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
  • 施雪华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91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6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导论 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1

一、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2

1.现代化2

2.现代化理论3

二、政治现代化、政治发展与政治变迁10

1.政治现代化:概念、理论与方法10

2.政治发展:概念、理论与方法12

3.政治变迁:概念、理论与方法16

1.既有模式18

三、政治现代化的模式18

2.理论模式23

3.实践模式26

第一章 东西方政治形态的现代化35

一、东西方传统君主专制政治之比较36

1.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36

2.政治基因40

3.政府结构—功能43

4.政府官员制度46

5.政府基层社会治理机制48

6.政治文化50

1.从“土地政治”到“资本政治”52

二、从传统君主专制政治到现代代议民主政治52

2.从“集权政治”到“分权政治”54

3.从“强力政治”到“契约政治”56

4.从“不规则、非程序政治”到“规则化、程序化政治”58

5.从“宗教化、神权化政治”到“世俗化、理性化政治”60

6.从“传统型、魅力型政治”到“法理型政治”62

7.从“排他性、等级化贵族政治”到“参与性、大众化公民政治”64

三、人类政治形态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般机理和动因66

1.传统小农经济的“有限性”和“弥散性”67

2.传统土地政治的“等级性”和“权威性”68

3.现代商品经济的“社会性”和“自由平等性”69

4.现代资本政治的“契约性”和“增值性”70

第二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73

一、国家、社会及其相关概念的演进73

1.西方的国家与社会73

2.东方的国家与社会77

二、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检视78

1.“有限国家”和“全能国家”78

2.“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80

三、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西方与中国的比较84

1.从“二元结构”到“一体化结构”84

2.从“一元结构”到“二元结构”86

第三章 现代化与西方公民政治的发展90

一、从传统社会的臣民到现代社会的公民92

1.古希腊罗马的臣民与公民93

2.欧洲中世纪的臣民与公民94

3.近代欧美的臣民与公民96

二、从传统公民政治到现代公民政治的转型97

1.近代公民政治产生的动因98

2.近代公民政治的基本内容和共同特征100

三、现代公民政治的产生与发展105

1.现代公民政治的内容和特征105

2.现代公民政治产生与发展的原因108

3.现代公民政治发展的挫折109

四、现代公民政治的新发展112

1.“国际公民政治”的产生112

2.公民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权利的扩大115

第四章 现代化与中国公民社会的生长117

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动力:思维模式的超越118

1.从改革困境中突围118

2.发展路径的新选择119

3.从“单线式”思维到“多线式”思维122

二、现代化与公民社会关系的比较:西方与中国125

1.西方的现代化与公民社会125

2.中国的现代化与公民社会128

1.中国公民社会的概念和特性130

三、中国公民社会的概念、特性及结构130

2.中国公民社会的结构132

四、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134

1.主要问题及基本原因134

2.深层原因与深刻影响136

五、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理论模式138

1.政策驱动138

2.体制驱动139

3.市场驱动142

1.制度设计145

六、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制度设计145

2.配套措施147

第五章 世界政党政治的现代化149

一、传统政党政治的产生149

1.社会转型中利益整合和权力调整151

2.托利党与辉格党的咒骂153

3.联邦党和反联邦党的争论154

4.斐扬派与山岳党的更迭155

5.传统政党政治的特点156

二、从传统政党政治到现代政党政治159

1.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动力159

2.从保守党—自由党到保守党—工党的“两党制”160

3.驴象争斗的“两党制”162

4.从多党纷争到左右两翼的“多党制”163

5.德、意、日、瑞的政党政治体制164

6.社会主义政党和政党政治的产生与发展166

7.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与政党政治168

8.现代政党政治的主要特点171

三、现代政党政治的命运与走向176

1.政党与政党政治的“衰败”176

2.政党与政党政治“衰败”的原因180

3.“无政党的政治”184

4.21世纪世界政党政治的走向186

5.世界政党政治的改革大潮190

第六章 多元社会与西方现代政党政治195

一、多元社会的能量转换196

1.多元社会与能量转换196

2.社会能量转换的案例分析197

二、限制性政治效能感198

1.政治参与的鼓励与限制198

2.政党政治的双重功能199

三、政治规则化201

1.减缓政治冲击力201

2.设定利益竞争前提202

四、政治的“两极化”与“中庸化”203

1.政党争取竞选获胜的策略203

2.选民制约政党政策选择的手段204

五、政治中庸及其社会群体心理定势205

1.左翼与右翼的互动205

2.政治中庸的社会群体心理定势206

六、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207

第七章 “革命后社会”与中国现代政党政治209

一、“革命后社会”对公共治理能力的特殊挑战210

1.大众对“革命承诺”的强烈期盼210

2.社会结构的高度组织化211

3.文化心理的“断裂感”和“失重感”212

4.“革命惯性”的后遗症213

5.失衡的政治—经济系统214

二、两类执政党执政合法性基础的比较215

1.两大类型的执政党及其特点215

2.统治型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216

3.管理型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217

三、两类执政党执政方式的比较218

1.统治型执政党的执政方式218

2.管理型执政党的执政方式219

1.统治型执政党执政方式的利弊220

四、两类执政党执政方式的利弊220

2.管理型执政党执政方式的利弊222

五、中国政党政治改革的战略思路224

1.确立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目标225

2.调整国家与社会等结构关系225

3.培育契约化的公民社会和价值趋中的公民文化226

4.推行独立自主和灵活有效的外交政策227

六、中国执政党改革的政策选择228

1.组织目标的彰显228

2.组织体制的调整231

3.组织作风的改进233

4.人事制度的改革235

5.成员结构的调整236

6.与军队关系的强化237

7.策略手段的变换238

七、中国参政党改革的政策选择240

1.参政党的发展与问题240

2.参政党改革的政策思路与方法243

第八章 选举政治的现代化247

一、从传统选举制到现代普选制249

1.古典选举制的形态249

2.古典选举制的特性252

二、从传统选举政治到现代选举政治的转型254

1.英国的早期选举政治255

2.法国和美国的早期选举政治257

三、现代选举政治的产生与发展259

1.英国现代选举政治的形成259

2.现代选举政治向其他国家的初步扩散262

四、现代选举政治的发展264

1.20世纪选举政治的发展及其动因264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选制的发展对西方代议民主政治的影响267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选举政治的产生及其缺陷269

