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不懈的探索 上海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纪实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伟江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82660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57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276页
- 主题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研究-上海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不懈的探索 上海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纪实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不懈的探索——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历程一览: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张伟江一、一张催人奋进的时刻表3
(一)1995年3
(二)1996年4
(三)1997年4
(四)1998年4
(五)1999年4
(六)2000年5
(七)2001年5
(八)2002年5
(九)2003年5
(十)2004年5
(十一)2005年6
二、一幅清晰而又宏伟的目标图6
(一)上海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整体发展相协调6
(二)上海高等教育将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制和机制7
(三)上海必须有一个充分发展的高等教育7
三、一场不断努力推进的改革7
(一)加快制定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配套政策7
(二)上海研究生教育改革计划9
(三)上海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12
(四)率先基本实现上海教育现代化13
四、一份份精心设计的方案15
(一)十四份行动计划15
(二)十二份综合改革试验方案15
五、一年又一年,教育综合改革成果初现30
(一)以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契机,全面推进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2003年8月)30
(二)关于本市教育综合改革情况的报告(2004年9月)33
(三)上海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情况汇报(2005年1月)46
(四)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情况的汇报(2006年1月)56
第二篇 艰辛的探索——上海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回眸:非凡的实践&胡启迪70
一、从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浮沉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孕育70
(一)准备与过渡阶段(1985—1987)71
(二)试行阶段(1988—1990)72
(三)完善与常规运行阶段(1991—1999)73
(四)会考沉搁(2000—2006)75
(五)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孕育(2006年至今)75
二、单独组织高考命题——上海卷的产生76
(一)实验高考单独命题的动因76
(二)伴随高考单独命题的探索77
(三)妥善解决“全国卷”考生问题78
三、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深入及“综合能力测试”的实施80
(一)高考科目设置改革80
(二)“综合能力测试”的实施82
四、从扩大自费生规模到招生收费并轨改革84
(一)萌芽阶段(1987—1991)85
(二)扩大规模阶段(1992—1993)86
(三)招生收费并轨改革阶段(1994—1997)86
五、不懈探索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招生的高考改革新模式88
(一)1993—1998年:由点到面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探索期89
(二)新世纪:在春季招生考试中尝试注入“自主招生”改革的内涵93
(三)2001—2004年:民办高校和部分高职(高专)学校试点放开招生,扩大自主权94
(四)2005年至今:进行高职(高专)院校自主招生新探索96
(五)2006年至今: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98
(六)2003年至今:源于国家教育部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100
六、构架多途径升学“立交桥”,提供多次机会,营造宽松育人环境101
(一)实施春考春招101
(二)放开“三校生”高考资格,为“三校生”接受高等教育专辟入学通道103
(三)试行“专升本”通道104
(四)试行“插班生”制度106
七、为促进素质教育,对特殊考生开拓入学渠道和试行鼓励政策106
(一)保送生107
(二)选送生108
(三)推荐生109
(四)试验生109
(五)视力残障生109
(六)报考外省市院校的鼓励政策109
(七)其他112
八、缓解基础教育升学压力,逐步推进招考工作社会化改革113
九、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招生与考试办法114
(一)计算机网上录取114
(二)在全国率先实现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英语口试115
(三)开通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网站,实现网上咨询116
(四)试行网上阅卷117
(五)网上编制招生计划117
十、招生考试机构的演进及其职能转变118
(一)上海教育考试中心办公室的建立118
(二)上海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的建立119
(三)成立上海市教育考试院119
结束语121
附件1:全国卷考生分数的“折分”办法122
附件2:相关学科调整方案123
参考文献123
第三篇 执著的探索——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人尽其才&汪歙萍131
一、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1981—1993)131
(一)上海高校毕业生分配完全采取“统包统配”的制度,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1981—1983)131
(二)上海高校毕业生分配试点实行“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结合阶段”的“高校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制度,适应“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经济体制的要求(1984—1987)133
(三)上海高校毕业生分配全面实行“上下结合”的“高校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制度,适应“计划为辅、市场为主”经济体制的要求(1988—1993)136
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发展(1993—2008)139
(一)高校毕业生“宏观调控、学校推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实施,为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提供了基础(1993—1997)139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宏观调控、学校推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确立,保障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1994—1999)146
(三)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全面实施,为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普及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9—2008)148
三、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不断提升就业服务和指导的质量(1992—2008)160
(一)拓展市场形式,提升就业信息服务160
(二)加强就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173
四、打开人才引进大门,服务上海经济发展(1990—2008)193
(一)开启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引进之门(1990—1992)193
(二)筑高门槛、打开大门,实行非上海生源引进户籍单轨制(1993—2003)194
(三)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快构筑人才新高地,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户籍和居住证双轨运行(2004—2008)199
结束语202
第四篇 创新的探索——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与社会共发展&马宪国208
一、历史的呼唤208
(一)优化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208
(二)拓展办学空间,优化布局结构208
(三)积极推进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210
二、辉煌的历程211
(一)20世纪90年代: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起步阶段211
(二)世纪之交:基本形成了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形态213
(三)2005年以来:三区联动发展217
三、杨浦知识创新区219
(一)杨浦知识创新区219
(二)复旦大学220
(三)同济大学222
(四)上海财经大学222
(五)上海理工大学223
(六)上海电力学院224
(七)上海体育学院225
四、闵行紫竹科学园区226
(一)闵行紫竹科学园区226
(二)上海交通大学228
(三)华东师范大学229
五、松江大学园区230
(一)松江大学园区230
(二)东华大学234
(三)上海外国语大学235
(四)华东政法大学235
(五)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36
(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37
(七)上海立信会计学院238
(八)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238
六、奉贤大学校区240
(一)奉贤大学校区240
(二)华东理工大学241
(三)上海师范大学242
(四)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43
七、临港新城科教创新园区244
(一)临港新城科教创新园区244
(二)上海海事大学245
(三)上海海洋大学246
八、特色高校247
(一)上海大学247
(二)上海中医药大学248
(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50
(四)上海金融学院250
(五)上海音乐学院251
(六)上海戏剧学院253
(七)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54
九、认识与经验255
(一)确立科教兴市战略,探索政府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新机制255
(二)实现高等教育与城市协调发展是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核心理念255
(三)把握内涵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三区联动”发展的新路径255
(四)形成若干基本原则保证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科学、合理推进255
十、未来展望256
(一)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继续完成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后续建设256
(二)深化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内涵建设,实现功能转变256
(三)高校要深层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城市发展作出新贡献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