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与管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与管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41/33216210.jpg)
- 高福安,李志勇,张洁霞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ISBN:978750435873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73页
- 文件大小:169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广播电视-技术管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与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现代管理与技术管理1
1.1 管理与现代管理1
1.1.1 什么是管理1
1.1.2 管理的内容和职能3
1.1.3 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5
1.2 技术管理的基本原理10
1.2.1 技术管理的含义10
1.2.2 技术管理的发展阶段11
1.2.3 技术管理的基本原理12
1.3 广播电视技术16
1.3.1 广播电视技术特点16
1.3.2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史16
1.3.3 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主要技术环节18
1.4 广播电视技术管理22
1.4.1 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的概念22
1.4.2 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的特点23
1.4.3 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24
1.5 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26
1.5.1 优化技术组织管理机构,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26
1.5.2 加强技术队伍的建设30
1.5.3 建立健全技术系统和设备的操作规程30
1.5.4 不断完善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30
1.5.5 加强标准化和技术规程工作31
1.5.6 加强信息管理工作31
1.5.7 加强技术管理的硬件建设32
第2章:广播电视技术政策33
2.1 科学技术政策的基本概念33
2.1.1 科学技术政策的性质33
2.1.2 科学技术政策的特点34
2.1.3 科学技术政策的重要作用35
2.2 制定科学技术政策的原则及实施条件35
2.2.1 制定科学技术政策的原则35
2.2.2 制定科学技术政策的一般程序36
2.2.3 科学技术政策的实施37
2.3 广播电视技术政策37
2.3.1 重新认识“四级办”的方针和技术政策38
2.3.2 微波·卫星·光纤三位一体的传输体制40
2.3.3 声音广播覆盖网规划的技术政策42
2.3.4 电视(图像)广播的技术政策45
2.3.5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技术政策47
2.3.6 有线电视的发展和技术政策49
2.3.7 广播电视无线管理技术政策52
2.3.8 我国有线和卫星广播电视相关法规介绍53
2.4 广播电视技术政策研究的专业化54
2.4.1 广电技术政策研究专业化是广电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54
2.4.2 当前广播电视技术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54
第3章:广播电视标准化56
3.1 标准化的基本概念56
3.1.1 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57
3.1.2 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59
3.2 标准的分类和分级60
3.2.1 标准的分类60
3.2.2 标准的分级63
3.3 广播电视技术标准的制订与修订64
3.3.1 制订标准的原则65
3.3.2 广播电视标准化的新任务66
3.3.3 制订标准的程序和方法66
3.3.4 标准的修订69
3.3.5 广播电视技术标准体系70
3.4 广播电视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73
3.4.1 贯彻标准的程序73
3.4.2 贯彻标准中要正确处理严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74
3.4.3 广播电视技术标准执行的效果74
3.5 广播电视技术国际标准76
第4章:广播电视技术运行和维护管理78
4.1 广播中心的技术维护管理78
4.1.1 广播中心的任务及技术系统78
4.1.2 传统的广播中心的技术维护管理79
4.1.3 数字化节目制作与音频工作站系统及其维护管理84
4.2 电视制播中心的技术维护管理88
4.2.1 电视制播中心的主要任务及系统构成88
4.2.2 电视新闻采集、现场制作系统89
4.2.3 演播室系统96
4.2.4 后期制作系统98
4.2.5 节目播出系统102
4.2.6 电视台网的建设112
4.2.7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130
4.2.8 电视节目质量管理132
4.2.9 专业设备技术管理138
4.3 广播电视微波电路的技术维护管理143
4.3.1 广播电视微波电路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责143
4.3.2 微波电路的设施和管理145
4.3.3 微波电路的停(劣)传及报表146
4.3.4 微波站的管理制度147
4.4 广播电视发射台的技术维护管理148
4.4.1 广播发射台技术维护管理148
4.4.2 电视发射台技术维护管理152
4.5 卫星广播接收站的技术维护管理154
4.5.1 卫星广播系统的组成与频带的划分155
4.5.2 卫星广播接收系统的运行技术指标157
4.5.3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的技术维护管理157
4.6 有线电视系统的技术维护管理159
4.6.1 有线电视系统的构成及其特点160
4.6.2 有线电视系统的建立与管理161
4.6.3 有线电视系统的调试与维护管理163
4.6.4 有线电视技术维护管理的新课题166
第5章:数字微波传输与管理167
5.1 数字微波通信的基本构成167
5.1.1 微波传输电路167
5.1.2 微波系统构成169
5.1.3 天馈线系统169
5.2 数字微波通信的传输原理173
5.2.1 SDH基本复用原理173
5.2.2 SDH微波传输的关键技术175
5.3 数字微波传输系统的维护和管理179
5.3.1 传输标准及指标规定180
5.3.2 设备、线路和仪表的维护和管理181
5.3.3 设备维护中的几点要求181
第6章: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系统183
6.1 卫星通信概述183
6.1.1 什么是卫星通信183
6.1.2 卫星通信的特点183
6.1.3 卫星通信系统组成185
6.1.4 同步卫星186
6.1.5 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的频率范围187
6.2 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系统188
6.2.1 卫星数字电视的特点188