第九章 集团政治的现代化272

1.传统集团政治产生的原因273

一、传统集团政治及其成因273

2.传统集团政治的结构274

3.传统集团政治的特点及其成因277

二、从传统集团政治向现代集团政治的转型280

1.从传统集团政治向现代集团政治转型的动因280

2.从传统集团政治向现代集团政治转型的特征281

三、现代集团政治的形成285

1.现代集团政治形成的动因285

2.现代集团政治的特征286

四、现代集团政治的发展与缺陷292

1.先发展西方国家集团政治的发展与缺陷292

2.后发展国家集团政治的发展与缺陷297

第十章 政府权力的现代化299

一、政府权力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及其动因300

1.社会资源总量与政府权力的布局300

2.政府权力从集中走向分散的原因301

二、政府权力的理性化303

1.理性国家及其权威303

2.绝对理念与最高理性307

3.非殖民化与中央集权309

4.结论与启示311

三、政府权力的世俗化312

1.结构—功能分化与相对独立性的低下313

2.结构—功能的分化与集中316

3.结构—功能分化与政治行政效率319

4.结构分化与功能依附320

5.结构不分化与功能非集中322

6.结论与启示323

四、政府权力的制度化324

1.权力重心位移与政治制度化325

2.政体之争与政治制度化327

3.经济社会危机与政治制度化330

4.皇权一统与政治制度化332

6.结论与启示335

5.有限的政治制度化335

五、政府权力的民主化336

1.从立宪政治到集团政治338

2.从君主政体到共和政体342

3.“去奴化”与“新政”348

4.从君主专制制到民主共和制353

5.“发展中民主”357

6.结论与启示358

第十一章 政府行政领导体制的现代化360

一、传统政府行政领导体制的变迁及其动因361

1.氏族社会的领导体制361

2.古希腊的政府行政领导体制363

3.古罗马的政府行政领导体制364

4.中世纪的政府行政领导体制365

二、政府行政领导体制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及其动因367

1.从枢密院到内阁367

2.从皇帝到总理369

3.行政和立法平分秋色371

4.总体特征372

三、现代政府行政领导体制的演进及其共性和动因373

1.“政治与行政两分理念”下的初级行政集权374

2.“多元民主”理念下的行政集权与分权的平衡376

四、现代政府行政领导体制个案分析之一:美国的“行政单头制”382

1.总统与内阁的关系383

2.总统与白宫班子的关系385

3.总统、白宫班子、内阁三者的相互关系387

4.美国形成“行政单头制”的原因390

五、现代政府行政领导体制个案分析之二:法国的“行政双头制”391

1.总统与总理、内阁的相互关系392

2.法国实行“行政双头制”的原因396

六、现代政府行政领导体制个案分析之三:瑞士的“行政多头制”399

1.基本特征399

2.主要成因400

七、现代政府行政领导与各部委的关系401

1.政治关系402

2.行政关系404

3.技术关系408

八、对中国政府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启示411

第十二章 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的经济形态与政治形态416

一、从传统土地政治到现代资本政治417

1.传统土地政治417

2.现代资本政治418

二、自由资本与议会分权民主政治420

1.自由资本的特征420

2.自由资本选择议会分权民主政治的原理422

3.自由资本选择议会分权民主政治的机制423

三、垄断资本与行政集权民主政治425

1.垄断资本的特征425

2.垄断资本选择行政集权民主政治的原理427

3.垄断资本选择行政集权民主政治的机制428

四、西方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关系431

1.资本形式与政治形式的互动、互适和互择431

2.两种“经济政治”形式431

一、经济与政治高频互动下的“后发优势”434

1.先发国家的经济—政治二元结构模式434

第十三章 现代化进程中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与政治发展434

2.后发国家的经济—政治一元结构模式435

二、威权政府政治行政推动下的高速经济增长437

1.“东亚奇迹”437

2.政治行政推动下的高速经济增长439

3.失衡的经济—政治关系及其原因444

三、强国家—弱社会下的政治发展446

1.强国家—弱社会447

2.强政党—弱政府448

3.强行政—弱立法和司法450

4.强政府—弱企业452

5.强政策—弱法制453

6.强精英—弱民众455

四、走出经济—政治失衡运行的阴影456

1.经济—政治的恶性循环456

2.走出经济—政治失衡运行阴影的三条道路457

3.建构规则化的市场体制和走向成熟的公民社会458

第十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企业制度与政府制度460

一、企业与政府关系的一般原理461

1.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臣民)的关系461

2.社会自我管理能力462

二、计划经济下企业与政府的特殊关系465

1.特殊的国家与社会关系465

