的记述261
一、有关蚊类的记述262
二、有关蝇类的记述262
三、有关蚤类的记述263
四、有关虱类的记述263
五、有关蜱类的记述263
六、有关螨类的记述263
七、有关其他医学节肢动物的记述264
第二节 我国近代医学节肢动物学的研究264
一、蚊类研究265
二、蝇类研究265
三、白蛉研究266
四、蚤类研究266
五、其他研究266
第三节 我国当代医学节肢动物学的研究267
一、医学昆虫分类区系的研究267
二、昆虫生物学的研究269
三、医学节肢动物传病作用的研究270
四、我国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研究271
第四节 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展望272
第二篇 昆虫纲283
第十三章 蚊283
第一节 形态特征284
一、成蚊284
二、卵288
三、幼虫288
四、蛹291
第二节 分类292
一、库蚊亚科293
二、按蚊亚科316
三、巨蚊亚科319
第三节 生物学320
一、卵320
二、幼虫321
三、蛹322
四、成蚊322
第四节 生态学与生活习性322
一、幼虫的生态习性322
二、成蚊生态习性325
第五节 中国重要种类333
一、主要代表种333
二、中国蚊虫重要种类名录351
第六节 与疾病的关系359
一、疟疾360
二、淋巴丝虫病365
三、蚊媒病毒病373
第七节 防制384
一、蚊虫综合防制及其基本概念384
二、综合防制的方法385
三、蚊虫的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394
四、蚊虫综合治理的效果考核394
五、今后蚊虫防制的对策和展望394
第八节 研究技术394
一、蚊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方法394
二、蚊虫细胞生物学研究397
三、蚊基因组学研究397
四、蚊蛋白组学研究400
第十四章 白蛉409
第一节 形态特征411
一、概述411
二、外部形态411
三、内部器官及构造417
四、超微结构418
第二节 分类420
一、概述420
二、中国白蛉亚科昆虫属的特征421
三、种的分类依据428
四、白蛉幼虫的分类430
五、化学分类431
六、数值分类431
第三节 生物学431
一、生活史431
二、生活习性432
三、生殖营养周期433
四、寿命433
第四节 生态学434
一、地理分布434
二、孳生、栖息习性436
三、活动437
四、趋光性437
五、季节消长437
六、越冬438
七、天敌438
第五节 中国重要种类438
一、中国白蛉亚科昆虫的分类体系和名录438
二、我国的白蛉亚科昆虫地理分布450
三、中国的主要传病蛉种452
第六节 与疾病的关系455
一、利什曼原虫病455
二、细菌性疾病459
三、病毒性疾病460
四、叮咬460
第七节 防制461
一、药物灭蛉461
二、环境治理461
三、个人防护461
第八节 研究技术461
一、白蛉的采集461
二、白蛉的保存462
三、白蛉的解剖463
四、白蛉标本制作464
五、白蛉的饲养464
六、胃血标本收集465
七、人工感染及传播利什曼原虫实验465
八、白蛉孳生地调查465
九、电镜观察466
十、化学和数值分析466
十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466
第十五章 蝇471
第一节 形态特征472
一、成蝇472
二、卵的形态480
三、幼虫的形态结构480
四、蛹的形态481
第二节 分类482
一、蝇类主要的分类依据及鉴别特征482
二、蝇类主要分属检索表489
第三节 生物学510
一、生活史510
二、个体发育510
第四节 生态学与生活习性512
一、个体生态学与生活习性512
二、种群生态学516
第五节 中国重要种类517
一、中国蝇类主要代表种517
二、中国重要蝇类名录536
第六节 与疾病的关系546
一、锥虫病546
二、结膜吸吮线虫551
三、机械性传播疾病552
四、生物性传播疾病553
五、蝇蛆病553
六、吸血和骚扰555
第七节 防制555
第八节 研究技术560
一、蝇标本的采集560
二、蝇标本的制作561
三、蝇的饲养563
四、蝇的分子生物学及应用性研究564
第十六章 蠓科569
第一节 形态特征569
一、外部形态特征569
二、内部结构573
第二节 分类575
一、蠓科的分类系统575
二、中国蠓科4亚科的鉴别特征及分亚科检索表575
三、中国3个吸血蠓属的鉴别特征576
第三节 生物学576
第四节 生态学与生活习性577
第五节 中国重要种类580
一、中国主要代表种580
二、中国重要吸血蠓类名录591
第六节 与疾病的关系596
一、与病毒病的关系596
二、与寄生虫病的关系597
第七节 防制599
一、环境防制599
二、化学防制599
三、生物防制599
四、遗传防制599
第八节 研究技术600
一、标本采集600
二、标本保存601
三、标本制作601
