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托克逊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慧琴主编;托克逊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 ISBN:722809258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1038页
- 文件大小:107MB
- 文件页数:1062页
- 主题词:托克逊县-地方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托克逊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凡例1
概述1
大事记8
第一编 建置区划第一章 境域位置68
第一节 境域变迁68
第二节 位置面积69
第二章 建置沿革70
第一节 地方王朝属地70
第二节 莽噶里克汗王领地71
第三节 军政官员管理71
第四节 地方行政管理71
第五节 托克逊分县与托克逊县71
第三章 行政区划72
第一节 乡村制72
第二节 区乡制72
第三节 保甲制73
第四节 新区乡制73
第五节 社场制74
第六节 乡镇制74
第四章 乡镇概况75
第一节 托克逊镇75
第二节 库米什镇78
第三节 库加依镇80
第四节 夏乡82
第五节 伊拉湖乡85
第六节 博斯坦乡88
第七节 郭勒布依乡91
第五章 地名考释94
第一节 县名探源94
第二节 主要地名考释95
第三节 旧城辨考97
第二编 自然环境100
第一章 地质100
第一节 板块构造单元100
第二节 地层101
第三节 岩浆岩102
第二章 地貌104
第一节 山地105
第二节 丘陵106
第三节 平原106
第三章 气候 物候107
第一节 气候特征107
第二节 气候要素109
第三节 物候119
第四章 水文120
第一节 地表水120
第二节 地下水123
第三节 水质127
第五章 土壤129
第一节 土壤分类及分布129
第二节 土壤类型130
第三节 土壤肥力132
第四节 土壤主要障碍因素134
第六章 矿藏和野生动植物资源135
第一节 矿藏资源135
第二节 野生动物资源139
第三节 野生植物资源140
第七章 自然灾害141
第一节 大风141
第二节 干热风145
第三节 洪水146
第四节 蝗虫150
第五节 干旱150
第六节 地震150
第三编 人口154
第一章 人口规模154
第一节 人口总量154
第二节 人口分布157
第三节 人口密度157
第二章 人口变动158
第一节 自然变动158
第二节 机械变动161
第三章 人口构成162
第一节 民族结构162
第二节 性别结构163
第三节 年龄结构164
第四节 行业、职业结构165
第四章 人口调查与普查167
第一节 抽样调查167
第二节 人口普查167
第五章 计划生育168
第一节 生育规划169
第二节 晚婚节育170
第三节 优生优育174
第四节 国际合作项目174
第五节 机构队伍175
第四编 水利178
第一章 水利分区178
第一节 托克逊盆地绿洲灌区178
第二节 库米什洼地绿洲灌区179
第二章 坎儿井179
第一节 沿革180
第二节 分布 流量181
第三节 结构维修182
第四节 工具 劳力183
第五节 改造使用184
第六节 管理与资金来源186
第三章 水利工程187
第一节 引水工程187
第二节 蓄水工程190
第三节 提水工程192
第四节 排水工程193
第五节 水力利用工程194
第六节 农村供水工程194
第四章 防洪抗旱196
第一节 防洪196
第二节 抗旱198
第五章 渔业199
第一节 水库养鱼199
第二节 池塘养鱼199
第六章 水利管理200
第一节 工程管理200
第二节 灌溉管理201
第三节 水费征收204
第七章 机构205
第一节 行政机构205
第二节 直属机构206
第三节 基层机构207
第五编 种植业210
第一章 种植业分区210
第一节 夏乡粮、棉、瓜、菜、果综合区210
第二节 郭勒布依粮、棉、油综合区211
第三节 伊拉湖粮、棉、瓜、果综合区211
第四节 库加依粮、畜区211
第五节 库米什粮、棉区212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212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212
第二节 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214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214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216
