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脑梗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脑梗死](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3062699.jpg)
- 赵建国主编;张琳瑛,李涛副主编;程宇,戴晓鹬,邓玲,东梅,方伟,傅立新,关伟,韩月宇,何永生,胡昱,贾琪,李谈,李涛,李艳,李向红,林翠茹,刘泰,刘红梅,刘新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7451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81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502页
- 主题词:脑栓塞-诊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脑梗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脑梗死的流行病学1
目录1
第一节 脑梗死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2
一、脑梗死的发病率2
二、脑梗死的死亡率3
三、脑梗死的患病率3
第二节 脑梗死患者的分布特征3
一、发病与年龄的关系3
四、发病与种族的关系4
五、脑梗死患者的地理分布4
六、脑梗死患者的时间分布4
三、发病与职业的关系4
二、发病与性别的关系4
第三节 脑梗死患者的存活时间和复发5
第二章 脑梗死的病理改变6
第一节 脑梗死后的形态学改变6
一、脑血栓形成6
二、腔隙性梗死7
三、脑栓塞7
第二节 神经元损伤的级联反应7
一、能量代谢的障碍7
二、兴奋性氨基酸8
三、钙离子超载损伤10
四、炎症反应的损害10
五、自由基的过度增加11
六、一氧化氮12
七、细胞凋亡的参与13
第三节 可检测的血液成分的改变15
一、血液有形成分变化15
八、梗死周围去极化15
二、血清中的组分变化20
三、血浆部分成分变化34
第四节 脑梗死后细胞凋亡的相关因子45
第三章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50
第一节 不可干预因素50
一、年龄50
二、性别51
三、种族51
四、环境因素51
六、遗传52
五、职业和生活条件52
七、动脉粥样硬化53
第二节 可干预因素54
一、生活方式因素54
二、血管壁的改变58
三、血液成分改变65
四、其他因素71
第四章 脑梗死的临床评估76
第一节 病史采集76
一、病史采集的意义76
二、病史采集的要点76
第二节 体格检查77
一、一般检查77
二、神经系统检查79
三、运动功能检查85
四、感觉系统检查89
五、反射检查91
六、脑膜刺激征92
七、自主神经系统检查92
第三节 辅助检查93
一、影像学检查93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98
三、脑电图99
四、脑电地形图100
五、其他检查100
一、急诊评估102
第四节 临床评估102
二、恢复期评估103
三、预后的估计及手功能恢复程度预测103
第五章 脑梗死的类型105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05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106
二、病理106
第二节 腔隙性脑梗死108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109
二、临床表现109
六、预后110
五、治疗110
第三节 心源性脑梗死110
四、诊断110
三、辅助检查11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111
二、临床与影像学特点111
三、诊断标准111
四、治疗111
五、预后及注意事项111
第四节 分水岭梗死11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12
二、分型112
三、临床表现113
第五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4
六、治疗114
五、诊断114
四、辅助检查114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115
二、分型及临床表现115
三、辅助检查117
四、诊断117
五、鉴别诊断118
六、危险因素及预后118
七、治疗原则118
第六节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11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19
二、临床表现119
三、辅助检查119
四、RIND与脑梗死的关系119
二、不明原因的脑梗死120
一、先天异常引起的脑梗死120
第七节 其他类型脑梗死120
第六章 脑梗死的治疗思路121
第一节 五大治疗原则121
一、争分夺秒原则121
二、神经保护原则122
三、整体考虑原则123
四、个体化的原则123
五、综合治疗原则124
第二节 人与自然统一124
一、适宜的温度环境124
二、适宜的湿度环境124
六、舒适的修养床位125
第三节 机体内部统一125
七、贴心的心理安慰125
四、整洁的休息环境125
五、适宜的光线环境125
三、适宜的声波刺激125
一、呼吸为先126
二、补足水分126
三、头部降温126
四、溶栓时机128
五、外科治疗133
六、迅速脱水135
七、通畅二便136
八、平衡血糖138
九、调位调压144
十、及时降纤146
十一、准确抗凝147
十二、降低血脂148
十三、神经保护149
十四、预防感染151
十五、镇静镇痛152
十六、酸碱平衡153
十七、充足睡眠154
十八、心脏因素154
十九、应激性溃疡155
二十、重视呃逆157
二十一、防治癫痫157
二十二、营养均衡157
