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 李影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22809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705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7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临床微生物学及其任务1

临床微生物学发展简史2

今日的临床微生物学特点向医院感染转变3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的研究内容及学习方法3

第一篇 总论5

第1章 现代感染的类型及病原微生物的变迁5

第一节 现代感染的类型5

一、现代感染的类型5

二、感染类型改变的原因6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的变迁7

一、病原微生物种类的变迁7

二、耐药性变迁9

三、其他改变10

第三节 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10

一、概述10

二、正常菌群11

三、生态失调及菌群失调症11

第四节 机体的受损13

一、局部防御系受损13

二、全身免疫系受损14

第2章 医院感染及判定指标15

第一节 概述15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及临床微生物学的作用15

二、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16

三、医院感染的特点18

四、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18

五、医院感染的常见微生物19

六、临床微生物学在医院感染防治中的作用23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及医院感染的诊断目标31

一、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31

二、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33

第3章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34

第一节 细菌的典型形态与结构检查法34

一、显微镜34

二、不染色细菌标本的检查法35

三、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36

第二节 细菌L型的检查法39

一、L型培养基的制备39

二、检查方法39

三、L型的鉴定40

第4章 细菌的生理学检查法42

第一节 培养基42

一、种类42

二、制备方法44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45

一、细菌的分离与接种45

二、细菌的培养方法48

三、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50

第三节 细菌的生化反应检查法51

一、糖(醇)类代谢试验51

二、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试验55

三、有机酸盐和铵盐利用试验61

四、呼吸酶类试验62

五、毒性酶类试验67

六、抑菌试验68

七、其他试验69

第四节 细菌毒素的检测71

一、内毒素71

二、外毒素72

三、肠毒素73

第5章 指导抗菌治疗的实验室试验75

第一节 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76

一、体外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76

二、抑菌试验77

三、杀菌试验89

四、体外联合药物敏感试验91

五、细菌β-内酰胺酶的检测92

六、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仪器化和自动化93

第二节 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93

一、稀释法94

二、肉汤-纸片测定法95

三、E试验法(E test)96

第三节 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96

一、绝对浓度间接法96

二、1%溶血液体培养基快速法99

第四节 酵母样真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101

一、常量(试管)肉汤稀释法101

二、微量稀释法103

第五节 体内抗菌药物的活性和浓度的测定103

一、体液内抗菌药物的活性测定103

二、体内抗菌药物浓度测定104

第6章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保证107

第一节 质量的概念和质量保证107

一、质量的概念及衡量方法107

二、质量保证的必要性108

三、质量保证工作的指导思想108

第二节 室内质量控制109

一、质量保证中的智力因素109

二、质控物和质量控制标准110

三、室内质量监测114

第三节 室间质量评价116

一、作用116

二、方法116

第7章 细菌的快速鉴定118

第一节 微生物数字编码分类鉴定法118

一、数码分类鉴定法原理118

二、数码分类鉴定系统的组成和操作121

三、国内外常用的数码分类鉴定系统126

四、数码分类鉴定系统结果的判定和解释128

五、数码鉴定系统优点130

第二节 微生物自动鉴定及统计系统130

一、概述130

二、工作原理131

三、产品型号131

四、结构与性能131

五、菜单与指令133

六、主要操作步骤134

七、注意事项135

八、仪器维护136

九、仪器主要特点136

第三节 全自动免疫诊断系统——VIDAS136

一、概述136

二、基本原理136

三、产品型号136

四、基本结构137

五、试剂138

六、主要操作步骤138

七、仪器主要功能138

八、仪器主要特点139

第四节 血培养自动化分析139

一、概述139

二、原理140

三、构成140

四、国内外常见的系统140

第8章 分子微生物学及分析微生物学检验142

第一节 微生物DNA的提取142

一、微生物DNA的提取142

二、核酸的定量测定和纯度检查147

三、DNA的贮存148

第二节 微生物DNA的分析148

一、紫外分光分析法148

二、琼脂糖凝胶电泳151

三、DNA指纹图分析151

第三节 微生物DNA杂交和基因探针155

