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史 1949-2000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史 1949-2000
  • 朱训,陈洲其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36687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68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401页
  • 主题词:标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史 1949-200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质工作(1949~1957年)3

第一节 旧中国地质工作概貌3

一、近代西方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3

二、旧中国地质工作管理机构4

三、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建5

四、旧中国地质调查和地质教育6

第二节 新中国地质机构的建立8

一、旧政权地质机构的接管8

二、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的建立10

三、地质部的成立和六个直属地质队12

四、大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机构、地质科研机构和地质院校的筹建13

(一)大区地质局13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局13

(三)地质科研机构15

(四)地质院校15

五、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和全国地质资料局的设立16

(一)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16

六、工业部门的地质机构17

(一)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17

(二)全国地质资料局17

(二)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1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18

七、筹建队伍,地质工作为国民经济恢复服务18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质工作19

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对地质工作的指示19

二、贯彻中央指示,地质工作获得加强和大力发展22

三、集中力量,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勘探22

四、矿产普查工作的逐步展开23

(一)油气勘查的背景24

五、油气地质勘查的起步、全面展开和战略重点东移24

(二)新的起步26

(三)全面展开28

(四)初战告捷29

(五)战略重点东移31

六、铀矿地质勘查32

七、流域规划与为大城市供水的重点地质勘察34

八、大规模区域地质调查的起步35

九、苏联援助及其地质勘查技术和地质经济管理经验的推广36

第四节 “一五”期间地质工作的主要成就37

一、为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矿产资源保证37

二、技术装备初具规模40

三、地质队伍在工作中发展壮大41

第一节 政治运动对地质工作的影响42

一、全党全民办地质42

第二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地质工作(1957~1965年)42

二、“以钻探为纲”口号的产生和影响43

三、地质成果中的虚报浮夸44

四、“反右倾”运动45

第二节 贯彻“八字”方针,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加强业务建设46

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46

二、纠正“反右倾”、“大跃进”造成的不良后果,大力进行业务建设46

(一)平反46

(三)制订工作条例和规章制度47

(二)核实储量和“补课”47

(四)宣传地质工作业务政策,开展地质工作性质讨论49

(五)调查研究,总结经验49

(六)轮训干部,充实基层50

三、根据国家建设需要,调整地质工作51

(一)纠正大计划、高指标,压缩勘探51

(二)支援农业,打井抗旱52

(三)加强区测和普查工作52

(四)开展“三线”地质工作54

(五)调整加强地质科学研究工作55

四、精简地质队伍57

第三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地质工作成果58

一、石油地质工作在东部地区的重大突破58

(一)大庆油田的发现58

(二)华北平原的突破60

(三)江汉平原报捷63

(四)向渤海进军64

(五)其他地区的成果65

二、甘肃金川大型镍矿床的发现66

三、贵州、山东原生金刚石矿床的发现66

五、铬铁矿会战67

四、攀枝花-西昌地区铁矿规模的扩大67

六、金矿地质工作成果68

七、稀有稀土金属矿产资源勘查68

八、铀矿资源勘查69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质工作(1966~1976年)71

