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史研究 3 隋唐分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史研究 3 隋唐分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3210295.jpg)
- 孙培青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76939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08页
- 文件大小:114MB
- 文件页数:526页
- 主题词:教育史-研究-中国-隋唐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史研究 3 隋唐分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隋唐五代文教政策研究1
第一章 隋代文教政策的变化3
第一节 复兴佛教3
一、隋文帝深信“我兴由佛法”3
二、重兴佛法的措施3
三、抑制道教5
第二节 发展儒学5
一、招用儒生5
二、建置庠序7
三、恢复礼乐9
四、大备经籍10
第三节 实行科举11
一、用人的旧制度需革除11
二、采用考试选士的方法12
三、以文章为仕进的工具13
第二章 唐前期(618—755年)文教政策的确立和演变14
第一节 唐高祖建国初期的文教政策14
一、抑佛以维护国家利益14
二、为巩固皇权而崇道教15
三、以儒学为统治的指导思想16
第二节 唐太宗贞观年代的文教政策17
一、继续崇道的政策,提高道教的地位17
二、限制佛教过分的膨胀18
三、崇儒学,兴学校19
四、统一经学21
五、发展科举33
第三节 唐高宗及武则天的文教政策35
一、唐高宗继续兴道崇儒的文教政策35
二、武则天兴佛、抑道、贬儒的文教政策37
第四节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代的文教政策43
一、抑制佛教43
二、尊崇道教44
三、复兴儒学47
四、重视乡学51
五、鼓励文化教育交流52
第三章 唐后期(756—907年)文教政策的变化53
第一节 从至德到贞元年间文教政策的变化53
一、唐肃宗在文教上采取的措施53
二、唐代宗在文教上采取的措施54
三、唐德宗在文教上采取的措施56
第二节 从元和至长庆年间文教政策的变化58
一、唐宪宗在文教上采取的措施58
二、唐穆宗在文教上采取的措施59
第三节 从太和至天祐年间文教政策的变化61
一、唐文宗在文教上采取的措施61
二、唐武宗在文教上采取的措施63
三、唐懿宗、唐昭宗在文教上采取的措施64
第四章 五代(907—960年)文教政策的变化66
第一节 重视招贤用儒66
一、后梁太祖的求贤66
二、后唐宣布求贤任贤为国策67
三、后晋求贤不限门资67
四、后周下诏求贤67
五、南唐为以德化民而用儒68
第二节 沿用唐科举,补充新规定69
一、五代科举延续未断69
二、严格贡举解送70
三、进士科考试项目基本照旧而限额录取70
四、复审复试为严格录取手段72
五、明经衰微而诸科增长73
六、多方利用制科为调节73
第三节 维持国子监74
一、尊崇先圣74
二、提高祭酒地位76
三、生员的限额与优待76
四、规定监生交费额度76
五、监中受业方能解送77
第四节 雕版印刷经籍以广流传77
第二编 隋唐五代官学教育研究81
第一章 隋唐五代中央官学83
第一节 隋唐五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83
一、尚书省为国家最高行政总机关83
二、礼部为中央管理礼乐文教的行政机构84
三、国子寺或国子监为独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85
第二节 隋代的中央官学87
一、隋文帝开皇年间的中央官学87
二、隋炀帝大业年间的中央官学89
第三节 唐代的中央官学90
一、国子监的教育行政组织90
二、国子监直接隶属的学校92
三、广文馆93
四、律学101
五、书学103
六、算学105
七、弘文馆108
八、崇文馆112
九、崇玄馆116
十、小学121
十一、政府机构附设的学校122
第四节 五代的中央官学127
一、参照唐制设置国子监127
二、学官的设置128
三、监生的限员129
四、根据新情况制订新制度129
五、国子监崇圣131
六、经费的筹措131
第二章 中央官学的教育管理133
第一节 学官133
一、学官任职的条件133
二、学官的编制与品级137
三、学官的俸禄140
四、学官的考核146
五、学官的退休148
第二节 学生的管理149
一、入学的管理权限150
二、入学的身份规定150
三、入学的年龄限制152
四、入学的智力和文化要求152
五、学生的补缺153
六、学生的服装153
第三节 学礼155
一、束脩礼155
二、释奠礼156
三、谒先师礼157
四、蕃客观礼158
第四节 教学159
一、课程的设置159
二、通经的要求161
三、教法162
四、会讲162
第五节 考试164
一、旬试164
二、月试165
三、季试165
四、岁试166
五、毕业试167
第六节 奖惩169
一、管理人员169
二、奖励170
三、惩罚170
第七节 休假172
一、制约休假的多种因素172
二、法定的休假173
三、特殊情况的休假173
第三章 隋唐五代地方官学175
第一节 影响地方官学发展的重要因素175
一、政府的政策和制度175
二、科举考试制度的制约178
三、战争的冲击与天灾的影响180
四、地方长官的作为181
第二节 地方官学行政机构和学校类型183
一、地方官学行政机构183
二、地方官学的类型186
第三节 地方官学的教育管理189
一、教师189
二、学生192
三、学规194
四、课程195
五、考试196
六、经费197
第三编 隋唐五代私学教育研究201
第一章 隋唐五代私学概要203
第一节 继承前代私学传统203
一、自主办学203
二、聚徒教授204
三、自由求学206
第二节 适应时代需要私学的发展209
一、私学办理趋于多样化209
