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及其规划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及其规划研究
  • 高照良,张晓萍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732266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74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96页
  • 主题词:中小学-教学研究-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及其规划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1

1.1 黄土高原地区的范围及基本概况1

1.2 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4

1.2.1 地质与地貌4

1.2.2 气候特征与水文泥沙6

1.2.3 土壤与植被16

1.3 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社会特征21

1.3.1 行政区及人口21

1.3.2 土地利用21

1.3.3 经济社会21

1.4 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22

1.5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24

1.5.1 水土流失的定义24

1.5.2 土壤侵蚀的强度分布与分级24

1.5.3 水土流失区域划分24

1.5.4 土壤侵蚀分区26

1.5.5 土壤侵蚀方式分类27

1.6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及面临的严峻形势27

1.6.1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27

1.6.2 水土流失的特点28

1.6.3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29

1.7 水土保持的概念、意义、措施、作用、基本目标与建设重点35

1.7.1 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与特点35

1.7.2 水土保持的意义36

1.7.3 三大措施36

1.7.4 水土保持的作用38

1.7.5 水土保持的基本目标39

1.7.6 水土保持生态的建设重点40

1.8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实践与发展思路41

1.9 水土保持与淤地坝的关系44

1.9.1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4

1.9.2 对于再造秀美山川45

1.9.3 对于退耕还林(草)45

1.9.4 对于入黄泥沙45

1.10 立题背景和科学意义46

1.1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48

1.11.1 研究目标48

1.11.2 研究内容48

1.1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49

第二章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发展情况57

2.1 淤地坝的概念57

2.2 淤地坝的产生和建设的有利条件57

2.2.1 淤地坝的历史回顾57

2.2.2 新中国成立后的淤地坝发展58

2.2.3 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的有利条件59

2.3 新时期淤地坝建设的原则60

2.4 淤地坝的发展思路和目标61

2.5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发展潜力62

2.5.1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地区淤地坝发展潜力63

2.5.2 黄丘一副区淤地坝的发展潜力64

2.6 淤地坝的作用65

2.6.1 拦泥保土,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66

2.6.2 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68

2.6.3 建设淤地坝,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69

2.6.4 促进了退耕还林还草,加快了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72

2.6.5 以坝代桥,改善了交通条件73

2.6.6 增强了防侵防洪减灾,保护了下游安全73

2.6.7 促进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73

2.7 淤地坝的结构、运行方式及其防洪标准74

2.7.1 淤地坝的结构与特点74

2.7.2 淤地坝的运行方式74

2.7.3 淤地坝防洪标准75

2.8 淤地坝建设的布设形式76

2.9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经验、主要模式与典型坝系77

2.9.1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经验77

2.9.2 淤地坝建设的主要模式80

2.9.3 黄土高原地区典型坝系86

2.10 淤地坝工程监理87

