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养生心理学思想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养生心理学思想史
  • 汪凤炎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232MB
  • 文件页数:7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养生心理学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关于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三个问题3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心理养生思想3

一、促进中国特色心理卫生学或健康心理学的建设5

二、为今人养生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心理养生观以及养生原则和方法8

三、促进中国心理学史和中国文化心理学自身的发展12

四、弘扬祖国优秀养生文化遗产,充实世界心理卫生思想15

第二节 三个核心概念的厘定21

一、什么是养生21

二、什么是心理养生思想26

三、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含义28

第三节 怎样研究中国心理养生思想35

一、基本研究原则35

二、具体研究方法42

第二章 中国养生与心理养生思想的诞生及演化轨迹61

第一节 多因素互动:中国养生与心理养生思想诞生的历史背景61

一、中国人重养生61

二、养生重养心与调神76

第二节 多源头性:中国养生与心理养生思想的起源89

一、中国养生活动的起源90

二、处于起源期的中国心理养生思想99

第三节 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演化轨迹102

一、先秦时期的心理养生思想103

二、秦汉至唐代的心理养生思想105

三、五代至明清时期的心理养生思想116

四、中国近现代的心理养生思想120

第三章 道法自然:先秦道家的心理养生思想129

第一节 《老子》的心理养生思想129

一、《老子》的心理养生观130

二、《老子》的心理养生原则136

三、《老子》的心理养生方法137

第二节 文子与宋尹学派的心理养生思想146

一、文子的心理养生思想146

二、宋尹学派的心理养生思想150

第三节 《庄子》的心理养生思想154

一、《庄子》的心理养生观155

二、《庄子》的心理养生原则160

三、《庄子》的心理养生方法161

第四节 对先秦道家心理养生思想的评价166

一、主张效法自然以养生166

二、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的整体养生模式166

三、从形神兼顾偏向重调神轻养形167

四、重自然因素轻社会因素168

五、将养生放在首要位置168

六、心理养生方法可用作治国安邦之道168

七、对同时期养生思想家和后世养生思想家影响巨大169

第四章 修德养心:先秦儒家的心理养生思想173

第一节 孔子的心理养生思想173

一、孔子的心理养生观174

二、孔子的心理养生原则177

三、孔子的心理养生方法178

第二节 孟子的心理养生思想183

一、孟子的心理养生观183

二、孟子的心理养生原则184

三、孟子的心理养生方法185

第三节 荀子的心理养生思想187

一、荀子的心理养生观188

二、荀子的心理养生原则188

三、荀子的心理养生方法189

第四节 《礼记》的心理养生思想192

一、《礼记》的心理养生观193

二、《礼记》的心理养生原则194

三、《礼记》的心理养生方法195

第五节 对先秦儒家心理养生思想的评价196

一、注重修德养心196

二、提出具有儒家特色的心理养生方法196

三、既重养生又不偷生197

四、心理养生方法具有养生和治国的双重功效198

五、心理养生思想受到先秦道家的影响198

六、探讨心理养生思想的视角不甚开阔200

第五章 博采众长且杂而不混:先秦杂家的心理养生思想205

第一节 先秦杂家的心理养生观205

一、动静结合的养形调神观205

二、去害知本的养形调神观207

三、形神共养观208

四、必法天地的养形调神观208

第二节 先秦杂家的心理养生原则与方法209

一、先秦杂家的心理养生原则209

二、先秦杂家的心理养生方法213

第三节 对先秦杂家心理养生思想的评价217