二、私学的地区分布更广泛210
三、私学规模有所扩大211
四、私学传授内容趋于专门化213
五、私学自选教材更加丰富214
第三节 私学的职能与历史地位215
一、承担起初等教育的任务215
二、补充官学单一化的不足216
三、为科举选拔不断输送人才217
四、维系文化的传承218
五、学术创新的园地219
第二章 初等私学221
第一节 私塾221
一、私塾的基本任务221
二、私塾的入学年龄222
三、私塾的教学制度224
四、私塾的教师226
第二节 家塾227
一、聘师教其子弟228
二、聚亲属或族人而教229
三、由父母兄姐亲教230
第三章 高等私学234
第一节 师资的多种来源234
一、私人以讲学为业234
二、离去官职者以教授为务236
三、隐逸之士聚徒讲授238
四、现任官员业余授徒241
五、有学养之父自教其子243
六、女性学者的传授244
第二节 多种学科的私学245
一、经学246
二、史学255
三、文学265
四、书法276
五、天文历数282
六、医药285
七、道教之学288
八、佛教之学294
第三节 书院的产生及初期概况302
一、书院产生的历史条件303
二、唐代书院概况312
三、五代书院的继续发展315
第四章 私学教材的发展319
第一节 启蒙教材319
一、《急就篇注》319
二、《千字文》322
三、《开蒙要训》324
四、《蒙求》326
五、《咏史诗》329
第二节 道德教材331
一、《百行章》331
二、《太公家教》334
三、《女孝经》341
四、《女论语》344
第三节 应试教材348
第四编 隋唐教育思想研究353
第一章 隋及初唐王道的教育思想355
第一节 王道教育思想的发展355
一、隋代兴儒学行礼教355
二、初唐兴化崇儒广设庠序356
第二节 王通的教育思想358
一、生平活动和著作358
二、王道的政治理想359
三、论教育的作用361
四、论培养君子的道德教育362
五、编纂《续六经》并论其教育价值364
六、因材施教的方法367
七、“度德而师”的师道观368
第三节 魏徵的教育思想369
一、生平活动369
二、王道的政治观370
三、和平时期应转变路线实行文治373
四、论人性、教育与环境374
五、论德行修养376
六、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378
七、论尊师379
第四节 孔颖达的教育思想380
一、生平教育活动380
二、编撰《五经正义》的意义381
三、论教育的作用382
四、论学与教384
五、论道德教育388
第五节 李世民教育思想390
一、个人经历对重教思想的影响390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与政治基础391
三、教育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396
四、李世民教育思想的特点407
第二章 隋唐佛教的教育思想409
第一节 隋唐佛教发展与宗派的形成409
一、隋代佛教受到扶植409
二、唐代佛教发展的起伏410
三、佛教宗派学说形成同时佛教教育思想在发展411
第二节 天台宗的教育思想412
一、天台宗的创立和发展412
二、“无情有性”的人性论413
三、“止观并重”的修养说414
四、“八教”的内容和方法415
第三节 禅宗的教育思想415
一、禅宗的建立和发展415
二、教育理论以佛性论为基础416
三、修养的根本宗旨在于“观心”、“识心”417
四、顿悟的方式方法418
五、制定清规421
第三章 隋唐道教的教育思想423
第一节 道教的发展和道教教育423
一、道教的发展423
二、道教的教育424
第二节 司马承祯的教育观427
一、生平活动427
二、教育的目标428
三、修道的阶次428
第三节 吴筠的教育观430
一、教化人民431
二、修心至静432
三、神仙可学432
第四章 唐后期复兴儒学的教育思想434
第一节 唐后期复兴儒学教育思想的发展434
一、维护中央集权需要儒学为精神支柱434
二、复兴儒学从经学文学发动434
三、复兴儒学逐渐造成声势436
第二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437
一、复兴儒学反对佛老437
二、论性三品与教育的作用440
三、论学校教育442
四、论道德修养444
五、论教学446
六、论师道449
第三节 李翱的教育思想453
一、生平活动453
二、尊圣人之道而反佛454
三、性善情恶的“复性说”456
四、论教育的目的与内容458
五、论德行修养459
六、论文学教学461
第四节 皮日休的教育思想462
一、生平活动462
二、民本政治思想463
三、复兴儒道464
四、重视教化466
五、整顿学校467
六、修养道德469
七、礼教移风470
第五节 林慎思的教育思想472
一、生平和著作472
二、志在发扬儒学472
三、改造社会需依赖教化473
四、教育的功能在化迁474
五、道德教育为中心475
第五章 儒道佛调和的教育思想478
第一节 儒道佛调和与教育思想478
一、隋代重佛轻儒条件下调和思想的产生478
二、唐代儒佛道调和思想的形成479
第二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482
一、柳宗元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482
二、主张儒佛道三教调和483
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行道的君子485
四、学习内容要在五经的基础上扩大487
五、修养德行488
六、自然主义的教育法489
七、论师道490
第三节 白居易的教育思想493
一、生平活动493
二、从尊儒排佛到三教调和的转变494
三、“性由习分”的人性理论496
四、“由教不由时”的教化作用论497
五、“君子不器”的理想人格论498
六、“动静交相养”的修养论499
七、整顿学校教学以救学者之失501
结语503
参考文献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