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
  • 高德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414087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24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242页
  • 主题词:德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电子媒介与“旁观者”的生产3

一、电子媒介与“旁观者”的生产4

1.信息—行动比的下降5

2.娱乐:电视的“超意识形态”6

3.苦难的间接性、日常性7

4.道德意识与行动能力的缺乏8

二、两种旁观者的“血缘关系”9

三、“普遍旁观”的道德后果12

1.不作为的罪恶12

2.道德冷漠与人性、社会后果13

四、教育能旁观吗15

1.学校作为道德行动者15

2.对行动型道德主体的培养16

3.媒介意识的生成17

第二章“不对称性”的消逝21

一、“成熟差”:教育存在的人类学依据22

1.“成熟差”: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22

2.“成熟差”:使教育成为必需23

二、印刷媒介对“不对称性”的呵护24

1.读写能力对“不对称性”的呵护24

2.阅读的可选择性对“不对称性”的呵护25

三、电子媒介与不对称性的消逝26

1.儿童可以自如地进入成人世界27

2.成人信息控制权的削弱27

3.成人后合行为大量暴露28

4.“社会的裸体化”28

5.知识差距的消解29

四、学校的合法性危机29

1.学校的合法性成了问题29

2.教师的存在论危机30

3.学校魅力的消退31

五、寻找学校的未来32

1.从哪里寻找学校的未来32

2.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33

第三章电视的教育哲学37

一、科学世界观与仿真世界观38

1.现代教育的科学世界观38

2.电子媒介建构的仿真世界39

3.仿真世界的“教育哲学”40

二、“文化人”与“娱乐的大众”41

1.印刷媒介与“文化人”的塑造41

2.电子媒介与“娱乐的大众”的建构43

三、社会交往与“副社会交往”44

1.现代社会的两种交往型态44

2.电子媒介与新型交往的产生46

3.新型交往的育影响47

四、科学知识与信息化知识48

1.科学知识及其特性48

2.信息化知识及其特性49

第四章身体退隐的道德后果51

一、网络与身体的退隐52

二、身体退隐的道德后果54

1.“无实体交往”与“火焰战争”54

2.相遇的脆弱与义务的淡漠56

3.“近中远”与责任的飘零58

三、教育:无法承受之重61

1.身体能够在教育中退隐吗61

2.无法“修身”,如何“养性”63

3.“堤外损失堤内补”64

第五章超越群体的自私69

一、自私的群体70

1.群体为什么自私70

2.人类主要群体的自私性72

二、全球化对群体自私危害的放大74

1.群体自私的双重功能74

2.风险的全球化75

3.群体的自私放大了全球风险76

三、超越群体的自私——道德教育的新课题78

1.批判性忠诚的培养78

2.人、类归属感的激发80

第六章超越陌生人伦理83

一、都市:陌生人的世界84

1.城市人口的多、密、异、动特征85

2.空间结构的陌生性预设86

3.货币:编织社会之网的“蜘蛛”87

4.功利性的角色互动88

二、双面的陌生人90

1.自由与理性90

2.冷漠与孤独94

三、教育:超越陌生人伦理96

1.教育的城市精神97

2.超越陌生人伦理99

第七章危机四伏的家庭及其教育功能的萎缩103

一、“越来越小”与教育资源的稀释104

1.“越来越小是共同趋势104

2.“越来越小”的教育效应105

二、“边界内移”与邻里教育资源的消逝108

1.邻里消失108

2.无法估量的后果109

三、“门禁失守”与教育能力的衰退110

1.电子信息穿墙而入110

2.“门禁失守”的消极影响111

四、变动不居与教育功能的弱化112

1.进入“瓷器时代”的家庭112

2.家庭破碎对儿童成长的阻碍113

第八章找回失落的人性115

一、指向环境的环境教育116

二、心仪物质:时代的物欲症118

1.建立在欲望之上的工业文明118

2.“物欲症”与人性物化119

三、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122

1.人性物化与自然之死122

2.环境危机与性危机123

四、教育:物化人性的再生产124

1.学校的利益许诺124

2.物质主义的世界观125

五、找回失落的人性:环境教育的转向126

1.全面理解人性127

2.教育与人性再造128

第九章走向生命和谐133

一、道德教育中生命与道德的摩擦134

1.用道德排斥生命134

2.用生命排斥道德135

二、道德内在于生命本身136

1.道德是个体生命的“花朵”136

2.道德是群体生命的“自觉”137

3.道德赋予生命以意义139

三、道德教育中生命与道德摩擦的实质140

1.存在摩擦的可能140

2.误解导致的摩擦141

四、道德教育的内在和谐:生命的呵护与激发143

1.呵护生命143

2.激发生命144

第十章生命·休闲·教育147

一、生命:需要休闲148

1.休闲:与劳动一起创造了人类生命148

2.休闲:生命升华的机会151

3.休闲:超越人的内在限度155

二、休闲:需要教育158

1.休闲:后天习得的能力159

2.教育:提高休闲的境界160

3.教育:克服休闲的障碍162

三、教育:排斥休闲163

1.第一重排斥:不休闲163

2.第二重排斥:不育166

3.双重排斥与双重异化167

四、教育:拥抱休闲171

1.休闲权利观念的确立172

2.学校生活的休闲色彩173

3.追求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175

第十一章教育与性别公正179

一、性别公正的三个维度180

1.性别平等180

2.尊重差异182

3.自由选择185

二、学校教育:性别不公正的再生产186

三、性别公正:从学校教育开始191

1.育学的修正191

2.造就无偏见的教师193

3.课程与教材的“性别审查”194

第十二章道德的“性别”与道德教育的性别和谐195

一、道德有“性别”之分吗196

1.道德价值重心不同196

2.道德思维方式不同198

3.道德发展方式不同199

二、道德教育中的性别歧视201

1.理论上的偏见202

2.实践中的歧视204

三、道德教育的性别和谐206

1.女性话语体系的建构206

2.以关心作为价值追求208

参考文献210

后记2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