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唐蕃古道汉藏情 汉藏民族关系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唐蕃古道汉藏情 汉藏民族关系史
  • 蒲文成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ISBN:722603134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05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藏族-民族关系-汉族-研究;藏族-民族发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唐蕃古道汉藏情 汉藏民族关系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青藏高原及其民族1

第一节 神奇的青藏高原1

一、地貌与范围1

二、特殊的战略地位3

第二节 藏族族源5

一、藏汉同源说5

二、土著说12

第三节 青藏高原上的其他古老部族16

一、苏毗16

二、党项18

三、白兰19

四、附国20

五、象雄21

六、吐谷浑22

第四节 青藏高原各族先民与祖国内地的早期交往23

一、史前联系23

二、古羌人与内地的交往23

三、吐谷浑与内地的交往25

四、其他部族与内地的联系27

第二章 唐蕃关系30

第一节 吐蕃王朝的建立30

一、王朝建立前的社会状况30

二、松赞干布的执政措施31

三、王朝的兴衰和历史贡献33

第二节 唐蕃舅甥亲情34

一、文成公主入藏,舅甥关系建立34

二、金城公主再续舅甥情谊36

三、唐蕃联姻的历史影响37

第三节 唐蕃古道39

一、古道路线39

二、唐蕃古道的纽带作用42

第四节 唐蕃会盟45

一、八次会盟简况45

二、会盟的历史意义47

第五节 文化交流51

一、语言文字的相互学习51

二、密切的唐蕃佛教关系53

三、历算与医学方面的交往56

四、工艺美术、风俗等方面的相互影响58

第三章 唃厮啰政权时期63

第一节 吐蕃分裂时期的汉藏关系63

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64

二、经济贸易的加强65

三、汉藏交错杂居格局的形成66

四、文化交往67

第二节 唃厮啰政权的建立69

一、唃厮啰政权建立的背景69

二、唃厮啰及其藏族政权69

第三节 唃厮啰政权与宋朝的关系70

一、唃厮啰在位时期70

二、董毡在位时期宋朝对河湟等地的治理71

三、阿里骨、瞎征等与宋朝的关系73

四、唃厮啰政权与宋朝关系的性质74

第四节 汉藏民族共同开发河湟谷地76

一、河湟早期文明76

二、汉唐屯田河湟77

三、吐蕃势力东渐,汉藏共同开发河湟78

第五节 唃厮啰与宋的茶马互市82

一、茶马互市的基础82

二、茶马贸易的基本情况83

三、茶马贸易的历史意义85

第四章 元朝对藏区的施政及汉藏经济文化联系88

第一节 吐蕃分裂时期的汉藏关系88

一、蒙古帝国的兴起和统一全国88

二、蒙古汗国与藏区的早期接触89

三、历史性的会见90

第二节 元朝在藏区的施政92

一、建立萨迦政权,管理全藏事务92

二、设府置官、调整区划93

三、清查户口、土地,制定贡赋制度96

四、设立驿站,联通中原与西藏的交通97

五、掌握司法,受理诉讼,调处地方矛盾和纠纷98

第三节 帝师制度98

一、帝师制度的建立98

二、帝师的社会功能99

三、帝师制度的文化影响101

第四节 元朝治藏的僧官制度102

一、机构设置102

二、著名藏族僧职人员106

第五节 元朝与藏传佛教其他各派的关系110

一、与噶举派的关系110

二、与宁玛、觉囊等派的关系115

第六节 藏汉学子共勘佛经典籍117

一、汉藏译经概况117

二、共勘经籍情况119

三、藏汉合作的丰硕成果121

第五章 明王朝时期的汉藏关系125

第一节 明朝治理藏区的行政设置125

一、明初对整个藏区统辖权的确立125

二、明朝在藏区设官封授、任命官员、设置行政和军事机构127

第二节 实施多封众建政策128

一、推行“僧官制度”,敕封藏区各大教派首领129

二、藏区地方与明王朝的贡赐关系132

第三节 格鲁派与明王朝的关系133

一、格鲁派的创立和兴起133

二、格鲁派与明王朝中央的关系135

第四节 索南嘉措的政教活动和“达赖”、“班禅”名号的由来137

一、“达赖喇嘛”名号的由来137

二、“班禅额尔德尼”名号的由来140

第五节 藏区与祖国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141

一、藏区与内地的茶马互市141

二、西藏与内地的交通144

三、藏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145

第六章 清代汉藏关系的发展148

第一节 西藏噶丹颇章地方政权的建立及其与清政权的早期联系148

一、噶丹颇章政权的建立148

二、西藏地方政权与清政权的早期联系150

第二节 五世达赖喇嘛觐见顺治帝,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和固始汗152

一、五世达赖喇嘛觐见顺治帝152

二、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和固始汗154

第三节 清廷册封“班禅额尔德尼”,西藏实行噶伦制156

一、桑结嘉措与拉藏汗之争156

二、清廷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58

三、“平准安藏”,噶伦执政159

第四节 改革西藏行政体制,确立政教合一制度162

一、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162

二、噶伦内讧,清廷设置驻藏大臣163

三、平定珠尔墨特那木扎勒之乱,建立西藏噶厦地方政府165

