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犯罪构成原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犯罪构成原论
  • 杨兴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780185213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81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01页
  • 主题词:刑事犯罪-犯罪构成-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犯罪构成原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总序1

作者前言1

第一章 犯罪构成的历史发展及其评价1

第一节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起源、形成与发展2

一、犯罪构成的起源与概念的形成2

二、犯罪构成的发展与理论的形成7

三、日本和台湾的犯罪构成理论14

一、前苏联犯罪构成的形成与发展20

第二节 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及其评价20

二、对前苏联犯罪构成理论发展的评价29

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犯罪构成理论34

第三节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沿袭与发展38

一、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沿袭38

二、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39

第二章 犯罪构成的属性与功能45

第一节 犯罪构成属性的观点分歧和理论透视46

第二节 我国犯罪构成属性的理论评析52

第三节 犯罪构成功能的认识与理解55

第三章 传统犯罪构成要件的反思与重新评价61

第一节 犯罪构成的要件组合概览与评价62

第二节 对犯罪主体的反思与重新评价65

一、犯罪主体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命题错误65

二、刑法中犯罪主体的应有含义及其属性68

三、犯罪主体在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中的地位73

四、特殊犯罪主体在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78

五、关于“法人犯罪主体”的理论再思考81

一、新刑法修订后犯罪客体理论凸现的矛盾与紊乱91

第三节 对犯罪客体的反思与重新定位91

二、对刑法中客体的哲学思考和理论考察95

三、对传统犯罪客体理论的质疑99

四、对传统犯罪客体理论的反思104

五、对传统犯罪客体理论深层原因的论评109

六、犯罪客体(对象)的内容及性质的确定124

第四章 科学犯罪构成的重新构建129

第一节 犯罪构成重构的原则与设想130

一、犯罪构成重构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130

二、两种犯罪构成的比较对重构的影响131

三、犯罪构成的重构设想135

第二节 犯罪构成在刑法理论中的地位136

一、犯罪构成在刑法中地位的现状及其思考136

二、犯罪构成在刑法学体系中的重新定位139

第三节 犯罪构成的结构要件及其基本要素140

一、犯罪构成的结构要件及其表述形式141

二、犯罪构成中主观要件的基本要素145

三、犯罪构成中客观要件的基本要素153

第五章 犯罪构成的立法依据158

第一节 社会利益的本质透视159

一、社会的本来含义159

二、社会利益的本来含义160

三、社会利益应有含义的历史发展162

第二节 社会利益分配中形成的社会秩序164

一、社会秩序的基本内容164

二、社会秩序与社会利益的相互关系166

第三节 社会利益存在形式和社会秩序运行中衍生出的社会危害性行为169

一、社会危害性的本质所在169

二、刑法对社会危害性行为的遴选172

三、刑法实在法上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虚拟评价179

第六章 犯罪构成中的主观要件183

第一节 主观罪过的心理特征及其本质184

一、主观罪过在犯罪中的作用184

二、主观罪过的心理特征186

三、主观罪过的意志自由问题192

第二节 刑法总则结构中的罪过形式与内容196

一、刑法总则结构中犯罪故意的形式与内容197

二、刑法总则结构中犯罪过失的形式与内容211

第三节 刑法分则结构中的罪过性质与形式224