第一节 “左”的指导方针对地质工作的影响71

一、“左”的指导方针的形成71

二、“左”的方针的影响72

第二节 地质工作整顿74

(二)鄂尔多斯奏凯歌76

(一)四川油气勘查获得突破76

一、油气勘查成果76

第三节 地质工作在困境中取得成果76

(三)苏北油气的突破77

(四)三水找油传喜讯78

(五)藏北伦坡拉发现油气78

(六)开拓华北找油新领域79

(七)海域油气勘查的扩展79

(八)其他地区的进展80

二、磷矿实现自给82

(一)昆阳磷矿82

(四)浏阳磷矿83

(二)开阳磷矿83

(三)襄阳磷矿83

(五)绵阳磷矿84

三、江西德兴铜矿会战84

四、西藏玉龙铜矿的发现85

五、山东焦家金矿的发现85

六、辽宁金刚石矿的发现86

七、组建水文地质部队87

(一)召开工业学大庆会议89

一、全国地质部门工业学大庆运动89

第一节 “文革”结束后的两年89

第四章 历史性转折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地质工作(1977~2000年)89

(二)组建学大庆工作团90

二、富铁矿会战91

三、内部招工92

第二节 地质工作全面拨乱反正93

一、平反冤假错案,解放大批干部93

二、中共中央废止中发[1970]75号文,国家地质总局撤销“抓革命、促生产”会议纪要94

三、制订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指导方针,表彰地质找矿有功单位和个人95

四、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制订《地质工作三年调整纲要》97

五、地质部的恢复和地质工作的加强100

第三节 地质工作改革的探索与全面推进101

一、地质工作旧有体制需要改革101

二、地质工作改革的初步实践102

(一)地质队伍专业化改组102

(二)野外队基地进城104

三、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106

(一)关于地质勘查工作的性质问题107

(二)关于地勘工作的“三化”问题108

(三)关于增强地勘单位活力问题108

四、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总体构想纲要的制订109

五、以开辟市场为突破口,推进运行机制的改革110

六、地勘单位经营机制的改革112

七、调整产业结构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的提出114

八、地质科技、地质教育改革115

九、油气管理体制的变化117

十、地质工作各项配套改革118

(一)地质工作计划体制改革118

(二)财务会计制度改革119

(三)物资工作体制改革120

(四)劳动人事制度改革120

一、对外交流不断扩大122

第四节 地质工作对外开放122

二、对外科技合作123

(一)与国际学术组织的交往123

(二)与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交往123

(三)地矿部门的主要对外科技合作124

(四)工业部门的主要对外地质科技合作125

(五)海洋地质调查与科技合作126

(六)南极考察126

三、对外经济合作126

(一)对外合作勘探开发油气126

(二)对外合作地质勘查及矿产开发127

四、扩大与第三世界及周边国家的交往128

五、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128

第五节 改革开放推动了地质事业的发展130

第五章 地质矿产行政管理133

第一节 新中国地质矿产管理体制的沿革和职能变迁133

一、新中国地质矿产管理体制的沿革133

(一)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133

(二)“文革”时期地质工作管理机构的变动134

(三)地质部更名为地质矿产部134

(一)地质部时期的职能变动135

二、新中国地质矿产管理职能的变迁135

(四)国土资源部成立135

(二)地质矿产部时期的职能变化136

(三)国土资源部成立后的职能转变137

三、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管理145

(一)全国矿产储量管理145

(二)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148

第二节 《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建设149

一、旧中国矿业管理法制概况149

二、新中国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14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制定151

(一)国务院发布或经国务院批准由部门发布的行政法规152

四、《矿产资源法》配套法规的建设152

(二)部门制定的配套规章153

(三)地方制定的配套法规和规章153

(四)法律、法规的适用解释154

第三节 《矿产资源法》的实施155

一、矿产资源法律的宣传和培训155

(一)综述155

(二)动员部署实施《矿产资源法》155

(三)深入普及宣传法律知识156

(一)《矿产资源勘查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157

二、探矿权管理依法步入正轨157

(二)勘查登记工作步入法制轨道158

三、基本实现依法采矿158

(一)《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采矿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158

