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篆刻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吴颐人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ISBN:7805693919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228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2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篆刻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学刻方法1
1 刻印的工具材料1
1.1 刻刀1
1.2 印石1
1.3 印床1
1.9 砂纸、旧砂轮2
1.8 刷子、小镜子2
1.7 笔墨纸砚2
1.6 印规2
1.5 印箸2
1.4 印泥2
2 石章知识3
2.1 青田石3
2.2 寿山石3
2.3 昌化石3
3 选石与石章打磨上光4
2.9 其它4
2.8 莱石4
2.6 大松石4
2.5 煤精石4
2.4 莆田石4
2.7 楚石4
4 刻印的一般步骤5
4.1 磨平印面5
4.2 设计印稿5
4.3 印稿上石5
4.4 动刀刻印6
4.8 刻边款7
5 执刀法7
4.9 拓边款7
4.5 刷净石面7
4.7 钤印7
4.6 检查修改7
6 运刀法8
6.1 切刀法8
7.1 回文刻法9
7 初学者的基本训练9
6.2 冲刀法9
6.3 兼冲带切法9
7.2 篆书填空及画印10
7.3 朱文刻法11
7.4 白文刻法11
8 印章摹刻法12
9 临刻后的自我检查13
9.1 对照修改13
9.2 分析实例14
10 篆书及其书写与辨识15
10.1 篆书的书写16
10.2 篆书的辨识21
11 书法、绘画与刻印的关系26
12 功夫在印外26
12.1 书法26
12.2 文字学26
12.5 美学27
12.4 中国历史27
12.3 金石考古27
12.6 文学诗词28
12.7 绘画等姐妹艺术28
13 学刻借鉴古文字资料例举28
13.1 甲骨28
13.2 钟鼎29
13.3 刻石31
13.5 秦权量32
13.4 兵符32
13.6 诏版33
13.7 泉布33
13.8 镜鉴34
13.9 古兵器34
13.10 瓦当35
13.11 碑额35
13.12 北魏造像文字35
13.13 汉简36
13.14 名家篆书墨迹37
14 常用章法12种38
14.1 平正·匀落39
14.2 疏密·统一39
14.3 巧拙·粗细40
14.4 增减·重复41
14.5 挪让·呼应42
14.6 盘曲·变化43
14.7 穿插·併笔44
14.8 留红·空白45
14.9 离合·变形46
14.10 回文·合文46
14.11 加边·界划47
14.12 今体字48
15 印章的残破与印边处理49
16 边款知识52
17 刻款与拓款方法55
17.1 刻边款的方法55
17.2 拓边款的方法56
17.3 边款临刻参考57
18 印泥知识及钤印法59
18.1 印泥知识59
18.2 钤印方法59
19 近代几位印泥制作名家60
19.1 吴隐60
19.2 张鲁?61
19.3 符骥良62
20 关于印章的欣赏63
21 回答青年印友的几个问题65
21.1 是否可以不用毛笔写印稿65
21.2 如何看待印作的发表和获奖66
21.3 学习传统到底要多久66
21.4 临摹与原作67
21.5 要重视文化学习68
21.6 学篆刻的决窍68
21.7 关于刀法68
22 印章创作举例69
22.1 鲁迅小说篇名组印70
22.2 杭州名胜组印72
22.3 京剧传统剧目组印73
22.4 台湾八景组印75
22.5 北京名胜组印77
22.6 李白诗篇名组印78
23 仿画像砖及砖刻拓法80
23.1 仿画像砖80
23.2 砖刻拓法80
中编 印章源流知识83
24 篆刻与金石的区别83
25 刻字与篆刻的区别84
26 古代印章的名称84
26.1 玺84
26.4 章85
26.5 记 朱记85
26.3 宝85
26.2 印85
26.6 合同86
26.7 关防86
26.8 符、契、记、信86
26.9 押86
26.10 图书86
27 最早的印章87
28.2 古代印的用途88
28.1 古代印章的产生88
28 古代印章的产生和用途88
29 古代印章的流传92
29.1 古代墓葬或遗址中发掘出土92
29.2 胜者虏获与殉职遗物92
29.3 战败者遗弃物93
30 历代用印的材料及石章治印的开始93