第五节 六世班禅进京觐见乾隆皇帝167

一、七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的西藏形势167

二、六世班禅觐见乾隆皇帝168

第六节 驱逐廓尔喀入侵,颁行《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171

一、驱逐廓尔喀入侵171

二、颁行《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173

第七节 金瓶掣签制度182

一、金瓶掣签制度的确立182

二、金瓶掣签制度的实施及其意义184

第八节 汉藏经济、文化交流185

一、清朝对西藏地方的主要经济政策措施186

二、西藏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190

三、清廷注意促进汉藏文化交流192

第七章 近代、民国时期的汉藏民族关系197

第一节 西藏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197

一、英俄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和西藏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197

二、清廷坚持西藏地方对外事务的主权200

第二节 张荫棠、联豫在西藏推行新政201

一、张荫棠在西藏推行新政201

二、联豫在西藏推行新政的主要内容202

第三节 赵尔丰改土归流203

一、川边藏区的土司制度203

二、赵尔丰改土归流205

第四节 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民国政府维护国家统一208

一、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民国政府坚持对西藏行使主权208

二、南京政府设立蒙藏委员会209

第五节 西姆拉会议211

一、西姆拉会议的历史背景211

二、西姆拉会议212

第六节 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改善和发展214

一、九世班禅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一生忠诚爱国214

二、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全面恢复219

三、热振事件220

四、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十世班禅坐床222

第八章 汉藏关系的春天225

第一节 和平解放西藏225

一、帝国主义和西藏亲帝分裂势力相互勾结,企图分裂中国,阻挠西藏解放225

二、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227

三、人民解放军和平进驻西藏231

第二节 西藏的民主改革236

一、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实行重点经济建设236

二、平息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237

三、实行民主改革,解放百万农奴238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建立和发展240

一、西藏自治区的建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全面贯彻实施241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242

第四节 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45

一、西藏和平解放到改革开放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245

二、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245

三、中央支持和全国支援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48

四、西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发展250

五、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252

第五节 青、甘、川、滇藏区的发展253

一、黄南藏族自治州253

二、海北藏族自治州254

三、海南藏族自治州255

四、玉树藏族自治州256

五、果洛藏族自治州256

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257

七、甘南藏族自治州258

八、甘孜藏族自治州259

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60

十、迪庆藏族自治州261

第九章 汉藏民间文化交流264

第一节 生产生活方式的相互吸收264

一、居住264

二、服饰265

三、饮食266

四、生产活动267

第二节 族际间的宗教文化互动268

一、信仰的多元化268

二、灶神信仰269

三、祭俄博习俗270

四、财神信仰270

五、猫蛊神信仰271

第三节 相融的民俗文化273

一、族际通婚与婚俗吸收273

二、亲属称谓274

三、丧葬文化274

四、节庆活动275

第四节 文化艺术等的交融吸收276

一、相混的语言现象277

二、独具特色的民族教育277

三、汉藏合璧的建筑风格279

四、兼容并蓄的艺术形式279

结语283

大事记2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