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近现代中国社会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许庆朴,张福记主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齐鲁书社
- ISBN:753331079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96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9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近现代中国社会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一章 导论: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1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1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什么1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7
三、中国超越资本主义而实行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条件15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19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研究的实践基础20
二、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研究的理论成果22
三、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31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的确立41
一、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确立41
二、“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认同4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定社会性质的揭示50
四、历史分析及结论54
第一节 漫长而愈益封闭的中国封建社会63
第二章 1840年以前的中国与世界63
一、中国特有的封建经济结构64
二、君主专制集权的政治结构75
三、血亲的封建宗法制度80
四、儒、道、佛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84
五、中国封建社会的周期性危机与循环91
第二节 盛极转衰的清王朝97
一、登峰造极的专制皇权98
二、人口压力下发展滞缓的社会经济101
三、重兵控守而废驰的军事102
四、专制高压的文化政策103
五、长期推行闭关禁海政策104
六、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106
第三节 迅速步入世界近代化进程的欧美社会109
一、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110
二、欧美民主革命和近代政治体制的确立113
三、工业革命和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119
四、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开始121
第一节 步入近代社会129
第三章 1840-1911年晚清社会的变迁129
一、中外贸易冲突与鸦片战争130
二、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悲喜剧134
第二节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阶段阶层的分化138
一、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138
二、晚清手工业的兴衰144
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146
四、在华外资扩张与垄断地位的形成152
五、现代阶级阶层的产生158
第三节 社会思潮的递嬗163
一、经世思潮:西学传播到中国的中介与桥梁163
二、西学东渐:中国蹒跚走向近代社会的起点165
三、近代革命思想的集大成:三民主义理论174
第四节 近代教育与科技事业的起步180
一、晚清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180
二、近代科技事业的起步182
第五节 晚清社会生活的变化185
一、婚姻家庭185
二、社会风俗188
第六节 改良、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崩溃195
一、中体西用下的洋务运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开端196
二、戊戌维新:新兴阶级领导的第一次政治改革198
三、清末新政:假维新中的真改革200
四、民变与革命:封建帝制的终结与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205
五、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形态的形成213
第四章 1912-1928年北京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219
一、纷乱不已的民初政局220
第一节 军阀混战下的政治格局220
二、名实难副的共和制度222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的畸形发展226
一、新经济政策的颁布和实施227
二、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230
三、迅速发展的国内商业和金融业234
四、外国在华资本的消长236
五、农业经济的半殖民地化239
第三节 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面貌242
一、新文化运动243
二、东西文化论战246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48
四、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250
五、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253
第四节 新旧杂陈的社会生活257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257
二、北洋时期衣食住行的变化259
三、婚姻家庭的新潮263
一、帮会横行266
第五节 愈演愈烈的社会问题266
二、土匪猖獗268
三、毒品泛滥269
四、娼妓遍地271
五、赌博成风272
六、灾荒连年274
第六节 国民革命与北洋军阀的覆灭277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共合作的形成277
二、国民革命与北洋军阀的覆灭282
一、社会矛盾的转移与政治格局的演变291
第五章 1927-1949年的国统区社会变迁291
第一节 民国社会的政治演变291
二、法从人转的国民政府政治制度298
三、国统区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303
四、风云变幻中的外交政策308
五、帮会:国统区社会的一大赘瘤318
第二节 社会经济321
一、因时而变的国民政府经济政策321
二、国家官僚资本的形成与膨胀328
三、由盛而衰的民族工商业333
四、满目凄凉的农村经济338
第三节 社会思潮343
一、中国式的法西斯主义343
二、风行一时的社会思潮349
第四节 社会流动和社会风俗355
一、阶级阶层的变动355
二、社会生活与风俗的变迁356
第五节 南京国民党政权灭亡原因分析359
一、发动内战360
二、政治独裁361
三、经济崩溃362
四、派系林立364
第六章 1931-1945年的中国沦陷区社会369
第一节 东北沦陷区社会371
一、殖民化的伪满政治制度371
二、日伪对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的控制与掠夺377
三、伪满奴化的思想与文化统治386
第二节 华北沦陷区社会390
一、“新民会”:日军巩固华北占领区的重要统治工具390
二、日伪统制华北经济的若干政策393
三、日伪“新民主义”的殖民文化399
第三节 华中华南沦陷区社会400
一、汪伪政权及其“清乡运动”400
二、日伪在华中华南沦陷区实施的“经济统制”政策404
三、全面推行殖民文化413
第一节 政治格局的演变与革命根据地社会形态的变化417
第七章 1927-1949年革命根据地社会的变迁417
一、苏维埃根据地社会的诞生418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社会的出现424
三、解放区人民民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429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制度建设434
一、中国苏维埃制度:新中国政权制度的一块基石434
二、抗日民主政权: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权制度的尝试438
三、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向“人民民主专政”全国政权的过渡和转变441
一、农业445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经济发展的状况445