一、既博采众长又杂而不混218

二、既有融通又有创见219

三、对后世影响巨大220

第六章 整体养生:先秦医家的心理养生思想225

第一节 先秦医家的心理养生观225

一、以情胜情的养神观225

二、五脏相音说233

三、形神兼顾的共养观235

四、顺应自然的养形调神观236

五、动静结合的养神观239

第二节 先秦医家的心理养生原则与方法240

一、先秦医家的心理养生原则240

二、先秦医家的心理养生方法244

第三节 对先秦医家心理养生思想的评价249

一、主张整体养生249

二、提出以情胜情的养神观250

三、继承发展了先秦道家的心理养生之道251

四、将养生、治病与治国融为一体251

五、尚存在局限性252

第七章 法天顺情:秦汉至唐代道家的心理养生思想255

第一节 《淮南子》的心理养生思想255

一、《淮南子》的心理养生观255

二、《淮南子》的心理养生原则259

三、《淮南子》的心理养生方法260

第二节 魏晋玄学家的心理养生思想262

一、嵇康的心理养生思想263

二、其他玄学家的心理养生思想268

第三节 《刘子新论》的心理养生思想272

一、《刘子新论》的心理养生观273

二、《刘子新论》的心理养生原则275

三、《刘子新论》的心理养生方法276

第四节 对秦汉至唐代道家心理养生思想的评价277

一、主张法天顺情以养生277

二、在四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277

三、嵇康的心理养生思想与实践存在极大反差278

四、心理养生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应肯定279

第八章 众术合修:早期道教的心理养生思想283

第一节 《太平经》的心理养生思想283

一、《太平经》的心理养生观283

二、《太平经》的心理养生原则284

三、《太平经》的心理养生方法285

第二节 葛洪的心理养生思想287

一、葛洪的心理养生观287

二、葛洪的心理养生原则289

三、葛洪的心理养生方法291

第三节 陶弘景的心理养生思想296

一、陶弘景的心理养生观297

二、陶弘景的心理养生原则299

三、陶弘景的心理养生方法300

第四节 胡愔的心理养生思想305

一、胡愔心理养生思想的核心观点307

二、对胡愔心理养生思想的评价317

第五节 对早期道教心理养生思想的评价320

一、主张众术合修321

二、主张形神双修,突出养形的主导地位321

三、体现道、儒、佛、医相融合的特色322

四、发展了先秦以来道家的心理养生思想324

五、将养生与治国融为一体327

六、具有一定的合理内核327

第九章 修德养神:秦汉至唐代儒家的心理养生思想333

第一节 董仲舒的心理养生思想333

一、董仲舒的心理养生观333

二、董仲舒的心理养生原则336

三、董仲舒的心理养生方法337

第二节 秦汉至唐代其他儒家的心理养生思想340

一、秦汉至唐代其他儒家的心理养生观341

二、秦汉至唐代其他儒家的心理养生原则342

三、秦汉至唐代其他儒家的心理养生方法342

第三节 对秦汉至唐代儒家心理养生思想的评价345

一、主张修德养神345

二、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心理养生思想345

三、注意吸收道家心理养生思想精义但也染有其糟粕346

四、既重养生也不贪生怕死347

第十章 养心为本:禅宗的心理养生思想352

第一节 禅宗基本教义与养生352

一、“心即佛”、“自性若悟,众生是佛”与养生352

二、“人性本清净”与养生354

三、“定慧一体”与养生355

第二节 禅宗修行法与养生358

一、“无相三归依戒”与养生358

二、“祖师禅”与养生359

三、“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与养生361

四、“奉行十善”与养生362

五、“自性自度”与养生363

六、“自性五分法身香”与养生364

第三节 对禅宗心理养生思想的评价365

一、禅宗心理养生思想是以养心为本365

二、禅宗心理养生思想深受先秦以来道、儒两家思想的影响365

三、深远影响五代至明清时期道、儒两家的心理养生学思想366

四、禅宗的心理养生学思想瑕瑜互见367

第十一章 整体养生:秦汉至唐代医家的心理养生思想371

第一节 华佗的心理养生思想371

一、华佗的心理养生观372

二、五禽戏:一套有特色的心理养生方法372

第二节 《诸病源候论》的心理养生思想375

一、《诸病源候论》的心理养生观375

二、《诸病源候论》的心理养生原则377

三、《诸病源候论》的心理养生方法378

