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马金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710507688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19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34页
- 主题词:诗歌史-研究-朝鲜-中世纪;江西诗派-文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1.1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1
1.1.1 研究对象1
1.1.2 研究范围1
1.2 目前的研究状况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
1.3 研究方法4
第二章 朝鲜高丽后期至李朝前期诗学的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6
2.1 朝鲜高丽后期至李朝前期诗学的接受屏幕6
2.1.1 哲学思想9
2.1.2 科举制度13
2.1.3 文化教育事业14
2.2 期待视野19
2.2.1 推崇杜甫,追求正统的儒家诗教21
2.2.2 仰慕中原汉文化的心理趋向23
2.2.3 寻找规范化的、可操作性的诗法24
2.2.4 朝鲜诗话话语中的“学诗者”接受视角29
第三章 接受江西诗派的中介37
3.1 宋朝图书的引进、刊行和注释翻译37
3.1.1 宋朝图书的引进、刊行37
3.1.2 宋朝图书的注释和翻译41
3.2 杜诗在朝鲜的影响对江西诗派的被接受产生巨大作用42
3.2.1 江西诗派与杜甫42
3.2.2 杜诗传入朝鲜及其产生的影响43
3.2.3 杜诗对朝鲜汉诗的影响与江西诗派44
3.3 苏轼在朝鲜的影响为江西诗派的被接受构筑了桥梁51
3.3.1 苏轼是首先在朝鲜产生巨大影响的51
3.3.2 “苏黄”在朝鲜诗学中的特殊含义53
3.3.3 苏轼在中朝诗学接受江西诗派上的桥梁含义58
第四章 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代表作家的接受65
4.1 对“江西诗派”概念的接受65
4.1.1 诗话中论及“江西诗派”概念者65
4.1.2 诗歌中论及“江西诗派”概念者68
4.1.3 本时期传入朝鲜的江西诗派诗话集69
4.2 朝鲜诗学对江西诗派代表人物——黄庭坚的接受70
4.2.1 朝鲜诗学对黄庭坚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71
4.2.2 朝鲜诗学对黄庭坚诗学主张的接受75
4.2.3 朝鲜诗学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上的接受79
4.3 朝鲜诗学对江西诗派代表人物——陈师道、陈与义以及其他人物的接受103
4.3.1 朝鲜诗学对陈师道诗歌创作上的接受103
4.3.2 朝鲜诗学对陈与义诗歌创作上的接受108
第五章 对江西诗派诗法的接受115
5.1 朝鲜诗学和江西诗派重视诗法的共同内因之一——天赋论116
5.2 朝鲜诗学的用事论及其与中国江西诗派的联系119
5.2.1 朝鲜诗学对黄庭坚及其用事论的接受120
5.2.2 对“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的接受122
5.2.3 对“夺胎换骨”和“翻案法”的接受127
5.2.4 朝鲜诗学对用事范围的界定131
5.3 朝鲜诗学的琢炼之法138
5.3.1 琢炼之法均以杜甫为楷模139
5.3.2 朝鲜诗学重视炼字与黄庭坚趋同143
5.4 朝鲜诗学和黄庭坚对拗体的共同关注145
5.4.1 黄庭坚对拗体诗的继承和发展145
5.4.2 本时期朝鲜诗学对拗体诗的观点146
5.5 对诗“愈老愈奇”的共同认识148
5.5.1 中国江西诗派的主要观点——“老而严”148
5.5.2 本时期朝鲜诗学的主要观点——“愈老愈奇”149
5.5.3 朝鲜诗学在批评实践中的具体应用150
5.5.4 朝鲜诗学中的不同意见151
第六章 朝鲜诗学接受中国江西诗派的特点和意义153
6.1 朝鲜诗学接受中国江西诗派的特点153
6.1.1 杜甫和苏轼为朝鲜诗学接受江西诗派创造了有利条件153
6.1.2 朝鲜诗学以“苏黄”指称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接受重心154
6.1.3 朝鲜诗学对江西诗派的接受重点在诗法,旨归在实践155
6.1.4 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一直伴随着矛盾和对立156
6.1.5 朝鲜诗学在接受中国江西诗派的过程中民族自主意识逐步提高157
6.2 朝鲜诗学接受中国江西诗派的意义158
第七章 江西诗派诗风在朝鲜汉诗创作上的反响160
7.1 “海东江西诗派”概念的提出和演进160
7.1.1 概念的提出160
7.1.2 概念的利用和发展162
7.1.3 “海东江西诗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65
7.2 海东江西诗派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166
7.2.1 海东江西诗派接受中国江西诗派影响的总体评价166
7.2.2 对朴訚个人的评价167
7.2.3 关于李荇、朴祥等其他海东江西诗派诗人的评价168
7.3 海东江西诗派的创作风格及其与中国江西诗派的关系170
7.3.1 朝鲜古代文学家认为海东江西诗派诗人风格相近171
7.3.2 海东江西诗派的风格和江西诗派相类似172
参考书目174
附录一:178
附录二:187
附录三:192
附录四:201
附录五:207
附录六:212
后记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