第十七章 虻科605
第一节 形态特征605
第二节 分类610
第三节 生物学612
一、虻的生活史612
二、种群组成与区系614
第四节 生态学与生活习性615
一、孳生习性615
二、季节消长和日活动规律615
三、摄食行为616
四、飞行扩散617
五、栖息习性617
六、交配产卵617
第五节 中国重要种类617
一、中国虻类主要代表种617
二、中国重要虻类名录621
第六节 与疾病的关系626
一、细菌性疾病627
二、病毒性疾病627
三、寄生虫性疾病627
四、其他疾病627
第七节 防制628
第八节 研究技术629
第十八章 蚋631
第一节 形态特征631
第二节 分类640
第三节 生活史与生活习性641
一、卵641
二、幼虫642
三、蛹643
四、成虫643
第四节 中国重要种类644
一、中国蚋类主要代表种644
二、中国重要蚋类名录650
第五节 与疾病的关系654
一、盘尾丝虫病654
二、欧氏曼森丝虫病654
三、吸血和骚扰655
第六节 蚋的防制655
一、环境防制655
二、化学防制655
三、生物防制655
四、其他方法655
第七节 研究技术656
一、标本采集656
二、标本保存656
三、标本制作656
四、蚋类的细胞遗传学658
五、蚋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659
第十九章 蚤663
第一节 形态特征664
一、成虫形态特征664
二、幼虫形态特征和常见蚤幼虫检索表670
第二节 分类672
一、蚤目的分类系统672
二、我国蚤目科的鉴别特征和属检索表672
第三节 生物学678
一、生活史678
二、宿主关系679
第四节 生态学与生活习性680
一、环境温、湿度对蚤的影响680
二、吸血680
三、交配与生殖681
四、迁徙、散布和转移681
五、蚤的种群数量和季节消长682
六、生存期限683
七、世代和越冬683
第五节 中国重要种类684
一、中国蚤类主要代表种684
二、中国重要蚤类名录694
第六节 与疾病的关系703
一、鼠疫703
二、鼠源性斑疹伤寒709
三、其他虫媒病711
四、绦虫病712
五、潜蚤病712
六、叮刺症712
第七节 防制713
一、防制原则713
二、环境防制713
三、化学防制713
四、生物防制713
五、遗传防制714
六、法规防制714
第八节 研究技术714
一、蚤类的采集、调查和制片技术714
二、饲养技术716
三、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技术716
四、酯酶(Est)同工酶电泳分析技术717
第二十章 吸虱722
第一节 虱科723
一、形态特征723
二、虱科分类727
三、生物学728
四、生态学与生活习性729
五、中国重要种类730
六、与疾病的关系731
七、防制736
八、研究技术738
第二节 阴虱科742
一、形态特征742
二、分类744
三、生物学744
四、生态学与生活习性744
五、中国重要种类745
六、与疾病的关系745
七、防制745
八、研究技术746
第二十一章 臭虫与猎蝽748
第一节 臭虫科752
一、形态特征752
二、分类754
三、生活史755
四、生态与生活习性756
五、中国重要种类756
六、与疾病的关系756
七、防制758
八、研究技术761
第二节 猎蝽科761
一、形态特征761
二、分类762
三、生活史763
四、生态学与生活习性763
五、中国重要种类763
六、与疾病的关系764
七、防制765
八、研究技术766
第二十二章 蜚蠊767
第一节 形态特征767
一、成虫767
二、卵荚769
三、若虫770
四、内部构造772
第二节 分类772
一、姬蠊科773
二、蜚蠊科773
三、地鳖科773
第三节 生物学773
一、生活习性773
二、个体发育和生活史774
第四节 生态学与生活习性774
一、种群分布774
二、栖息习性775
三、食性775
四、活动习性775
五、季节消长与越冬776
第五节 中国重要种类776
一、重要代表种776
二、中国重要蜚蠊种类名录779
第六节 与疾病的关系781
第七节 防制784
一、防制要点784
二、防制方法785
三、防制方法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抗性问题787
第八节 研究技术788
一、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788
二、药用价值的研究791
三、蜚蠊变应原的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791
第二十三章 甲虫795
第一节 隐翅虫795
一、形态特征796
二、分类797
三、生物学797
四、生态学与生活习性798
五、中国重要种类799
六、与疾病的关系801
七、防制803
八、研究技术803
第二节 与医学有关的其他甲虫804
一、芫菁804
二、天牛806
三、金龟子809
四、拟步甲科810
第二十四章 蛾与蝶814
第一节 毒蛾820