(二)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采矿登记159

(三)全国采矿补登记工作基本完成160

四、组织实施《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160

(一)《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160

(二)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实施161

(一)矿产资源储量管理163

二、矿产资源综合管理163

一、综述163

第四节 履行地质矿产行政管理四项职能163

(二)矿产资源形势分析和政策研究165

(三)地质资料档案管理166

三、矿产开发监督管理167

(一)开展全国矿山调查167

(二)加强对乡镇矿业的管理168

(三)开展执法检查,大力整顿矿业秩序170

(四)依法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172

四、地质勘查行业管理173

(一)推进地质环境管理与法制建设175

五、地质环境监督管理175

(二)逐步建立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和监测站网系统,开展预测预报工作176

(三)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177

(四)地质遗迹保护管理178

(五)地下水资源勘查、监测、评价和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178

(六)矿泉水、地热资源的开发管理179

六、地矿行政复议工作180

七、组建地矿行政管理机构180

(二)完善了探矿权、采矿权管理的基本制度181

(一)明确了代表国家行使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主体181

第五节 《矿产资源法》的修订和进一步实施181

一、《矿产资源法》修订的原因和内容181

(三)强化了地矿行政管理职能182

(四)完善了法律责任制度183

二、《矿产资源法》配套法规的修订183

(一)勘查区块登记、开采登记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的发布183

(二)两个石油对外合作条例的修改185

(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发布185

三、新法律法规的实施185

(一)编制矿产资源规划,加强宏观调控185

(三)实施探矿权有偿取得和依法转让制度186

(二)改革矿产资源储量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186

(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法管理采矿权187

(五)进行矿业权转让及评估管理187

(六)实现石油天然气勘查、开采统一登记管理188

第六章 新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主要成就189

第一节 发现和探明了一大批矿产资源,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189

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概况189

二、能源矿产资源192

三、金属矿产资源193

四、非金属矿产资源196

五、水气矿产资源198

第二节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为经济建设和城乡人民提供了有效服务199

一、水工环地质工作概况199

二、水工环地质工作的主要成就200

(一)基础性工作取得重要成果200

(二)为农牧业服务的水工环地质工作有了较大进展201

(三)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国土规划及时提供地质论证203

(四)为城市服务的水工环地质工作成果丰硕204

(五)确保国家及省(区、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勘查任务206

(六)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有了新发展206

(一)概述207

一、区域地质调查207

第三节 基础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207

(二)各种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进展情况208

(三)区域地质调查中取得的主要基础地质和矿产成果209

二、成矿远景区划与矿产资源总量预测210

(一)各省成矿远景区划工作210

(二)跨省成矿远景区划工作211

(三)矿产资源总量预测212

三、地质科学研究212

(一)概述212

(二)地质科技规划的制订和实施214

(三)基础地质研究主要成果215

(四)矿床地质和油气地质研究218

(五)软科学研究219

(六)标准化工作221

(七)地质科研机构222

四、旅游地质223

第四节 海洋与极地地质矿产工作223

一、概述223

二、近海油气资源勘查开发获得重大突破224

三、滨海砂矿资源勘查和海洋工程与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突出226

(一)滨海砂矿资源勘查226

(二)海洋工程地质调查227

四、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取得重要成果228

五、极地地质矿产调查229

(一)南极南大洋地质矿产调查取得重大进展229

(二)北极科学考察活动逐步展开230

第五节 地质勘探技术与方法231

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工作231

(一)区域物探化探工作231

(二)矿产物探化探工作233

(三)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物化探工作234

二、遥感地质工作235

(一)概述235

(二)遥感技术应用236

三、地矿测绘工作239

(一)概述239

(二)主要工作成果239

四、探矿工程工作241

(一)概述241

(二)钻探工程241

(三)坑探工程246

五、地质实验测试工作247

(一)概述247

(三)实验测试的主要成就248

(二)实验测试的技术状况248

六、计算机应用249

(一)概述249

(二)计算机的应用250

第六节 地质工业企业252

一、地质机械仪器工业企业252

(一)综述252

(二)地质机械仪器工业企业的形成与发展253

(三)地质机械仪器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254

(四)地质技术装备254

(二)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256

(一)综述256

二、部直属公司256

(三)地矿系统涉外企业对外经贸合作257

(四)地质工业企业的对外经济合作258

第七节 地矿工作为农业服务与扶贫258

一、地矿工作为农业服务258

二、赣南定点扶贫260

第七章 地矿队伍和精神文明建设262

第一节 地质教育262

第二节 地矿队伍建设265

一、队伍规模与结构265

二、培养选拔接班人266

第三节 地质出版和地质报刊267

一、地质出版社267

二、中国地质矿产报268

三、中国矿业报269

四、中国地质矿产年鉴270

第四节 地质图书馆和地质博物馆271

一、中国地质图书馆271

二、中国地质博物馆272

第五节 学会、协会273

一、中国地质学会273

二、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74

三、中国矿业联合会275

四、中国宝玉石协会276

第六节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277

一、重视思想政治工作277

二、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278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79

第七节 离退休干部工作280

一、老干部工作的形成与发展280

二、老干部工作向离退休干部工作演变281

三、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282

一、“三光荣”精神的形成与地质队伍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283

第八节 弘扬“三光荣”精神,推进地矿工作发展283

二、“三光荣”精神是地质队伍长期艰苦奋斗的写照285

三、“三光荣”精神完整地体现了地质工作者的奉献精神285

四、“三光荣”精神是鼓舞地质职工建功立业的力量源泉286

结束语289

附录一 大事记292

附录二 中共地质矿产部党组成员及任免时间354

附录三 地质矿产部部长副部长及任免时间359

撰稿及提供资料信息人员名单366

后记3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