二、工业452
三、商业456
四、财政金融460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64
一、教育为革命、为人民464
二、革命文艺470
三、知识分子: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475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的新风尚新生活477
一、两性关系的大变革478
二、新价值观的产生482
三、新型人际关系的确立485
四、人们社会生活社会地位的大变化488
(下册)497
第八章 1949-1956年共和国初期的社会巨变497
第一节 社会形态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498
一、《共同纲领》:确定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498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中国要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500
第二节 经济、政治和外交领域里的重大变动512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512
二、经济结构的变动514
三、在政治领域开始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519
四、对外政策的变化523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深层次变迁530
一、社会结构的变动531
二、社会生活及文化习俗的变化543
三、群体社会心理的变迁555
第四节 建国初期的社会演变与社会现代化565
一、国家权力扩张对现代化的影响565
二、社会成员的组织化566
三、社会生活的平等化取向568
四、社会生活的政治化倾向568
第九章 1957-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的中国社会573
第一节 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574
一、《论十大关系》: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点575
二、中共八大历史地位分析578
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583
第二节 “大跃进”与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困难587
一、急躁冒进的“大跃进”运动587
二、“大跃进”运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影响593
第三节 共产主义的社会实验——人民公社化运动598
一、人民公社的兴起598
二、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中国农村社会600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分析602
一、八个月的局部纠“左”605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困难的克服605
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制定与贯彻606
第五节 政治与文化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613
一、开门整风与反右派运动613
二、1959年的庐山会议616
三、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619
四、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623
五、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批判626
一、国防建设628
第六节 国防、科教与对外关系628
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632
三、教育事业的改革634
四、对外关系637
第十章 1966-1978年全面“左”倾时期的中国社会651
第一节 中国社会陷入政治动乱之中651
一、全面的政治动乱:“文化大革命”运动651
二、“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654
三、红卫兵运动658
四、“全面夺权”局面661
五、林、江集团的覆灭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结束665
六、在徘徊中前进670
第二节 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系列错误大批判674
一、批《海瑞罢官》674
二、对“三家村”的批判675
三、批判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677
四、“批林批孔”运动679
五、评《水浒》批宋江681
一、政治动乱年代中的家庭、婚姻、人际关系及衣食住行682
第三节 社会生活和民族宗教政策的畸变682
二、扭曲了的社会就业举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685
三、极“左”的民族政策及宗教政策689
第四节 遇到严重破坏的教育、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一定发展692
一、全面混乱时期的教育692
二、“两个估计”:教育灾难性破坏的直接动因696
三、文艺百花凋零中的“一花独秀”:京剧样板戏697
四、科学技术在个别领域中的进步699
第五节 政治动乱下频繁起落的国民经济700
一、1966-1969年的经济波动701
二、1969-1974年的恢复及受挫702
三、1974-1978年的整顿与冒进705
四、经济建设的若干成绩及经验教训709
第六节 一度混乱的外交工作及其新局面的打开712
一、全面紧张的外交关系712
二、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及中日外交关系的建立714
三、外交新局面的再度出现:创造了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717
一、“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720
第七节 “文化大革命”成因及教训分析720
二、十年动乱的教训726
第十一章 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的中国社会729
第一节 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的大变动729
一、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不断解放729
二、文化领域中的思潮涌动744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748
一、改革始于农村而逐步转向城市748
二、国企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751
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壮大756
四、价格、财税、金融及计划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759
五、全方位的对外开放762
六、高速发展的经济765
第三节 改革与发展中的政治体制和科教事业767
一、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化767
二、科教体制改革及其成就772
第四节 国防现代化和灵活务实的外交778
一、国防现代化778
二、灵活务实的外交782
第五节 社会生活的巨变784
一、改革开放给中国百姓带来巨大实惠784
二、社会分层的加剧787
三、婚姻家庭的变化790
四、价值观念的更新794
五、人际关系的调整798
第六节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800
一、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801
二、中国人口增长、流动和就业的巨大压力802
三、日益泛化的犯罪与反犯罪、腐败与反腐败斗争804
第十二章 香港澳门的主权回归和社会发展811
第一节 香港的割让与回归811
一、香港的割让812
二、香港的回归818
第二节 香港社会生活透视824
一、人口824
二、衣食住行825
三、社会风尚与习俗829
四、社会福利832
五、社会病态833
第三节 香港回归后的繁荣、稳定与发展836
一、政治836
二、经济837
三、文化教育839
第四节 澳门问题的由来与解决841
一、澳门问题的由来842
二、澳门问题的解决846
一、人口851
第五节 澳门社会变迁851
二、政治853
三、经济856
四、文化教育857
五、社会风情861
第十三章 台湾社会现状与祖国和平统一865
第一节 台湾问题的由来865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865
二、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而进行的努力869
一、人口878
第二节 台湾社会的变迁878
二、政治879
三、经济883
四、文化教育893
第三节 台湾社会生活透视897
一、衣食住行897
二、风俗民情899
三、社会问题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