一、概述155

二、微生物DNA杂交技术及应用156

三、基因探针获得途径158

四、DNA片段的分离与回收161

五、基因探针的标记技术162

六、基因探针的杂交和检测164

第四节 核酸的体外扩增技术165

一、聚合酶链反应165

二、其他核酸体外扩增技术170

第五节 分子微生物学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的应用174

一、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174

二、在细菌耐药性、产毒性等方面的应用175

三、在细菌快速检测上的应用175

四、在病毒学检验中的应用175

第六节 气、液相色谱在微生物学检验上的应用176

一、气相色谱176

二、高效液相色谱177

第七节 发光分析技术在微生物学检验中的应用179

一、化学发光技术179

二、生物发光技术180

三、在微生物学检验中的应用181

第八节 链球菌G蛋白技术182

一、SPG阳性菌株的筛选182

二、SPG的分离与纯化183

三、SPG的理化特性184

四、SPG的应用185

第9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186

第一节 细菌的传统分类与数值分类186

一、传统分类法186

二、数值分类法193

第二节 遗传学分类193

一、DNA碱基组成相似性分类法193

二、核酸分子杂交分类法194

第二篇 细菌、支原体、放线菌和螺旋体195

第10章 病原性球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195

第一节 革兰氏阳性球菌195

一、葡萄球菌属195

二、链球菌属203

三、肺炎链球菌210

四、肠球菌属214

第二节 革兰氏阴性球菌216

一、脑膜炎奈瑟氏菌216

二、淋病奈瑟氏菌222

三、其他奈瑟氏菌225

四、卡他莫拉氏菌226

第11章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227

第一节 埃希氏菌属228

一、生物学性状234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235

三、临床意义240

第二节 志贺氏菌属241

一、生物学性状242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244

三、临床意义248

第三节 沙门氏菌属248

一、生物学性状249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253

三、临床意义259

第四节 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及摩根氏菌属261

一、变形杆菌属261

二、普罗菲登斯菌属264

三、摩根氏菌属265

第五节 克雷伯氏菌属、肠杆菌属、多源菌属及沙雷氏菌属266

一、克雷伯氏菌属266

二、肠杆菌属270

三、多源菌属272

四、沙雷氏菌属274

第六节 耶尔森氏菌属及其他菌属275

一、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276

二、肠杆菌科其他菌属280

第12章 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281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281

一、流感嗜血杆菌281

二、其他嗜血杆菌简介286

第二节 鲍特氏菌属287

一、百日咳鲍特氏菌287

二、副百日咳鲍特氏菌290

三、支气管败血鲍特氏菌291

第三节 假单胞菌属291

一、概述291

二、铜绿假单胞菌291

三、荧光假单胞菌296

四、嗜麦芽假单胞菌297

五、类鼻疽假单胞菌298

第四节 黄单胞菌属299

一、生物学性状299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299

第五节 产碱杆菌属300

一、生物学性状301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301

三、临床意义302

第六节 不动杆菌属302

一、生物学性状303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304

三、临床意义304

第七节 莫拉氏菌属304

第八节 军团杆菌属305

一、概述305

二、生物学性状30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07

四、临床意义313

第13章 致病性弧菌、气单胞菌、邻单胞菌及弯曲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314

第一节 霍乱弧菌及El Tor弧菌315

一、生物学性状315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319

三、临床意义325

第二节 非O-l群霍乱弧菌325

一、生物学性状326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326

三、临床意义326

第三节 副溶血性弧菌327

一、生物学性状327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328

三、临床意义329

第四节 气单胞菌属330

一、分类330

二、生物学性状331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32

四、临床意义332

第五节 邻单胞菌属333

一、生物学性状333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333

三、临床意义333

第六节 弯曲菌属333

一、分类334

二、生物学性状33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35

四、临床意义337

第七节 幽门螺杆菌337

一、分类337

二、生物学性状337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38

四、临床意义339

第14章 常见革兰氏阳性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339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339

一、白喉棒状杆菌340

二、其他棒状杆菌3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