2.特殊的政府与公民关系467

3.计划经济下企业与政府关系的“两难”与“两软”468

三、市场经济下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政府制度的异同471

1.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政府制度的共同特征471

2.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政府制度的主要差别473

四、同步建构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政府制度:思路与方法475

1.建构现代式的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关系476

2.建构现代式的政府与市场关系478

3.建构现代式的政府内部关系和公民社会内部关系481

4.政府官员和普通公民整体素质的现代化482

第十五章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管理理念的现代化484

1.“全球化”与“区域化”的争议485

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485

2.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压力486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对中国政府现有管理理念的挑战487

1.“非歧视原则”与“经济主权”理念487

2.“关税保护原则”与“政府保护”理念488

3.“透明度原则”与“政府管理内部化”理念489

4.“公平贸易原则”与“政府指导”和“劳动力价格优势”理念490

5.“互惠贸易原则”与“贸易自主”理念490

6.“市场准人原则”与“政府规制”理念491

7.“公平解决争端原则”与“协商一致”理念491

三、中国政府的应战:管理理念的现代化492

1.公民社会理念493

2.政府有限理念493

3.政府服务理念494

4.政府公开理念494

5.政府适度规制理念495

6.政府效能理念495

第十六章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国家公共权力总量增长、配置变迁与政治发展497

一、现代化进程中“公权”与“私权”的一般关系498

1.“公权”与“私权”的含义498

2.现代化进程中“公权”与“私权”的一般关系504

1.国家公共权力的总量扩张507

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国家公共权力总量的增长507

2.普选权的增强与减弱508

3.立宪组织权的增长和增强509

4.国家元首权的增长和增强510

5.立法权的增长和增强511

6.行政权的增强与减弱512

7.司法权的增长与增强512

8.军事权的增强与减弱513

9.公共经济权的减弱与增强514

10.公共文化权的增强与减弱515

三、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国家公共权力配置的变迁516

1.国家公共权力体制建构的原则与方法的变迁517

2.国家公共权力组织体制的变迁524

3.国家公共权力领导体制的变迁527

4.国家公共权力体制内部各分支权力间的相互关系532

四、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国家公共权力总量增长与配置变迁的动因535

1.现代化启动和推进的需要535

2.执政党部分存量权力的转接536

3.公民社会力量的有限性537

4.首长制行政领导体制的优势538

五、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国家公共权力总量增长、配置变迁对政治发展的挑战539

1.重新厘定公民社会与国家的权能边界539

2.建构现代中国国家公共权力组织领导体制541

3.调整国家元首权与行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543

4.强化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控权544

5.强化司法权的相对独立性545

6.将国家军事权纳入国家安全权范围545

7.继续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权能关系547

8.适当限制国家的公共经济权和公共文化权547

结语 转型社会现代化的钥匙:发展的政治稳定550

一、转型社会中发展的政治稳定550

1.转型社会550

2.现代“发展的政治稳定”551

1.在静态中政治体系结构—功能运作的协调性553

二、“发展的政治稳定”的分析变量553

2.在动态中政治体系结构—功能演转的有序性557

三、实现“发展的政治稳定”的调节机制560

1.政治体系内部的稳定性调节机制561

2.政治体系外部的稳定性调节机制563

四、在效能与民主的平衡中实现发展的政治稳定567

1.从政治体系视角看政治效能和政治民主的动态平衡567

2.从政治过程视角看政治效能和政治民主的动态平衡568

3.从政策产品的角度看政治效能和政治民主的动态平衡569

参考文献571

后记5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