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氏文通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氏文通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3269695.jpg)
- 刘永华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780752114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406页
- 主题词:汉语-语法-古代;马氏文通-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氏文通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文提要1
绪论1
第1章 《文通》的语法观和语料观1
1.1 《文通》的语法观1
1.1.1 普遍和个别2
1.1.2 深层和表层4
1.1.3 整体和层次4
1.1.4 形式和意义6
1.1.5 描写和解释6
1.1.6 离散和连续8
1.1.7 典型和边缘9
1.1.8 历时和方言10
1.1.9 范畴和术语11
1.1.10 逻辑和辩论13
1.1.11 模仿和创新14
1.1.12 目标和手段15
1.2 《文通》的语料观15
1.2.1 语料库语言学视角16
1.2.2 传统语言学视角19
第2章 句读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26
2.1 句法总论27
2.1.1 中、西方传统语言学的句法概念27
2.1.2 《文通》的句法概念29
2.1.3 《文通》的句法框架31
2.2 《文通》的句32
2.2.1 句子的结构类34
2.2.2 句子的语气类40
2.2.3 句子的功能类43
2.2.4 结构标志类50
2.2.5 其他类型的句52
2.2.6 句子的分析方法53
2.2.7 小结53
2.3 《文通》的读54
2.3.1 读的标记56
2.3.2 读的句法功能57
2.3.3 句读的相对位置60
2.3.4 其他类型的读61
2.3.5 小结63
2.4 句读论和中国传统语言学64
2.4.1 两书句读论的传承关系66
2.4.2 两书句读论的传承特点72
2.4.3 小结73
2.5 句读论和西方传统语言学74
2.5.1 《文通》的表词之读75
2.5.2 《致知浅说·原言》的句逗之辨83
2.5.3 《波尔·罗亚尔逻辑》的嵌入命题85
2.5.4 三书句型系统和句型特征的相关性87
2.5.5 小结89
2.6 《文通》句读论的影响91
2.7 《文通》的顿92
2.7.1 顿的系统94
2.7.2 顿的其他问题98
2.7.3 小结103
第3章 词次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104
3.1 《文通》的词104
3.1.1 起词、语词和表词105
3.1.2 止词、转词和司词117
3.1.3 小结133
3.2 《文通》的次133
3.2.1 主次和宾次135
3.2.2 同次和前次138
3.2.3 偏次和正次146
3.2.4 小结149
3.3 词次论的来源和影响153
3.3.1 词理论的来源和影响153
3.3.2 次理论的来源和影响154
第4章 实字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157
4.1 字类总论157
4.1.1 划分字类的标准158
4.1.2 字类与句法的关系160
4.1.3 字类假借162
4.1.4 字有定类和字无定类164
4.1.5 实字和虚字166
4.1.6 构词法168
4.2 《文通》的名字169
4.2.1 名字的系统170
4.2.2 名字的其他问题172
4.2.3 名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176
4.2.4 小结178
4.3 《文通》的代字179
4.3.1 代字的系统179
4.3.2 代字的其他问题192
4.3.3 代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199
4.3.4 小结202
4.4 《文通》的静字202
4.4.1 静字的系统202
4.4.2 静字的其他问题205
4.4.3 静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209
4.4.4 小结211
4.5 《文通》的动字212
4.5.1 动字的系统212
4.5.2 动字的其他问题222
4.5.3 动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224
4.5.4 小结227
4.6 《文通》的状字227
4.6.1 状字的系统228
4.6.2 状字的其他问题231
4.6.3 状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237
4.6.4 小结239
第5章 虚字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240
5.1 《文通》的介字240
5.1.1 介字的系统241
5.1.2 介字的其他问题250
5.1.3 介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255
5.1.4 小结259
5.2 《文通》的连字259
5.2.1 连字的系统260
5.2.2 连字的其他问题272
5.2.3 连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276
5.2.4 小结279
5.3 《文通》的助字280
5.3.1 助字的系统280
5.3.2 助字的其他问题287
5.3.3 助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295
5.3.4 小结298
5.4 《文通》的叹字298
5.4.1 语言起源论299
5.4.2 字类系统论302
5.4.3 叹字系统论304
5.4.4 叹字概念的来源和影响307
5.4.5 小结310
5.5 字类说的来源和影响310
第6章 《文通》所反映的古代汉语传信系统312
6.1 《文通》的传信范畴313
6.1.1 传信概念314
6.1.2 传信理据315
6.1.3 信息来源316
6.1.4 信实程度317
6.1.5 传信载体317
6.1.6 相关范畴323
6.2 《文通》传信范畴的来源327
6.3 小结330
参考文献332
附录348
后记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