二十三、输液原则158
二十四、康复治疗159
第四节 预防复发要点159
第五节 其他治疗手段161
一、高压氧治疗(HBO)161
二、电刺激小脑顶核疗法162
三、经颅磁刺激疗法(TMS)162
四、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ILIB)162
五、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BIO)163
六、超声波治疗163
第七章 脑梗死的治疗药物165
第一节 抗栓药物165
一、溶栓药物165
二、降纤制剂168
三、抗凝药物172
四、抗血小板药物176
第二节 神经保护剂180
第三节 中药制剂188
第八章 脑梗死的中医认识199
第一节 概述199
一、病因病机199
二、辨证要点201
三、治疗原则201
第二节 辨证论治202
一、急性期202
二、恢复期206
第三节 其他疗法207
一、部分中成药参考207
三、电针疗法209
二、头针疗法209
四、推拿疗法210
第四节 中医防护210
一、移情易性,调养情志210
二、起居有常,顺应四时211
三、饮食有节,味贵清淡211
四、保精养生,劳逸结合211
五、加强锻炼,调节阴阳211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211
第九章 脑梗死的相关疾病212
第一节 上消化道出血21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212
三、诊断213
二、病理213
五、治疗214
四、实验室检查214
六、预防215
第二节 假性延髓麻痹215
一、概念215
二、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的“三主征”215
三、临床分型217
四、辅助检查218
五、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的并发症219
六、假性延髓麻痹与真性延髓麻痹的鉴别220
七、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的治疗220
二、流行病学223
三、病因、病理223
一、概述223
第三节 心脏损害223
四、临床表现224
五、诊断225
六、治疗225
七、中医对脑心综合征的认识226
八、针刺对脑心综合征的干预作用227
第四节 脑梗死与医院感染228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228
二、医院感染的诊断要点229
三、医院感染的病原特征229
四、医院感染的传播方式230
五、预防医院感染的一般措施231
六、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医院感染232
一、肩痛240
第五节 脑梗死后肩部问题240
二、肩-手综合征243
三、肩关节半脱位245
第六节 脑梗死后抑郁246
一、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病率246
二、脑梗死后抑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47
三、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特征248
四、脑梗死后抑郁的诊断标准248
五、脑梗死后抑郁的检测方法249
六、脑梗死后抑郁的治疗249
一、排便障碍252
第七节 脑梗死后排泄障碍252
二、排尿障碍254
三、排汗障碍256
第八节 脑梗死相关综合征257
一、中脑梗死257
二、脑桥梗死258
三、延髓梗死258
四、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60
五、Anton综合征261
六、间脑以上脑广泛损害综合征261
七、皮质及皮质下损害综合征262
九、分水岭失语综合征264
十、腔隙性脑梗死264
八、手-口综合征264
十一、其他与脑梗死相关的综合征266
第九节 脑梗死与代谢综合征267
一、定义的提出与诊断标准267
二、流行病学269
三、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270
四、代谢综合征与脑梗死的关系274
五、代谢综合征的防治276
第十节 无症状性卒中(SS)281
一、SS的历史281
二、SS的诊断281
三、SS的发生率282
四、SS的危险因素282
五、SS的治疗283
第十章 脑梗死的康复治疗285
第一节 脑梗死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285
一、运动控制系统286
二、神经中枢损伤后的异常运动模式287
三、神经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学说287
四、突触发芽学说288
五、突触调整学说288
第二节 促通技术和技术流派288
一、促通技术288
二、技术流派290
第三节 脑梗死偏瘫患者恢复的规律性292
第四节 脑梗死的功能障碍评定293
一、按康复治疗阶段评定293
二、按功能障碍的情况评定294
一、护理方面320
第五节 脑梗死的早期康复治疗措施320
二、物理疗法321
三、作业疗法322
四、言语治疗322
五、心理治疗322
第六节 脑梗死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322
一、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323
二、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327
三、知觉功能障碍的康复328
四、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329
三、软瘫期331
四、痉挛期331
一、取穴理论331
二、体位331
第七节 中国传统医学与康复治疗331
五、相对恢复期、后遗症期332
六、总体效果332
