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从六艺到十三经 以经目演变为中心 上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程苏东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3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从六艺到十三经 以经目演变为中心 上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序&袁行霈1
绪论1
一、“经目”的提出1
二、经目研究的历史与现状8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9
第一章 “六艺”的形成24
第一节 西周、春秋的国家教育与王官“四教”25
一、作为贵族“公共空间”的商周学宫25
二、“诗礼乐”与“书”:二分的经典结构30
三、辟雍与泮宫的科目差异34
四、仪式与文本:诗礼乐与《书》的经典化41
第二节 定本与赋义:从王教之典到孔门圣典46
一、孔子与“四教”经典的正定47
二、旧邦新命:“四教”之学的危机与新变53
三、圣人有“作”:《春秋》的经典化76
四、由筮典到儒经:《易》学德教思想的发掘83
五、圣统的终结与“经典之门”的关闭88
第三节 战国儒学的分化与“六艺”说之提出92
一、不见于《孟》《荀》的“六艺”说95
二、战国时期“六学”并举说考索100
三、专经与通义:战国儒学的分化108
四、“六艺”为楚儒所倡说刍议114
第四节 汉初儒学与“六艺”说之确立116
一、“以六为度”:贾谊的“六艺”论117
二、“六学皆大”:董仲舒的“六艺”论123
第二章 两汉官定经目的制度演变126
第一节 从孔门圣典到帝国经典127
一、建元五年之前的博士制度128
二、草创阶段的“五经博士”141
第二节 “师法博士”制的确立与早期调整158
一、诸经师法分化与官学师法的出现166
二、石渠会议与《穀梁传》的官学化211
三、宣帝黄龙“十二员”与“师法博士”制的确立222
四、元帝政治与《京氏易》的尊废231
第三节 刘歆争立古文经与今古学的对立237
一、谁是历史的叙述者:从《新学伪经考》说起238
二、尊《左》事件中的“阵营”问题242
三、官学背景下的西汉古文经学传统252
四、“毁师法”:刘歆《左氏》新学与汉代《春秋》学传统之间的矛盾261
五、成哀政治语境中的刘歆《左氏》新学273
第四节 王莽持政时期的经目改革285
一、似是而非的“古文经博士”286
二、《乐经》立学与博士增员289
三、从“《周官》”到“《周礼》290
第五节 东汉经目制度的重建295
一、“十四博士”的确立296
二、《左》《穀》遭废与《公羊》独尊298
三、大、小戴分置与“庆氏礼”的性质问题303
第三章 两汉“五经”说的学理重构312
第一节 两汉之际重建“五经”说的契机313
一、从“数以六为纪”到“数用五”314
二、以“五常”配“五经”318
三、5+1:贾谊式“六艺”说的重现322
第二节《汉书·艺文志》所见“五经”说324
一、学术史回顾325
二、西汉中后期重《易》思想的渊源328
三、以《易》为“五经之原”的实现345
第三节 《白虎通·五经》所见“五经”说350
一、《白虎通》所见“五经”说校勘351
二、谶纬之学的兴起与《春秋》“为赤制”说359
三、《白虎通》所见“五经”说的性质问题367
下册371
第四章 魏晋至隋唐经目演变371
第一节 郑学一统:魏初经目新变372
一、曹魏“十九博士”说考伪373
二、不标师法的曹魏博士制度380
三、魏初太学中的郑学“小一统”382
四、边缘化的魏初太学397
第二节 郑王分庭:曹魏后期的学术与政治403
一、王学立官的时间问题404
二、王学肇兴之由407
三、嘉平以后的郑王之争与曹马之争425
第三节 繁简依违:两晋官学经目的调整435
一、晋武“十九博士”诸说平议436
二、《三临辟雍碑》所见三家礼的并置443
三、驳杂多元的西晋太学师法449
四、东晋博士员减省与太学师法一元化456
五、孝武帝重定国子学经目470
第四节 儒玄之争:南北朝经目沿革474
一、“意在贵玄”:颜延之元嘉新制474
二、“儒不可缺”:王俭与陆澄的永明更化481
三、梁陈经目与晚出新注的胜利489
四、十六国、北朝及隋经目探赜494
第五节 多元归一:一元化的唐代经目502
一、唐代科举与“九经”制的确立503
二、今古《孝经》之争与玄宗御注的颁定512
第五章 宋学的发展与官定“四书五经”的形成516
第一节 熙宁变法与王安石经目改革517
一、北宋经学新变与熙宁“五经”制度519
二、兼经制度的确立与《孟子》升经536
三、元祐更化与北宋经目的后续调整543
第二节 南宋“六经”制度551
一、南宋“六经”的建立551
二、南宋“六经”的经学史地位557
第三节 从“六经五书”到“四书五经”562
一、“四书”的结集562
二、至元国子学与“六经五书”制573
三、皇庆科举与“四书五经”的确立579
四、《周礼》的废置及其经学史意义581
第六章 民间经学力量的上升与“十三经”的确立589
第一节 南宋至明初的“十四经”说591
一、“十四经”所指略考591
二、“十四经”之说的学术背景594
三、“十四经”说的经学史地位600
第二节 《十三经注疏》的初次汇印及其经学史意义605
一、所谓“南监本”的刊刻时间问题606
二、“南监本”之说的形成及传播608
三、“南监本”之说考伪610
四、“正德本”《十三经注疏》的经学史意义630
第三节 明中期汉学思潮的兴起与“十三经”的正式确立632
一、“十三经”成于宋代说平议632
二、南宋所谓“十三经”之提出644
三、“至正嘉之际而尽变其说”:《十三经注疏》的出现648
四、从闽本到北监本:“十三经”之名的最终确立657
五、“十三经”之说的官方认可669
附录一:北京市文物局藏元刻明修本《十三经注疏》各书刻工名录676
附录二:北京市文物局本《十三经注疏》刻工籍贯可考者所刻书(瞿目所载部分)681
结语689
一、经目的基本特征689
二、经目演变的分期692
三、经目与经学史之关系700
参考文献704
一、基本古籍704
二、近代以来出版论著718
三、论文集及研究资料汇编729
四、学位论文731
五、期刊论文733
后记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