2.10.1 前期工作阶段的监理87

2.10.2 施工阶段的监理88

2.10.3 竣工验收阶段的监理90

2.10.4 淤地坝工程的资金控制91

2.10.5 淤地坝监理过程中的几个问题91

2.11 淤地坝展望与发展对策91

2.11.1 发展淤地坝展望91

2.11.2 淤地坝建设的对策93

第三章 黄土高原项目区淤地坝建设100

3.1 项目区淤地坝规划设计及施工技术评价100

3.1.1 项目区淤地坝现状及分布100

3.1.2 淤地坝坝系规划方法和原则101

3.1.3 淤地坝的设计标准及应用现状102

3.2 淤地坝的施工方法及建坝质量103

3.2.1 淤地坝建设现状103

3.2.2 淤地坝的质量状况105

3.2.3 建坝方法与施工质量105

3.3 淤地坝利用现状及其效益分析106

3.4 淤地坝存在的主要问题106

3.4.1 坝系规划布局不合理,病险坝多106

3.4.2 设计标准偏低,易造成坝体破坏或垮坝107

3.4.3 建坝施工质量差,工程不配套109

3.4.4 坝体管理水平差,维护粗放109

3.4.5 坝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偏低110

3.5 淤地坝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1

3.5.1 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1

3.5.2 建设中的主要问题112

3.5.3 淤地坝后期管理问题112

3.6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13

3.6.1 工程的选题和建设与水源保护的矛盾113

3.6.2 工程设计和施工存在不合理因素113

3.6.3 工程运行管理不力114

3.7 坝系示范建设的效应115

3.7.1 拓展了淤地坝示范领域116

第四章 黄土高原项目区淤地坝建设与修复的建议119

4.1 新建坝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120

4.1.1 坝系规划的原则与坝址选择120

4.1.2 设计标准与工程结构121

4.1.3 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125

4.2 旧坝加高的设计与施工技术130

4.2.1 旧坝加高条件与适用范围130

4.2.2 旧坝加高设计标准与方法131

4.2.3 旧坝加高施工技术131

4.3 病险坝库修复、改造与配套技术132

4.3.1 病险坝库的类型及其垮坝原因132

4.3.2 病险坝修复、加固、配套的原则与类型133

4.3.3 坝体加高、改建或配套坝结构134

4.3.4 坝体修复技术134

4.3.5 溢洪道的维修、改造技术135

4.3.6 清水洞修复技术136

4.4 淤地坝维修、管护与运营机制136

4.4.1 新建坝与修复坝质量管理与验收136

4.4.2 坝质量及坝运行的动态监测137

4.4.3 制定完善的管护制度,加强坝系运用中的维修管理137

4.4.4 大力推行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坝系工程建设与高效利用138

4.5 二期项目中淤地坝建设的建议140

4.5.1 淤地坝(含骨干坝)建设的原则和条件140

4.6 二期项目淤地坝建设与修复的建议141

4.7 效益预测142

4.8 坝系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途径与技术的建议143

4.8.1 挖掘现有淤地坝的利用潜力143

4.8.2 以防为主,做好坝地盐碱化防范治理144

4.8.3 逐步调整坝地种植结构,提高坝地商品率144

4.8.4 合理加高现有淤地坝,发挥最佳的拦泥造地和生产效益145

4.8.5 坝系防洪保收的利用方式与技术146

4.8.6 灌淤结合的坝地利用方式与技术147

第五章 陕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与淤地坝建设150

5.1 陕北地区的概况150

5.2 陕北地区农业资源优势152

5.2.1 土地资源152

5.2.2 气候资源153

5.2.3 植被资源154

5.2.4 科技资源155

5.2.5 重点项目156

5.2.6 结构调整157

5.2.7 畜牧业发展157

5.2.8 特色产业158

5.3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59

5.3.1 水土流失严重159

5.3.2 土地沙漠化蔓延160

5.3.3 土壤肥力低下161

5.3.4 自然灾害频繁162

5.3.5 综合生产能力低163

5.3.6 降水偏少且分布不均164

5.4 陕北特色产业建设与培育165

5.4.1 玉米及制种产业165

5.4.2 薯产业166

5.4.3 果业167

5.4.4 设施蔬菜产业167

5.4.5 羊产业168

5.4.6 畜产品加工业168

5.4.7 小杂粮产业169

5.5 陕北的淤地坝发展现状170

5.5.1 陕北地区淤地坝建设的基本特点170

5.5.2 淤地坝建设的指导思想172

5.5.3 淤地坝建设的总体思路172

5.5.4 淤地坝的建设目标172

5.6 陕北地区淤地坝建设和水资源的关系172

5.6.1 淤地坝建设对水资源的影响方式172

5.6.2 淤地坝建设对入黄水资源量的影响分析173

5.6.3 陕北地区淤地坝建设耗水对项目区及黄河水资源影响评价175

5.6.4 淤地坝建设可以改善生态条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178

5.6.5 淤地坝建设促进了水资源利用,缓解了农民生活生产用水,解决了黄河断流问题179

第六章 土地利用变化与规划方法分析183