一、形态特征820
二、分类822
三、生物学822
四、生态学与生活习性824
五、中国重要种类824
六、与疾病的关系827
七、防制828
八、研究技术829
第二节 刺蛾831
一、形态特征831
二、分类832
三、生物学834
四、生态学与生活习性834
五、中国重要种类835
六、与疾病的关系837
七、防制838
八、研究技术839
第三节 枯叶蛾839
一、形态特征839
二、分类839
三、生物学840
四、生态学与生活习性840
五、中国重要种类841
六、与疾病的关系843
七、防制845
八、研究技术847
第四节 与医学有关的其他蝶和蛾847
一、形态特征847
二、生态学与生活史849
三、中国重要种类850
四、与疾病的关系850
五、研究技术851
第二十五章 其他昆虫853
第一节 膜翅目853
第二节 直翅目857
第三节 螳螂目859
第四节 同翅目859
第五节 蜉蝣目860
第六节 毛翅目862
第三篇 蛛形纲873
第二十六章 蜱873
第一节 形态特征873
一、概述873
二、外部形态874
三、内部器官877
四、硬蜱特征878
五、软蜱特征878
第二节 分类878
一、中国蜱类分属检索表878
二、中国重要医学蜱类分种检索表879
第三节 生物学899
一、生活习性899
二、个体发育和生活史900
三、蜱类的宿主型901
四、蜱类的耐饥能力和寿命903
第四节 生态学与生活习性903
一、季节消长与昼夜活动规律903
二、地理分布与栖息场所904
三、宿主寻觅和活动范围904
四、越冬与滞育905
五、系统发育和进化905
第五节 中国重要种类906
一、中国蜱类主要代表种907
二、中国重要蜱类名录912
第六节 与疾病的关系919
一、森林脑炎919
二、莱姆病923
三、苏格兰脑炎927
四、波瓦桑脑炎928
五、凯萨努尔森林病929
六、落基山斑点热931
七、北亚蜱媒斑点热933
八、纽扣热936
九、昆士兰蜱传斑疹伤寒937
十、阵发性立克次体病938
十一、Q热938
十二、土拉伦斯菌病941
十三、蜱传回归热944
十四、人巴贝虫病946
十五、人埃立克次体病947
十六、蜱瘫950
第七节 防制951
一、综合治理是蜱类防制的指导性原则952
二、蜱类防制的一般措施952
第八节 研究技术955
一、采集和密度调查955
二、标本制作和保存955
三、蜱类养殖956
四、组织细胞学研究技术与应用957
五、蜱类染色体研究技术958
六、蜱类功能基因研究959
七、蜱类同工酶分析技术960
八、蜱类电镜技术与电生理研究技术961
第二十七章 革螨973
第一节 形态特征973
一、外部形态973
二、内部结构及其功能978
第二节 分类981
一、革螨亚目和革螨股981
二、革螨股分总科检索表982
三、中气门目分类系统982
四、皮刺螨总科984
五、中国重要医学革螨分种检索表988
第三节 生物学998
一、生活史998
二、食性999
三、寿命与耐饿力1000
四、跗感器1001
五、交配、受精与繁殖力1002
六、细胞遗传1003
七、生化分析1006
第四节 生态学1007
一、生态类型1007
二、理化因素的影响1007
第五节 中国重要种类1009
一、主要代表种1009
二、中国重要革螨种类名录1016
第六节 与疾病的关系1020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1020
二、立克次体痘1024
三、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1025
四、土拉伦斯菌病1026
五、革螨性皮炎1026
六、圣路易脑炎1027
七、地方性斑疹伤寒1027
八、森林脑炎1028
九、Q热1028
十、肺螨病1028
第七节 防制1029
一、化学防制1029
二、环境防制1031
三、物理防制1032
四、个人防护1032
第八节 研究技术1032
一、饲养方法1032
二、标本的采集和制作1033
三、染色体研究技术1034
四、同工酶、蛋白质、糖和脂分析1035
五、游离氨基酸分析1036
六、对流免疫电泳测定革螨的食性1037
七、电镜技术1037
八、电生理技术1037
九、示踪原子法1038
十、杀螨试验1038
十一、驱避试验1038
第二十八章 恙螨1043
第一节 形态特征1043
一、概述1043
二、外部形态1043
三、内部器官1045
第二节 分类1046
一、恙螨分类依据1046
二、中国恙螨幼虫分属检索表1047
第三节 生物学1049
一、生活史1049
二、种类及宿主1050
三、分布1050
第四节 生态学1051
一、成虫和若虫生态1051
二、幼虫生态1052
第五节 中国重要种类1054
一、主要代表种1054
二、中国重要恙螨名录1060
第六节 与疾病的关系1067
一、恙虫病1067
二、其他虫媒病1074
三、恙螨性皮炎1075
第七节 防制1075
一、灭鼠1075
二、清除恙螨孳生环境1075
三、药物杀螨1076
四、个人防护和集体防护1076
第八节 研究技术1077
一、流行病学调查技术1077
