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病毒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植物病毒学
  • 梁训生,谢联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26426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173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1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植物病毒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础知识1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病毒的害与益1

第二节 病毒的早期概念4

第三节 病毒的发现与植物病毒学的发展5

第四节 分子病毒学的建立及其重要意义11

第五节 植物病毒学的研究内容及其重要性12

第二章 病毒的本质13

第一节 植物病毒的现代概念13

一、植物病毒是一种形态结构简单的微小生命体13

二、植物病毒依赖寄主植物细胞进行增殖、遗传与变异14

三、植物病毒具有侵染性和致病性14

四、植物病毒的抗原性15

五、植物病毒中存在有多分体现象15

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形态与结构16

一、植物病毒的粒体形态16

二、植物病毒粒体的基本结构19

第三节 植物病毒的组分及其理化特性21

一、植物病毒的核酸22

二、植物病毒的蛋白质24

三、植物病毒的酶25

四、植物病毒的脂类25

五、植物病毒的其它组分25

六、植物病毒粒体的稳定性26

第四节 植物病毒的遗传与变异26

一、植物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26

二、植物病毒的基因结构及其表达27

三、植物病毒的变异29

四、病毒间的相互作用31

第五节 植物病毒的传染33

一、植物病毒的介体与非介体33

二、植物病毒的介体传染35

三、植物病毒的非介体传染42

第六节 植物病毒的抗原性45

一、植物病毒的抗原结构及其作用46

二、植物病毒的抗体结构及其作用47

三、植物病毒的抗原、抗体反应48

第七节 植物病毒的侵染、干扰与诱导抗病性49

一、植物病毒的侵染、增殖与转移49

二、植物病毒的干扰作用53

三、植物的诱导抗病性53

第八节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56

一、植物病毒病的外部症状56

二、植物病毒病的内部症状65

第九节 植物病毒的普通名称与现代分类系统66

一、植物病毒的普通名称67

二、现代植物病毒分类系统68

第二篇 诊断鉴定72

第三章 病毒病的经验诊断法72

第一节 标本诊断72

第二节 田间诊断74

一、病毒病与生理病的区别74

二、病毒病的田间识别75

第四章 病毒病的实验诊断法78

第一节 生物学实验78

一、传染方式79

二、症状类型91

三、细胞病变和病毒内含体91

四、寄主范围92

五、鉴别寄主92

六、交互保护93

第二节 病株汁液的体外性状测定94

一、钝化温度94

二、稀释限点94

三、体外存活期94

第三节 血清学实验95

一、沉淀反应95

二、凝集反应98

三、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100

四、点免疫结合测定技术(DIBA)102

第四节 电子显微镜技术103

一、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104

二、电子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104

三、载网和支持膜104

四、植物材料取样105

五、检测病毒粒体的电镜技术105

第五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110

一、分子杂交分析原理110

二、分子杂交的种类110

三、cDNA检测植物病毒的主要步骤111

第五章 植物病毒的鉴定112

第一节 鉴定的程序112

第二节 鉴定的准则112

一、病毒组的鉴定112

二、病毒种群和株系的鉴定117

第三节 病毒的保存120

一、活体保存120

二、冻干保存121

第四节 类似病毒病原体的鉴别122

一、鉴别特征122

二、类病毒的鉴别123

三、拟病毒的检测125

第三篇 病害的流行与控制127

第六章 病害的流行127

第一节 病毒的生态体系127

一、植物病毒的生态体系127

二、植物病毒在自然界中的适应性127

三、植物病毒生态体系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128

四、植物病毒生态系统的演化128

第二节 影响植物病毒传播和流行的因素130

一、生物因子对病毒传播和流行的影响130

二、非生物因子对病毒传播和流行的影响137

第三节 植物病毒病害的流行模式和梯度138

一、流行模式138

二、传病梯度139

三、水稻病毒病流行模式实例139

第七章 病害的控制142

第一节 检疫措施与无病毒种苗的利用142

一、检疫措施142

二、无病种子及无性繁殖器官的选择143

第二节 农业系列栽培措施145

一、作物合理布局145

二、利用抗病和耐病品种146

三、适期播种与合理密植147

四、利用地上覆盖物避蚜防病147

五、加强水肥管理148

六、田园卫生149

七、其它农业措施149

第三节 化学药剂灭虫、驱虫与防病150

一、化学药剂杀灭介体昆虫150

二、土壤消毒杀伤介体线虫和菌类150

三、性外激素驱蚜防病151

四、喷撒脂类物质避蚜防病151

第四节 抑制植物病毒的活性物质151

一、代谢拮抗物质151

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152

三、抗生物质152

四、干扰素类物质152

五、诱导抗性物质152

六、色素类153

七、微量元素153

八、植物浸出液153

九、其它物质154

第五节 生物制剂控制植物病毒病154

植物病毒组及其成员名称156

参考文献1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