6.1 影响淤地坝规划的因素183

6.1.1 气候和自然地理因素183

6.1.2 人为活动因素184

6.1.3 社会经济状况184

6.2 淤地坝规划及其方法研究184

6.2.1 淤地坝规划布局研究184

6.2.2 淤地坝规划布局方法研究186

6.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研究189

6.3.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方法189

6.3.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型189

6.3.3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190

6.3.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193

6.4 水土保持对流域水沙影响研究193

6.4.1 水土保持对流域水沙影响的研究方法193

6.4.2 水文法194

6.4.3 水保法196

6.4.4 水土保持对流域洪水影响200

6.4.5 淤地坝的减水减沙效益研究201

第七章 延河流域概况207

7.1 流域自然和社会概况207

7.1.1 地理地貌207

7.1.2 土壤植被209

7.1.3 气象水文210

7.1.4 社会经济条件214

7.2 延河流域水土流失216

7.2.1 水土流失概况216

7.2.2 水土流失特点216

7.2.3 水土流失成因217

7.3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情况218

7.3.1 治理现状218

7.3.2 延河流域主要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项目建设情况219

7.3.3 延河流域淤地坝现状219

第八章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引起流域水沙变化及预测223

8.1 延河流域水沙关系分析223

8.1.1 延河流域水沙变化223

8.1.2 延安站水沙变化223

8.2 主要支流水文站的水沙变化分析229

8.2.1 概况229

8.2.2 各站水沙变化229

8.2.3 水沙变化的基本特征与时段划分230

8.2.4 各站实测水沙变化230

8.2.5 各站典型年(1996)产流产沙的分析233

8.2.6 相似降雨次洪水对比分析233

8.2.7 降雨产流产沙模型235

8.3 流域植被建设的减沙效益分析237

8.3.1 小流域概况238

8.3.2 坡面径流小区238

8.3.3 不同尺度流域减沙效果对比分析241

8.4 不同尺度流域林草覆被率减沙效果分析242

8.4.1 林草覆被率与减沙效益的计算方法242

8.4.2 延河流域(2001-2020)植被建设减蚀效益244

第九章 延河流域生态建设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预测247

9.1 土地利用动态及其预测技术思路247

9.1.1 马尔可夫预测原理及方法247

9.1.2 土地利用预测技术思路248

9.2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249

9.2.1 研究方法249

9.2.2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分析250

9.3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预测251

9.3.1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马尔可夫预测251

9.3.2 考虑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草)影响的延河流域土地利用马尔可夫预测253

第十章 基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延河流域淤地坝规划布局258

10.1 延河流域淤地坝规划方法和技术思路258

10.1.1 规划方法258

10.1.2 规划技术路线258

10.2 不考虑退耕还林的延河流域淤地坝建设规模和规划260

10.2.1 流域沟道特征与建坝条件评价260

10.2.2 淤地坝建设现状及评价261

10.2.3 沟道坝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262

10.2.4 淤地坝工程规划目标262

10.2.5 坝系工程建设规模和规划263

10.3 考虑退耕还林的延河流域淤地坝建设规模和规划267

10.3.1 依据减沙目标确定流域淤地坝需求规模267

10.3.2 流域总侵蚀量的确定267

10.3.3 退耕还林(草)减少的侵蚀量对应的淤地坝规模确定267

10.3.4 考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流域淤地坝坝系布局调整268

10.4 考虑退耕还林的流域淤地坝规划可行性论证268

10.5 土地利用变化对淤地坝系规划研究结论与展望269

10.5.1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引起的水沙变化及预测269

10.5.2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及其预测271

10.5.3 基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延河流域淤地坝规划布局研究271

10.5.4 有待完善的几个问题2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