二、恙虫病东方体分离技术1078
三、恙虫病东方体阳性恙螨模型的建立1078
四、免疫学技术检测恙虫病东方体1079
五、分子生物学技术1080
六、恙螨的培养和传代1082
七、恙螨标本的采集1083
八、恙螨标本保存1084
九、恙螨标本制作1084
第二十九章 粉螨1086
第一节 形态特征1086
一、成螨1087
二、卵1094
三、幼螨1094
四、第一若螨1094
五、第二若螨1094
六、第三若螨1096
第二节 分类1096
一、粉螨亚目分科检索表1096
二、粉螨科成螨分属检索表1096
第三节 生物学1097
一、生活史1097
二、粉螨的取食1100
三、粉螨的孳生场所1100
四、粉螨的细胞遗传学1101
五、粉螨信息素1102
第四节 生态学1106
一、种群生态1106
二、群落生态1109
第五节 中国重要种类1110
一、中国粉螨主要代表种1110
二、中国重要粉螨名录1138
第六节 与疾病的关系1143
一、肺螨病1143
二、肠螨病1145
三、尿螨病1146
四、变态反应性疾病1147
五、粉螨性皮炎、皮疹1152
第七节 防制1153
一、物理防制1153
二、化学防制1154
三、个人防护1155
第八节 研究技术1155
一、饲养1155
二、采集、分离和保存1156
三、标本制作1158
四、粉螨标本的显微摄影1159
五、粉螨的扫描电镜观察1160
六、粉螨变应原浸液的制备1161
七、人体粉螨侵染的分离方法1161
八、螨种分类技术1162
九、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粉螨研究中的应用1162
十、其他1163
第三十章 蠕形螨1168
第一节 形态特征1168
一、成虫外部形态1168
二、成虫内部结构1170
三、成虫扫描电镜形态1172
四、两种人体蠕形螨的各期形态1174
第二节 分类1176
一、分类依据1176
二、形态分类1177
第三节 生物学1178
一、生活史1178
二、寄生习性1179
第四节 生态学1180
一、温度1180
二、湿度1181
三、趋光性1181
四、活动1181
五、食性1181
六、季节消长1181
第五节 中国重要种类1182
第六节 与疾病的关系1190
一、致病因素1190
二、致病机制1191
三、病理变化1192
四、常见蠕形螨病1192
五、实验诊断1197
六、蠕形螨感染的流行病学1199
七、人体蠕形螨病的治疗1201
第七节 防制1206
第八节 研究技术1207
一、蠕形螨的标本制作技术1207
二、流行病学分析方法1208
三、人体蠕形螨的研究展望1210
第三十一章 疥螨1214
第一节 形态与结构1214
一、外部形态1214
二、内部器官1217
第二节 分类1218
一、疥螨属的分类1218
二、疥螨种的分类1218
第三节 生物学1219
一、生活史1219
二、交配、散播、侵染1220
三、寄生习性1220
第四节 生态1221
一、离体后活动与温度的关系1221
二、对不同水温、晒晾下不同气温及-12℃下低温的耐受性1221
三、不同氢离子浓度溶液对离体疥螨生存的影响1222
四、离体雌性活疥螨再感染人的能力1222
五、不同温度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离体疥螨的存活时间和平均寿命1224
六、人疥螨的某些生物学特征和疥疮的多发季节1225
第五节 与疾病的关系1226
一、发病机制1226
二、病理变化1227
三、临床表现及类型1227
四、诊断1230
五、流行病学1232
六、治疗1235
第六节 防制1237
第七节 研究技术1238
一、标本处理技术1238
二、分类学研究进展1238
三、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239
四、研究展望1241
第三十二章 蒲螨与其他螨类1245
第一节 蒲螨1245
一、形态与结构1245
二、分类1246
三、生物学1247
四、生态学与生活习性1247
五、中国重要种类1248
六、与疾病的关系1249
七、防制1250
第二节 跗线螨1250
一、形态与结构1250
二、分类1251
三、生物学1252
四、生态学与生活习性1252
五、中国重要种类1252
六、与疾病的关系1255
七、防制1256
第三节 甲螨1256
一、形态与结构1256
二、分类1257
三、生物学1257
四、生态与生活习性1257
五、中国重要种类1258
六、与疾病的关系1266
七、防制1266
第四节 肉食螨1266
一、形态与结构1267
二、分类1268
三、生物学1268
四、生态与生活习性1269
五、中国重要种类1269
六、与疾病的关系1271
七、防制1272
第三十三章 蛛形纲的其他节肢动物1274
第一节 蜘蛛目1274
一、形态特征1274
二、生活史及习性1276
三、中国重要种类1277
第二节 蝎目1281
一、形态特征1281
二、生活史及习性1281
三、中国重要种类1282
第四篇 其他医学节肢动物1287