31 封泥及其艺术价值95
32 古玺97
33 秦印99
34 汉印及其兴盛原因100
35 铸印、凿印与汉玉印102
36 新莽官印104
37 魏晋南北朝官印104
38 隋唐官印105
39 宋、金、元官印106
40 宋、元圆朱文108
41 明清官印109
42 兄弟民族文字的官印109
43 历代农民起义政权用印111
44 关于缪篆112
45 鸟虫书印113
46 肖形印113
46.1 肖形印113
46.2 四灵印114
47 吉语印115
48 子母印和六面印116
48.1 子母印116
48.2 六面印116
49 朱白文相间印117
50 臣妾印、书简印、收藏印、斋馆印、纪年印118
50.1 臣妾印118
50.2 书简印118
50.3 收藏印118
50.4 斋馆印119
50.5 纪年印121
51 元押121
52 闲章不闲122
53 印钮常识124
下编 明清篆刻流派及近、现代篆刻家126
54 文何派126
54.1 文彭126
54.2 何震127
55 皖派(徽派)128
55.1 皖派前期代表人物128
55.2 皖派后期代表人物131
56 浙派132
57.1 云间派138
57 其它流派138
57.2 莆田派139
57.3 如皋派140
57.4 虞山派140
58 晚清以来主要篆刻家140
58.1 张燕昌140
58.2 邓石如141
58.3 吴熙载142
58.5 徐三庚144
58.4 吴咨144
58.6 赵之谦145
58.7 王石经146
58.8 杨澥147
58.9 胡震147
58.10 胡148
58.11 吴俊卿148
58.12 黄士陵150
59.1 王大炘151
59 近代和现代主要篆刻家151
59.2 齐璜152
59.3 丁尚庚153
59.4 易熹154
59.5 赵时154
59.6 赵子云155
59.7 赵石156
59.8 童大年156
59.9 陈衡恪157
59.11 丁仁158
59.10 李尹桑158
59.12 王禔159
59.13 吴隐160
59.14 叶为铭161
59.15 李健161
59.16 邓万岁162
59.17 唐源邺162
59.18 简经纶163
59.20 徐新周164
59.19 杨仲子164
59.21 马公愚165
59.22 乔曾劬166
59.23 钱厓166
59.24 邓散木167
59.25 冯康侯168
59.26 来楚生169
59.27 马瑞图170
59.28 罗福颐171
59.29 陈斝172
59.30 朱其石172
59.31 寿鉨173
59.32 韩登安174
59.33 顿群174
59.34 朱复戡175
59.35 方岩176
59.36 钱君匋176
59.37 叶丰177
59.38 沙孟海178
59.39 王贤179
59.40 邹梦禅179
59.41 吴朴180
59.42 单晓天181
60 画家治印182
60.1 李息182
60.2 经亨颐182
60.3 黄质183
60.4 吕凤子184
60.5 于非闇184
60.6 吴子复184
60.7 丰子恺185
60.8 张爰185
60.9 诸乐三186
60.10 潘天寿187
60.11 傅抱石187
60.13 唐云188
60.12 陈子奋188
60.14 程潼189
60.15 陈大羽189
61 港、台及日本印坛简介190
61.1 香港友声印社190
61.2 台湾印坛概况191
61.3 日本国印坛概况192
62 全国主要篆刻社团简览193
附录195
A 几部著名的集古印谱及其收藏者195
a.5 《集古印谱》196
a.7 《看篆楼印谱》196
a.6 《汉铜印丛》196
a.8 《二百兰事斋古铜印存》196
a.3 《碧葭精舍印存》196
a.2 《双虞壶斋印存》196
a.1 《十六金符斋印存》196
a.4 《尊古斋古玺集林》196
a.13 《磬室所藏玺印》197
a.16 《封泥汇编》197
a.14 《隋唐以来官印集存》197
a.15 《待时轩印存》197
a.12 《?庵秦汉印选》197
a.11 《尊古斋印存》197
a.10 《齐鲁古印?》197
a.9 《十钟山房印举》197
a.17 《上海博物馆藏印选》198
a.18 《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198
a.19 《古玺汇编》198
B 谿饮庐印话198
C 学刻参考书目202
D 学刻参考资料204
d.1 朱文刻法资料204
d.2 白文刻法资料207
d.3 摹刻资料209
E 谿饮庐印选(创作参考)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