第三章 耕地和劳力216
第一节 耕地216
第二节 劳力217
第四章 作物218
第一节 粮食作物218
第二节 经济作物221
第五章 农技农艺227
第一节 耕作制度227
第二节 栽培技术227
第三节 品种改良228
第四节 农田肥料229
第五节 植物保护231
第六节 农业综合开发232
第六章 养殖234
第一节 养蚕234
第二节 养蜂234
第七章 经营管理234
第一节 农产品成本核算234
第二节 经济效益235
第三节 收益分配238
第八章 机构241
第一节 行政机构241
第二节 事业机构241
第三节 主要企业243
第六编 农牧机械246
第一章 传统农具246
第一节 手工农具246
第二节 畜力农具246
第二章 农牧机具247
第一节 耕作类247
第二节 种植类248
第三节 收获脱粒类248
第四节 植保类249
第五节 农副产品加工类249
第六节 排灌类249
第七节 畜牧类250
第八节 运输类250
第三章 制造修理251
第一节 农机制造251
第二节 农机维修252
第四章 农业机械化程度253
第一节 农机研究253
第二节 技术推广253
第三节 机械化水平253
第五章 经营管理255
第一节 管理体制255
第二节 经营效益256
第三节 农机监理256
第四节 农机经销256
第六章 机构257
第一节 行政机构257
第二节 事业机构257
第三节 主要企业258
第七编 畜牧业260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260
第一节 私有制260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260
第三节 牧业生产责任制261
第二章 草场资源262
第一节 草场262
第二节 饲料266
第三章 畜禽品种267
第一节 当地品种267
第二节 改良品种269
第四章 畜禽繁育273
第一节 生产规模273
第二节 牲畜种类结构273
第三节 饲养方法275
第五章 疫病防治277
第一节 检疫277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277
第三节 寄生虫防治281
第四节 治疗常见病282
第六章 牧区建设283
第一节 基本建设283
第二节 建设草库仑284
第七章 抗灾保畜285
第一节 抗御灾害天气285
第二节 治蝗285
第三节 防兽害285
第八章 经营管理286
第一节 管理体制286
第二节 经济效益286
第三节 农牧民收益288
第九章 机构288
第一节 行政机构288
第二节 事业机构289
第三节 国营牧场290
第八编 林业292
第一章 森林资源292
第一节 面积 蓄积292
第二节 树种293
第二章 林木营造294
第一节 育苗294
第二节 植树造林295
第三节 林木抚育297
第三章 防风治沙298
第一节 风沙灾害298
第二节 风沙治理299
第三节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1
第四节 治理效果302
第四章 森林管护302
第一节 制止乱砍滥伐302
第二节 森林防火303
第三节 林木病虫害防治303
第四节 保护野生动物304
第五节 林权305
第五章 机构306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306
第二节 治沙机构307
第三节 护林机构307
第四节 苗圃307
第九编 工业310
第一章 经营体制310
第一节 个体和私营工业310
第二节 集体工业311
第三节 国有工业312
第二章 工业门类315
第一节 采掘、治金工业315
第二节 能源工业318
第三节 建材工业323
第四节 机械制造工业324
第五节 食品加工业325
第六节 轻化工业329
第七节 纺织工业330
第八节 其他工业331
第三章 工业产品334
第一节 传统产品334
第二节 名优产品334
第四章 乡镇企业335
第一节 体制335
第二节 行业336
第三节 效益338
第五章 机构339
第一节 行政机构339
第二节 主要企业340
第十编 交通 运输第一章 道路344
第一节 古道344
第二节 公路345
第三节 铁路349
第二章 运输350
第一节 运输工具350
第二节 货运352
第三节 客运352
第三章 交通管理354
第一节 管理机构354
第二节 公路养护357
第三节 交通监理358
第十一编 邮政 电信第一章 邮政360
第一节 台站通信360
第二节 邮路361
第三节 邮政业务363
第四节 主要邮政设施366
第二章 电信367
第一节 电报367
第二节 电话369
第三节 移动通讯372
第四节 长话线路维护372
第三章 邮电管理374
第一节 机构沿革374
