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跨文化传播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跨文化传播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1/32743884.jpg)
- 孙英春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100MB
- 文件页数:47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跨文化传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本土追问”1
第一章 跨文化传播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视域12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的定义与学科诞生13
一、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脉络14
二、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8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科基础23
一、人类学的影响24
二、社会学与历史学的启示27
三、符号学、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贡献32
四、哲学与文化研究的经验36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问题视域”41
一、文化的特征与体系41
二、传播的特征与功能46
三、文化、传播与文化变迁49
四、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的“全球场域”54
第二章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方法论61
第一节 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理论62
一、文化传播与文化差异理论63
二、有关有效传播及认同的协商与管理理论66
三、聚焦于传播网络的跨群体、跨文化传播理论70
四、跨文化调整与适应理论72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举例78
一、民族志:田野工作与文本写作79
二、跨文化比较85
三、话语分析88
四、扎根理论94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取向98
一、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野99
二、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之辨103
第三章 传播中的语言与非语言符号108
第一节 符号学研究的思想基础109
一、符号与符号学110
二、索绪尔、皮尔斯、巴特、卡西尔的符号思想114
第二节 传播中的语言符号120
一、语言与文化120
二、语言与传播127
第三节 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133
一、非语言符号的功能134
二、身体语的组成136
三、沉默的意义141
四、文化中的时间144
五、文化中的空间149
六、服饰与颜色153
第四章 差异与冲突:基于文化的观念与规范体系158
第一节 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160
一、针对文化差异的理论主张160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164
三、人际冲突与文化冲突168
第二节 文化的观念体系172
一、世界观的差异173
二、价值观的中西差异177
价值观差异的四个维度178
个人主义在西方的演进181
东西传统中的集体主义183
价值观的变动186
第三节 文化的规范体系188
一、习俗与禁忌189
二、礼仪与道德192
三、宗教199
四、制度与法律206
第五章 社会互动与认同的建构211
第一节 社会互动与人际关系的文化差异213
一、社会互动、社会化与符号互动主义213
二、文化群体与社会分层217
三、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222
参考群体与意见领袖225
创新的扩散226
四、人际关系理论与中西传统228
人际需要VS.社会交换228
个人本位VS.群体取向231
第二节 认同的定义与建构235
一、认同: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235
认同的特征236
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237
二、社会性别的角色与认同241
第三节 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245
一、文化认同的稳定与流变246
二、民族、族群及其认同建构250
民族认同、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254
族群认同与认同发展研究259
移民、族裔散居与跨界族群262
三、国家认同的定位266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268
国家认同的危机与思路270
第六章 文化的认知体系与文化心理研究“路线图”274
第一节 认知的基础:感知与思维方式276
一、影响感知的文化因素276
二、思维方式的中西差异280
三、国民性格:文化群体的“平均人格”286
第二节 态度的两种类型290
一、态度的定义与功能291
二、定势与偏见293
定势294
偏见297
归因理论300
第三节 面对本土场域的文化心理研究知识谱系302
一、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的互动303
二、从跨文化心理学到文化心理学306
三、本土心理学的兴起310
第七章 文化适应、传播能力与技术的影响314
第一节 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315
一、文化休克与“返回本文化休克”316
二、文化适应、文化涵化与文化同化319
个体与群体的文化适应321
文化涵化与文化同化323
第二节 传播能力与组织的实践327
一、传播能力与跨文化传播能力327
二、对话与倾听:一种理想模式334
三、组织的跨文化传播341
组织与组织传播研究342
跨文化培训345
跨文化谈判347
跨文化广告349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的技术空间350
一、技术的社会影响与文化本质351
关于技术发展的文化差异354
跨国传媒的文化影响356
二、新媒体传播与虚拟社会357
三、“数字鸿沟”与网络伦理360
第八章 文化多样性、文化对话与文化现代化的当代选择366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相对主义367
一、文化多样性、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政策367
二、文化相对主义:从学术话语到共有观念374
文化中心主义与民族中心主义376
对文化相对主义的“反思”379
第二节 文化对话、文化合作与“文化共同体”381
一、文化对话、文化合作与文化遗产保护382
二、中韩日文化传统的同质性386
三、面向未来的“东北亚文化共同体”393
第三节 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本土的“焦虑”与选择398
一、传统与现代性399
现代化理论的转向399
传统与中国402
二、本土与全球社会407
文化“同质化”?408
文化现代化的观念与制度安排411
第九章 文化权力、国家形象与全球伦理414
第一节 文化的权力关系与后殖民主义话语416
一、文化的权力关系与秩序416
文化帝国主义话语的当代意义418
文化霸权与“世界信息和传播新秩序”421
文化外交及对软实力理论的“反思”424
二、后殖民主义的“话语场”429
从萨义德到霍米·巴巴431
对后殖民主义的“批判”435
第二节 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439
一、中国形象的衍变439
二、文化形象的定位444
三、文化形象的对外传播447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的伦理空间451
一、走向全球伦理451
二、全球伦理的三个层次455
三、本土文化的伦理主张458
后记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