一、刑法分则条文结构中主观罪过性质与形式的现状概览225

二、刑法分则条文结构中主观罪过性质与形式的法理分析230

三、刑法分则条文结构中主观罪过性质与形式的立法模式选择236

第七章 犯罪构成中的客观要件239

第一节 客观危害的表现形式及其本质240

一、客观危害在刑法上的意义240

二、客观危害的内容体现242

三、客观危害的本质246

一、认识错误的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归属247

第二节 认识错误的行为对客观要件的影响247

二、认识错误的行为是否具备客观要件的基本要素248

三、认识错误的行为的规范评价与价值评价254

第三节 客观要件中行为危险犯的理论评价256

一、危险犯的理论透视257

二、危险犯对定罪的作用与意义质疑269

第四节 客观要件中的因果关系276

一、必须坚持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原理277

二、正确认识因果关系的性质281

三、正确区分因果关系中原因与条件的区别289

四、正确理解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地位293

第八章 犯罪构成与犯罪阻却事由298

第一节 犯罪阻却事由的法律属性299

一、犯罪阻却事由法律属性的理论概览299

二、犯罪阻却事由法律属性的理论评析305

第二节 犯罪阻却事由与犯罪构成的关系308

一、犯罪阻却事由是否具有犯罪构成要素而符合犯罪构成309

二、犯罪阻却事由是阻却犯罪的成立还是阻却责任的承担314

三、犯罪阻却事由与犯罪构成的关系317

第九章 犯罪构成与犯罪停顿状态324

第一节 犯罪停顿状态的构成属性、构成要件和构成要素324

一、犯罪停顿状态的构成属性324

二、犯罪停顿状态的构成要件329

三、犯罪停顿状态的构成要素332

第二节 犯罪停顿状态与犯罪构成的关系334

一、犯罪停顿状态与犯罪构成具有包容关系335

二、犯罪停顿状态与犯罪构成存有的量的差异区别338

一、两种“特殊的犯罪既遂状态”的观点和理论概览339

第三节 两种“特殊”犯罪既遂、未遂状态的法理评析339

二、犯罪“未得逞”的基本含义及其认定标准341

三、两个疑惑问题的澄清345

四、对“行为犯、危险犯既遂理论”的法理评判347

五、正确理解犯罪既遂与未遂不同处罚原则的辩证关系350

第十章 犯罪构成与共同犯罪形态354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成立基础和成立标准356

一、民事合同的基本理论及其给我们的启示356

二、合同理论对共同犯罪故意成立的影响358

三、合同理论对共同犯罪停顿状态的影响362

第二节 共同犯罪中身份犯的共同行为性质371

一、普通身份资格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与意义372

二、特殊身份资格在共同犯罪中的影响与悖论373

三、对有身份犯与无身份犯能否构成共同犯罪的理性思考380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依据与立法完善386

一、对共同犯罪人分类依据的考察与评价386

二、胁从犯与教唆犯的共犯性质与地位389

三、共同犯罪人分类的立法完善393

第十一章 犯罪构成与一罪数罪形态397

一、犯罪构成一罪理论标准的评析398

第一节 一罪的法律基础与事实基础398

二、罪名规定对一罪认定的影响及其运用401

三、行为事实中一罪与数罪的司法评价与认定404

四、行为事实中几种一罪形态的理论评价409

第二节 牵连犯的理论再思考415

一、对牵连犯的理论考察415

二、现行刑法有关牵连犯的规定情形419

三、对牵连犯的理论思考420

四、取消牵连犯后的犯罪归属424

第三节 法条竞合的理论再思考426

一、法条竞合的法律特征与适用原则427

二、刑法分则中法条竞合的考察与透视430

三、刑法分则中法条竞合的原因434

四、完善法条竞合的刑事立法对策439

第十二章 犯罪构成的实践运用442

第一节 犯罪构成规格模型的认识与理解443

一、犯罪构成的设立是刑事立法从“是”到“应该”的一个价值确定过程,一旦成型即获得了客观存在的属性,不得随意改变443

二、犯罪构成一旦定型便成为一种中性的规格和模型447

三、犯罪构成的实践运用首先是一个全面认识和深刻认知这一规格和模型的过程452

一、犯罪事实的认识和理解456

第二节 犯罪事实的事实判断与价值评价456

二、犯罪事实的事实评价与判断462

三、犯罪事实的价值评价与判断465

第三节 犯罪构成的规范评价470

一、犯罪构成形式上的规范评价470

二、犯罪构成实质上的规范评价472

三、犯罪构成的规范评价是形式评价和实质评价的统一过程474

后记476

补后记4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