第三节 孙思邈的心理养生思想382

一、孙思邈的心理养生观382

二、孙思邈的心理养生原则384

三、孙思邈的心理养生方法385

第四节 对秦汉至唐代医家的心理养生思想的评价393

一、主张整体养生393

二、博采众长以融通百家393

三、将治国与养生融为一体394

第十二章 修德养心:五代至明清时期儒家的心理养生思想399

第一节 《寿亲养老新书》的心理养生思想399

一、《寿亲养老新书》的心理养生观400

二、《寿亲养老新书》的心理养生原则401

三、《寿亲养老新书》的心理养生方法403

第二节 五代至明清时期其他儒家的心理养生思想412

一、五代至明清时期其他儒家的心理养生观412

二、五代至明清时期其他儒家的心理养生原则421

三、五代至明清时期其他儒家的心理养生方法423

第三节 对五代至明清时期儒家心理养生思想的评价437

一、五代至明清时期儒家心理养生思想有独到之处437

二、体现了融会道、佛、医诸家思想的特色438

三、论述心理养生方法多,探讨心理养生观少439

第十三章 性命双修:全真教的心理养生思想444

第一节 王重阳的心理养生思想444

一、王重阳的心理养生观444

二、王重阳的心理养生原则448

三、王重阳的心理养生方法449

第二节 全真教众弟子的心理养生思想452

一、全真教众弟子的心理养生观452

二、全真教众弟子的心理养生原则457

三、全真教众弟子的心理养生方法458

第三节 对全真教心理养生思想的评价463

一、全真教心理养生思想具有独到之处463

二、要批判吸收全真教的心理养生思想464

第十四章 整体养生:五代至明清时期医家的心理养生思想467

第一节 金元四大医家的心理养生思想467

一、金元四大医家的心理养生观468

二、金元四大医家的心理养生原则476

三、金元四大医家的心理养生方法477

第二节 万全的心理养生思想482

一、万全的心理养生观482

二、万全的心理养生原则483

三、万全的心理养生方法484

第三节 龚廷贤的心理养生思想488

一、龚廷贤的心理养生观489

二、龚廷贤的心理养生原则490

三、龚廷贤的心理养生方法491

第四节 张景岳的心理养生思想495

一、张景岳的心理养生观496

二、张景岳的心理养生原则500

三、张景岳的心理养生方法501

第五节 对五代至明清时期医家的心理养生思想的评价503

一、主张整体养生503

二、吸收道、儒、佛诸家的心理养生思想504

三、心理养生思想向通俗化方向发展504

第十五章 整体养生:明清时期养生家的心理养生思想509

第一节 冷谦的心理养生思想509

一、冷谦的心理养生观509

二、冷谦的心理养生原则510

三、冷谦的心理养生方法511

第二节 高濂的心理养生思想524

一、高濂的心理养生观524

二、高濂的心理养生原则527

三、高濂的心理养生方法532

第三节 石成金的心理养生思想537

一、石成金的心理养生观538

二、石成金的心理养生原则538

三、石成金的心理养生方法540

第四节 曹庭栋的心理养生思想545

一、曹庭栋的心理养生观545

二、曹庭栋的心理养生原则546

三、曹庭栋的心理养生方法547

第五节 明清时期其他养生家的心理养生思想552

一、袁了凡的心理养生思想552

二、袁开昌的心理养生思想556

第十六章 整体养生:中国近现代的心理养生思想565

第一节 中国近代的心理养生思想565

一、蒋维乔的心理养生思想565

二、对蒋维乔心理养生思想的评价588

第二节 中国现代的心理卫生学思想594

一、丁瓒的心理卫生思想594

二、蕴含在一些现代名人言论中的心理养生思想633

第十七章 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特色、科学性与价值641

第一节 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特色641

一、阐明了生理、心理、自然和社会四因素与身心健康的关系641

二、孕育了兼顾生理—心理—自然—社会四因素的整体养生模式645

三、不同派别和不同历史阶段心理养生思想差异明显649

四、各家心理养生思想趋于综合化和通俗化654

五、唯经典中式心理养生思想具有中国特色654

第二节 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科学性与价值658

一、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科学性658

二、中国心理养生思想的价值670

主要参考文献6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