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测试深入解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网络测试深入解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3148067.jpg)
- 赵庆斌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07431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03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测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网络测试深入解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部分 网络测试基础知识2
第1章 网络测试价值2
1.1网络运行现状2
1.2网络测试意义4
1.2.1 被动测试与主动测试4
1.2.2主动测试效益5
1.3 网络测试商业化9
1.4网络测试标准11
第2章 网络管理13
2.1 认识网络13
2.2网络管理工具集18
2.2.1 网络管理站19
2.2.2资源管理和软件发布应用程序20
2.2.3面向对象的应用程序开发工具20
2.2.4监控软件20
2.3网络测试工具集21
2.2.5数据库系统21
2.3.1 物理电缆分析仪22
2.3.2网络运行模拟工具23
2.3.3网络协议分析仪24
2.3.4网络测试仪25
2.4网络测试管理26
2.5优化网络性能27
3.1 网络周期阶段性划分的意义29
第3章 网络生命周期29
3.2网络生命周期的5个阶段30
3.2.1规划设计阶段30
3.2.2开发阶段32
3.2.3组建阶段32
3.2.4运行阶段32
3.2.5升级阶段33
3.3各阶段进行的网络测试33
第4章 测试任务34
4.1透析网络34
4.2测试任务35
4.2.2功能/特性测试36
4.2.1可靠性测试36
4.2.3吞吐量测试37
4.2.4衰减测试37
4.2.5容量规划测试37
4.2.6配置规模测试38
4.2.7设备评估38
4.2.8响应时间测试39
4.2.10网络瓶颈测试40
4.2.9接受性测试40
4.3选取测试任务41
第5章 可接受性测试42
5.1可接受性协议42
5.2可接受性测试标准43
5.3进行可接受性测试43
5.4如果测试没有通过44
5.5可接受性测试过程44
6.2影响网络性能的因素46
第6章 测试内容46
6.1测试内容选取46
6.3 网络设备与子网48
6.4子网测试50
第7章 测试方法53
7.1测试方法概述53
7.2测试计划55
7.2.1测试蓝图55
7.2.2 工作日志57
7.2.3 配置文档58
7.2.4测试脚本60
7.2.5 问题档案60
7.2.6测试数据61
7.3负载模式62
7.4测试配置63
7.5数据收集64
7.6.1 精简数据65
7.6.2预测65
7.6分析数据65
7.6.3结果校验66
7.7测试报告66
第8章 测试环境68
8.1 专用术语68
8.2真实与模拟环境69
8.3网络负载模式70
8.3.1 模拟负载72
8.3.2真实负载73
8.3.3 混合负载74
8.3.4加速负载75
8.4 网络配置76
8.4.1 基于运行网络测试76
8.4.2基于模拟网络测试81
8.4.3 网络测试实验室搭建81
8.5测试环境实例83
9.1 网络测试价值87
第9章 小结87
9.2 网络测试精简指南88
第2部分 网络系统层测试92
第10章 网络系统层测试基础92
10.1概述92
10.2技术术语94
10.3系统层测试负载模式95
10.3.1 子网测试负载模式96
10.3.2全局网测试负载模式105
10.4网络配置107
第11章 网络系统层测试工具108
11.1 概述108
11.2报文发生器108
11.2.1建立数据报文108
11.2.2数据报文产生的各种方式109
11.3文件输入及输出的产生114
11.3.1 DOS的批处理文件115
11.3.2 C及其他面向对象语言117
11.3.3 ZID的ServerBench118
12.1 测试方式120
12.2子网吞吐量测试120
12.2.1测试意义120
12.2.2负载模式120
12.2.3测试配置120
第12章 网络系统层吞吐量测试120
12.2.4测试并收集数据121
12.2.5数据整理及分析125
12.3.1测试意义128
12.3.2测试配置128
12.2.6不同特性下的测试128
12.3全局网吞吐量测试128
12.3.3负载模式131
12.3.4测试并收集数据131
12.3.5数据整理及分析134
12.3.6不同特性下的测试135
13.2.1测试意义136
13.2子网稳定性测试136
13.1测试方式136
第13章 网络系统层稳定性测试136
13.2.2负载模式137
13.2.3测试配置138
13.2.4测试并收集数据139
13.2.5数据整理及分析141
13.2.6不同特性下的测试141
13.3.1测试意义142
13.3.2测试配置142
13.3全局网稳定性测试142
13.3.3负载模式144
13.3.4测试并收集数据145
13.3.5数据整理及分析147
13.3.6不同特性下的测试147
第14章 网络系统层的功能测试148