第三十四章 甲壳纲1287
第一节 桡足类1287
一、形态特征1287
二、分类1288
三、生物学1289
四、生态与生活习性1289
五、中国重要种类1290
六、与疾病的关系1294
七、防制1295
第二节 淡水蟹1295
一、形态特征1296
二、分类1301
三、部分种类形态1302
四、与疾病的关系1333
五、研究技术1349
第三节 淡水虾1349
一、形态特征1350
二、分类1355
三、生物学1355
四、生态与生活习性1357
五、中国重要种类1358
六、与疾病的关系1359
七、防制1360
第四节 蝲蛄1360
一、形态特征1361
二、分类1365
三、生物学1365
四、生态与生活习性1365
五、与疾病的关系1365
六、中国重要种类1366
七、防制1367
第三十五章 唇足纲1369
第一节 蜈蚣1369
一、形态特征1369
二、分类1374
三、生物学1376
四、生态与生活习性1378
五、中国重要种类1380
六、与疾病的关系1382
七、防制1384
第二节 蚰蜒1385
一、形态特征1385
二、生物学、生态学和生活习性1386
三、中国重要种类1386
四、与疾病的关系1387
五、防制1387
第三十六章 倍足纲1389
马陆1389
一、形态特征1389
二、分类1390
三、生物学1390
四、生态与生活习性1391
五、中国重要种类1391
六、与疾病的关系1394
七、防制1395
第三十七章 舌形虫纲1397
舌形虫1397
一、形态特征1397
二、分类1400
三、生物学1402
四、生态与生活习性1404
五、中国重要种类1405
六、与疾病的关系1406
七、防制1409
第五篇 医学节肢动物的抗药性及其治理1417
第三十八章 杀虫剂的类型及其作用机制1417
第一节 杀虫剂应用技术1418
一、杀虫剂的作用方式1418
二、杀虫剂的使用技术1418
第二节 杀虫剂剂型1419
一、粉剂1419
二、可湿性粉剂1420
三、乳油与乳剂1420
四、悬浮剂1421
五、喷射剂1421
六、气雾剂1421
七、烟剂1422
八、蚊香1422
九、毒饵1423
十、其他剂型1423
第三节 常用杀虫剂1424
一、有机氯类杀虫剂1424
二、有机磷类杀虫剂1424
三、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1425
四、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1425
五、其他类型杀虫剂1426
第三十九章 杀虫剂的毒力测定1428
第一节 杀虫剂的毒力测定1428
一、毒力测定常用的表示量1428
二、毒力测定的试验要求1429
三、毒力测定的方法1429
四、毒力测定结果的统计分析1431
第二节 杀虫剂的药效测定1434
一、试验条件要求1434
二、测定方法1434
三、测试数据统计处理1436
四、药效评价1436
第四十章 媒介节肢动物对杀虫剂的抗药性1439
一、抗性的标准及影响因素1439
二、抗性产生的机制1440
三、抗性的治理1441
第四十一章 医学节肢动物抗药性的检测方法1443
第一节 生物检测法1443
一、经典生物检测法1443
二、区分剂量法1444
第二节 细胞电生理检测法1445
第三节 生物化学检测法1445
一、酯酶(EST)测定1446
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测定1446
三、不敏感乙酰胆碱酯酶(AChE)测定1446
第四节 免疫学检测法1447
第五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1448
一、PCR限制性内切酶法1448
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1448
三、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1449
四、固相微测序反应1449
五、微阵列1450
第四十二章 医学节肢动物抗药性的治理1453
一、医学节肢动物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1453
二、医学节肢动物抗药性治理对策1453
第六篇 新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运用第四十三章 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461
一、昆虫细胞培养技术1461
二、蜱螨细胞培养技术1463
三、海洋节肢动物细胞培养技术1464
第四十四章 染色体制备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467
第一节 医学节肢动物的染色体制备技术1467
一、概述1467
二、医学节肢动物的染色体制备过程1467
第二节 染色体制备技术用于医学节肢动物研究的应用价值1469
一、医学节肢动物分类学研究1469