6.2.2 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上行系统的组成188
6.2.3 卫星数字电视的频带利用方式190
6.2.4 数字卫星上行站的主要设备192
6.3 卫星地球站播出维护196
6.3.1 维护原则196
6.3.2 日常维护基本要求196
6.3.3 节目源引接系统的维护197
6.3.4 中频系统的播出维护198
6.3.5 上变频系统的播出维护199
6.3.6 高功放系统播出维护200
6.3.7 地球站天馈线系统维护206
6.3.8 监控系统维护207
6.3.9 辅助系统维护208
6.4 卫星地球站技术管理208
6.4.1 安全是卫星传输的首要任务208
6.4.2 技术管理制度的建立209
6.4.3 不同时期的技术管理210
6.4.4 卫星地球站的业务拓展211
第7章:广播电视监测系统212
7.1 广播电视监测的任务和现状212
7.1.1 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的任务、功能和职责212
7.1.2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214
7.2 广播电视监测业务218
7.2.1 中短波广播监测业务218
7.2.2 调频、电视广播监测业务233
7.2.3 广播监测资料处理241
7.3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规定243
7.3.1 安全播出事件、停/劣播事故有关定义243
7.3.2 重大事件和重大事故界定243
7.3.3 事故起因、事故性质及故障环节分类244
7.3.4 事件/事故记录范围249
7.3.5 事件/事故的报告范围249
7.3.6 事件/事故的报告要求249
7.4 广播电视监测网的功能251
7.4.1 监测中心功能251
7.4.2 监测站功能252
7.4.3 监测点功能253
7.5 广播电视监测网的结构253
7.5.1 总体结构253
7.5.2 监测中心的结构254
7.5.3 监测站的结构255
7.5.4 监测点256
7.5.5 广播监测子系统的结构256
7.5.6 电视监测子系统的结构257
7.5.7 广告监播子系统的结构258
7.5.8 存储子系统的结构259
7.5.9 管理控制子系统的结构260
7.6 网络传输系统的设计261
7.6.1 网络传输系统结构261
7.6.2 网络带宽分配263
7.6.3 IP地址规划263
7.6.4 VLAN的划分266
7.7 广播电视监测网的安全267
7.7.1 防雷安全267
7.7.2 接地安全267
7.7.3 供电安全268
7.7.4 防水安全269
7.7.5 防火安全269
7.7.6 系统安全269
第8章:数字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管理271
8.1 数字电视信号参数272
8.1.1 编码方式272
8.1.2 取样频率与格式272
8.2 数字视频压缩编码标准273
8.2.1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273
8.2.2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274
8.3 数字视频信道编码278
8.3.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方式279
8.3.2 纠错编码方式简介279
8.4 数字信号载波调制280
8.4.1 QAM—正交幅度调制280
8.4.2 正交相移键控调制(QPSK)280
8.4.3 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调制(OFDM)281
8.4.4 残留边带调制(VSB)281
8.5 数字传输网络技术与标准281
8.5.1 数字传输网络技术281
8.5.2 数字传输标准282
8.6 我国数字有线电视的发展284
8.6.1 数字电视的含义和特点284
8.6.2 数字电视技术的深远影响284
8.6.3 数字电视和有线电视网络286
8.6.4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历程287
8.6.5 我国数字电视未来发展规划288
8.7 数字有线电视技术简介288
8.7.1 “三网融合”为有线数字电视创造了新的发展模式288
8.7.2 网络技术的新发展289
8.7.3 数字化技术291
8.7.4 宽带互动业务系统291
8.7.5 流媒体技术在有线数字电视中的应用291
8.7.6 数据库技术293
8.7.7 条件接收系统293
8.7.8 用户管理系统(SMS)294
8.8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技术管理294
8.8.1 构建广播影视技术新体制294
8.8.2 探索技术管理的新体制295
8.8.3 保障用户接收的安全性295
8.8.4 开展对有线网络的综合管理296
8.8.5 加强数字电视的标准化工作296
第9章:广播电视设备管理298
9.1 概述298
9.1.1 广播电视设备管理的概念298
9.1.2 广播电视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299
9.2 现代设备管理的基本原理300
9.2.1 现代设备的特点300
9.2.2 现代设备管理的特点300
9.2.3 现代设备管理的基本原理301
9.2.4 现代设备管理的手段306
9.3 设备的选择与评价306
9.3.1 设备的选择306
9.3.2 设备的经济评价307
9.3.3 设备经济评价实例309
9.4 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管理311
9.4.1 设备完好率和设备利用率311
9.4.2 设备的合理使用311
9.4.3 设备的维护312
9.4.4 设备的日常管理315
9.5 设备的维修317
9.5.1 维修的重要性317
9.5.2 计划预防性维修制318
9.5.3 维修工作的评价321
9.6 设备的更新与改造321
9.6.1 设备更新改造的意义和内容321
9.6.2 设备的最佳更新周期323
9.6.3 设备的改造326
第10章:广播电视情报信息管理328
10.1 广播电视信息传递管理328
10.1.1 广播电视信息的传递328
10.1.2 信息传递模型330
10.2 管理信息系统332
10.2.1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工作内容332
10.2.2 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步骤334
10.2.3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应重点解决的问题335
10.3 广播电视信息管理336
10.3.1 技术情报信息管理336
10.3.2 广播电视设备的信息管理341
第11章 国外广播电视技术管理概况349
11.1 国外广播电视技术管理体制349
11.1.1 亚广联技术委员会349
11.1.2 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351
11.1.3 美国的广播电视技术管理体制351
11.1.4 日本的广播电视技术管理体制354
11.2 国外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现状355
11.2.1 美国的广播电视技术管理356
11.2.2 日本的广播电视技术管理360
11.2.3 国外的广播电视受众调查361
11.3 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362
11.3.1 积极采用计算机技术362
11.3.2 关于HDTV研究的情况364
11.3.3 数字技术的开发应用365
11.3.4 数字电视(DTV)的发展365
11.4 数字化管理——中国广电运营的新思路366
参考文献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