14.1测试方式148
14.2子网功能测试148
14.2.1测试意义148
14.2.2负载模式149
14.2.4测试并收集数据151
14.2.3测试配置151
14.2.5测试数据整理及分析153
14.2.6异常结果分析153
15.2.1 测试意义156
15.2.3测试配置156
15.2.2 负载模式156
15.2子网衰减测试156
15.1 测试方式156
第15章 网络系统层衰减测试156
15.2.4测试并收集数据157
15.2.5数据整理及分析157
15.3全局网衰减测试159
15.3.1测试意义160
15.3.2负载模式160
15.3.3测试配置160
15.3.5数据整理及分析161
15.3.4测试并收集数据161
第16章 网络系统层接受性测试163
16.1测试方式163
16.2全局网验收测试163
16.2.1 测试意义164
16.2.2负载模式164
16.2.3测试配置165
16.2.4测试并收集数据167
16.2.5数据整理及分析167
第17章 网络系统层评估169
17.1测试方式169
17.2设备评估测试169
17.2.1 测试意义170
17.2.2负载模式170
17.2.3测试配置170
17.2.4测试并收集数据171
17.2.5数据整理及分析171
18.1 概述175
第18章 网络系统层故障解决175
18.2 故障测试176
18.2.1 负载模式177
18.2.2测试配置177
18.2.3测试并收集数据177
第3部分 网络设备层测试180
第19章 网络设备测试180
19.1 概述180
19.2技术术语181
19.3 网络设备层测试负载模式184
19.4网络设备层测试配置184
19.5 网络设备层测试数据收集与分析184
第20章 转发性能186
20.1 概述186
20.2吞吐量和延迟186
20.3传输延迟和抖动188
20.4混合报文吞吐量189
20.5报文丢失率190
20.6报文扫描192
20.7最大突发报文数193
20.8最长前缀匹配测试194
第21章 服务质量报文处理测试196
21.1 概述196
21.2队列优先测试196
21.3 多级队列优先测试197
22.1 概述199
22.2访问列表容量199
第22章 网络设备安全特性199
22.3访问列表性能测试200
22.4虚假源地址攻击202
22.5 LAND攻击检查203
22.6 SYN风暴检查205
22.7 Smurf攻击检查206
22.8 Ping风暴检查208
22.9 Teardrop攻击检查210
22.10 Ping of Death检查211
23.2 PPPoX会话规模214
第23章 访问服务214
23.1 概述214
23.3 PPPoX会话建立速率215
23.4 PPPoX会话数量对性能的影响216
23.5 PPPoX会话抖动对性能的影响218
第24章 IP组播测试220
24.1 概述220
24.2单播组播混合吞吐量220
24.3组播规模222
24.4多播组容量223
24.5组播加入延迟224
24.6组播离开延迟225
24.7 PIM单播组播混合吞吐量226
24.8 PIM组播规模227
24.9 PIM组容量229
24.10 PIM组加入延迟230
24.11 PIM组剪枝延迟231
24.12共享树最短路径树交换延迟232
25.2 BGP-4对等会话连接规模234
第25章 路由规模234
25.1概述234
25.3 BGP-4路由学习深度235
25.4 BGP-4路由学习时间236
25.5 FIB最大容量238
25.6 FIB大小对性能的影响239
25.7 FIB内容对性能的影响241
25.8 ARP请求风暴242
25.9 OSPF邻居规模243
25.10 OSPFLSA学习容量244
25.11 OSPF初始收敛245
第26章 路由稳定性248
26.1 概述248
26.2路由收敛时间248
26.3设备抵抗不稳定路由能力251
26.4设备抵抗路由抖动能力253
27.1概述255
第27章 多协议标签交换255
27.2添加标签256
27.3剪除标签257
27.4 LSR转发测试258
27.5 LSR设置时间259
27.6 MPLS规模260
第28章 MPLS流量工程261
28.1 概述261
28.2 LSP路径转换时间261
28.3 LSP路径优化时间262
28.4 LSP通道优先控制263
第29章 虚拟专用网络265
29.1概述265
29.2 BGP/MPLS VPN建立266
29.3 BGP/MPLS VPN地址重叠268
29.4 BGP/MPLS VPN规模270
29.5 IPsec通道规模272
29.6建立和删除IPsec通道速率273
29.7 L2TPLAC通道规模274
29.8 建立删除L2TPLAC通道速率275
29.9 L2TPLNS通道规模277
29.10建立删除L2TPLNS通道速率278
第30章 IPv6传输280
30.1 概述280
30.2 IPv4/IPv6报文转发功能280
30.3 IPv6报文转发性能281
30.4 IPv4/IPv6报文转发性能282
30.5 FIB表对IPv6路由设备性能影响284
30.6手动配置IPv6通道285
30.7 自动配置IPv6通道286
第31章 协议一致性测试288
31.1概述288
31.2 BGP-4一致性测试288
31.3 OSPF一致性测试294
附录 术语表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