二、生物学性状的研究1470
三、遗传防制及杀虫剂抗性研究1470
第四十五章 单克隆抗体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472
一、基本原理1472
二、单克隆抗体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472
三、展望1476
第四十六章 现场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478
第一节 现场调查的概述1478
一、现场流行病学的概念1478
二、现场调查的目的1478
三、现场调查的步骤1479
四、现场调查的方法1480
五、病因概述1481
第二节 媒介生物调查1482
一、媒介生物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1482
二、媒介生物的确定1483
三、媒介生物的监测1484
第三节 现场调查资料的分析方法1485
一、描述性研究现场调查资料的分析1485
二、分析性研究现场调查资料的分析1487
第四节 数据资料统计分析的基本思路1490
一、单变量计量资料的分析思路1490
二、单变量计数资料的分析思路1492
三、单变量等级资料的分析思路1493
四、双变量资料的分析思路1493
第四十七章 同工酶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495
第一节 概述1495
一、同工酶1495
二、同工酶电泳1495
第二节 同工酶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中的应用1496
一、同工酶电泳技术在分类学研究中的应用1496
二、同工酶电泳技术在抗药性研究中的应用1497
三、同工酶电泳技术的优点及局限性1498
第四十八章 色谱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00
第一节 色谱技术在分类学上的应用1500
一、蚊1500
二、库蠓1501
三、蚤1501
四、蜱1501
第二节 色谱技术在生活史与生物学特性研究中的应用1501
一、昆虫个体发育1501
二、在生理生化中的应用1502
第三节 色谱技术在昆虫免疫研究中的应用1503
第四节 色谱技术在法医学中的应用1503
第四十九章 PCR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05
一、PCR技术在螨及螨媒介疾病中的应用1505
二、PCR技术在蜱及蜱媒介疾病中的应用1506
三、PCR技术在蚊及蚊媒介疾病中的应用1508
四、PCR技术在其他医学节肢动物研究中的应用1511
第五十章 反义核酸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15
一、概述1515
二、基本原理1516
三、基本过程1517
四、反义核酸的作用途径1517
五、反义核酸的作用特点1517
六、在医学昆虫学中的应用1517
第五十一章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20
一、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的概念1520
二、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520
三、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21
第五十二章 分子标记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24
一、分子标记技术的概念1524
二、分子标记的种类和特征1524
三、分子标记的选择标准1525
四、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1526
五、结语1529
第五十三章 RNA干扰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32
一、RNAi技术简介1532
二、RNAi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33
第五十四章 分子系统学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35
一、分子系统学的概念1535
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对象1535
三、医学节肢动物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内容和手段1536
四、分子系统学在医学节肢动物系统发育等方面研究中的应用1536
五、分子系统学数据的处理与分析1538