第八节 社会因素对康复治疗的影响332
一、过分依赖332
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332
第十一章 脑梗死与循证医学334
第一节 循证医学发展简史及重要性334
一、循证医学发展简史334
一、循证医学基本概念335
第二节 循证医学基本概念335
二、循证医学的重要性335
二、循证医学证据的来源337
三、循证医学证据分级337
四、实施循证医学程序338
五、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区别339
第三节 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开展脑梗死的预防342
第四节 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进行脑梗死的治疗345
一、脑梗死的循证选药345
二、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的脑梗死的神经康复治疗348
三、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的中医对脑梗死的治疗348
第五节 如何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实践循证医学349
一、环境要求351
二、严密观察病情351
第一节 一般护理351
第十二章 脑梗死的临床护理351
三、基础护理353
四、饮食护理355
五、心理护理355
第二节 对症护理356
一、尿潴留护理356
二、便秘护理356
三、发热护理356
四、吞咽障碍护理357
五、药物护理357
六、并发症护理357
二、被动运动359
三、主动运动359
一、体位治疗359
第三节 早期康复护理介入359
第四节 常见的护理操作要点360
一、气管切开的护理360
二、导尿及留置导尿管的护理362
第十三章 脑部以外的卒中364
第一节 急性肺栓塞364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364
二、临床表现364
三、体征365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365
五、治疗365
一、病因366
第二节 静脉血栓病366
六、预后366
二、病理367
三、临床表现368
四、辅助检查368
五、治疗369
第三节 肾静脉血栓形成37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370
二、临床表现370
三、辅助检查370
四、治疗371
五、预后371
第四节 下肢中风371
一、病因病理371
三、诊断372
二、临床表现372
四、治疗373
第五节 肠中风374
一、病因374
二、病理374
三、临床表现374
四、诊断374
五、辅助诊断375
六、治疗375
七、预后375
第六节 妊高征并发脑血管病375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375
三、治疗376
二、临床表现376
第七节 妊高征并发胎盘早剥377
一、发病机制377
二、临床表现及分类378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378
四、治疗378
第八节 妊娠合并血栓性疾病379
一、发病机制379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379
三、治疗379
第九节 子宫胎盘卒中379
一、发病机制379
第十一节 眼卒中380
第十节 胎盘梗死380
三、治疗380
二、临床表现380
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381
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82
第十四章 脑梗死与卒中单元384
第一节 脑梗死384
一、目前的基本治疗模式384
二、临床治疗实际存在的问题385
第二节 卒中单元386
一、卒中单元的概念及发展386
二、卒中单元的优越性387
三、卒中单元的组织与运作388
四、卒中单元中的治疗流程390
五、卒中单元的实践模式392
六、卒中单元的经济学分析393
七、卒中单元发挥作用的机制393
八、建立卒中单元的意义394
九、建立卒中单元的必要性和前景395
十、建立卒中单元需要解决的问题396
十一、建立中国特色卒中单元397
十二、组织化卒中医疗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现状399
第十五章 脑梗死的科研方向403
第一节 脑梗死的研究现状403
一、基础研究现状403
二、预防研究现状407
第二节 脑梗死研究存在的问题408
一、预防工作未得到积极实施408
三、治疗研究现状408
二、诊疗标准不统一409
三、治疗时间窗不够重视409
四、对整体观念及个体化治疗认识不足409
五、科研难以有效指导临床410
第三节 脑梗死的研究方向410
一、注重预防工作、加强普教知识410
二、规范诊疗标准、公正客观评价411
三、强化时间观念、提高救治效率411
四、树立整体观念,结合个体特性412
五、科研突出重点、尤需结合临床412
第十六章 进展性脑梗死初探414
第一节 一般概念与历史回顾414
一、动脉血栓栓塞后栓子的直接蔓延或延续415
第二节 发病机制415
二、动脉的反复栓塞416
三、梗死后的脑水肿416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炎症损伤级联反应416
五、其他因素416
第三节 治疗原则417
一、规范化整体治疗417
二、有关进展性脑梗死的溶栓问题417
三、有关进展性脑梗死的抗凝治疗问题417
四、有关抗血小板聚集和神经保护治疗问题417
附录1 脑梗死相关量表419
附录2 临床疗效评定依据429
附录3 主要参考文献430
附录4 脑梗死的相关词汇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