六、分子系统学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1540
第五十五章 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43
一、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1543
二、节肢动物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1544
第五十六章 生物芯片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48
一、生物芯片的概念1548
二、生物芯片的分类1548
三、基本原理1550
四、生物芯片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53
第五十七章 生物信息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57
第一节 生物信息学概述1557
第二节 生物信息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58
一、Hibernate数据持久化技术在粉螨亚目螨种文库构建中的应用1558
二、微阵列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中的应用1559
三、蛋白质组研究核心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61
第五十八章 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64
一、医学节肢动物形态结构的三维重建1564
二、连续组织切片三维重建的基本步骤1564
三、医学节肢动物三维重建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前景1568
第五十九章 GPS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71
第一节 GPS定位技术简介1571
一、GPS的组成1571
二、GPS定位系统的特点1573
第二节 GPS定位基本原理和模式1573
一、绝对定位1574
二、差分GPS定位技术1574
第三节 GPS跟踪监控系统构成及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76
一、动物载体单元1577
二、监控中心1578
第六十章 测序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运用1581
第一节 Sanger双脱氧测序法1581
第二节 化学降解法1583
一、测序样品的制备和电泳1584
二、测序凝胶的放射自显影1585
三、测序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585
第六十一章 分子杂交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运用1588
第一节 核酸探针的制备1588
一、单链DNA探针1588
二、双链DNA探针及其标记方法1590
三、末端标记或末端补平DNA探针1592
四、寡核苷酸探针1592
五、RNA探针1593
第二节 分子杂交1594
一、原位分子杂交1594
二、斑点杂交1596
三、DNA杂交1597
四、RNA杂交1598
五、杂交反应的条件及参数的优化1598
第三节 分子杂交在医学节肢动物学中的应用1599
第六十二章 质粒DNA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运用1602
一、细菌的培养和收集1603
二、少量质粒DNA快速提取1603
三、质粒DNA的大量提取和纯化1604
第六十三章 转基因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运用1609
第一节 概述1609
第二节 转基因动物制备1609
一、转移基因1609
二、基因转移的受体细胞1610
三、实验动物的准备1610
四、基因导入1610
五、转基因鼠的检测1611
六、基因转移后的存在方式及表达1611
第三节 转基因植物制备1611
一、转基因植物的制备1611
二、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的主要方法1613
三、常用的标记基因和选择基因1615
四、作为生物反应器的转基因植物1616
第四节 转基因技术在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617
附录Ⅰ 图版来源1619
附录Ⅱ 常用溶液配制1627
附录Ⅲ 常用实验参数1640
附录Ⅳ 索引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