第二节 分支机构374
第三节 经营管理375
第十二编 商贸第一章 商业体制378
第一节 个体、私营商业378
第二节 集体商业379
第三节 公私合营商业381
第四节 国营商业382
第二章 市场383
第一节 网点383
第二节 流通渠道384
第三节 集市贸易385
第三章 粮食油料386
第一节 粮食收购386
第二节 油料收购388
第三节 粮油供应390
第四节 粮油议购议销392
第五节 粮食储运、调拨392
第四章 商品购销394
第一节 棉花394
第二节 日用工业品395
第三节 燃料396
第四节 副食品397
第五节 日用杂品400
第六节 农业生产资料400
第七节 金属、机电、轻化、建材商品402
第八节 文化用品403
第九节 废旧物资回收404
第十节 土特产收购404
第十一节 民族特需商品405
第五章 饮食服务405
第一节 饮食业405
第二节 服务业406
第六章 机构407
第一节 行政机构407
第二节 主要企业409
第十三编 财政 税务第一章 财政414
第一节 财政收入414
第二节 财政支出418
第三节 财政管理421
第四节 财政监察427
第二章 税务428
第一节 税制428
第二节 税款征收430
第三节 税政434
第三章 机构437
第一节 县级财税机构437
第二节 基层财税机构438
第十四编 金融440
第一章 货币440
第一节 种类440
第二节 投放与回笼442
第三节 管理444
第二章 存款与储蓄447
第一节 存款447
第二节 储蓄450
第三章 信贷452
第一节 农业贷款452
第二节 工业贷款453
第三节 商业贷款453
第四节 基本建设拨款与固定资产贷款455
第四章 有价债券发行457
第一节 公债457
第二节 国库券及其他债券457
第五章 保险459
第一节 财产保险459
第二节 人寿保险461
第六章 金融机构463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托克逊县支行463
第二节 中国工商银行托克逊县支行464
第三节 中国农业银行托克逊县支行464
第四节 中国建设银行托克逊县支行465
第五节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托克逊县支行465
第六节 信用社465
第七节 保险公司467
第八节 邮政储蓄468
第十五编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第一章 城乡规划470
第一节 县城规划470
第二节 农村规划473
第二章 城区建设474
第一节 县城规模474
第二节 市政工程475
第三节 房屋建设478
第三章 乡镇建设485
第一节 乡镇驻地建设485
第二节 农村建设488
第四章 管理489
第一节 房产管理489
第二节 建筑管理490
第三节 市政建设管理492
第五章 环境保护492
第一节 维护生态平衡492
第二节 治理污染494
第六章 机构495
第一节 行政机构495
第二节 事业单位495
第三节 企业497
第十六编 经济综合管理第一章 计划管理500
第一节 计划体制500
第二节 计划编制500
第三节 计划实施502
第二章 统计管理503
第一节 统计报表503
第二节 专项统计506
第三节 统计服务和统计监督508
第三章 审计监督508
第一节 国家审计508
第二节 社会审计512
第四章 物价管理513
第一节 农副产品价格513
第二节 日用工业品价格516
第三节 工农业产品比价519
第四节 物价监督520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522
第一节 市场建设与管理522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524
第三节 个体工商户管理526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527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528
第六章 标准计量、质量管理530
第一节 计量管理530
第二节 标准化管理533
第三节 产品质量检验533
第七章 土地管理535
第一节 土地资源、权属535
第二节 土地规划、开发536
第三节 建设用地管理538
第四节 土地税费539
第五节 地籍管理540
第六节 土地管理执法541
第八章 经济协作542
第一节 经贸洽谈542
第二节 协作项目542
第九章 机构543
第一节 行政机构543
第二节 事业机构546
第十七编 人民生活第一章 收入548
第一节 农牧民收入548
第二节 职工收入551
第二章 消费552
第一节 消费水平552
第二节 服饰554
第三节 饮食555
第四节 居室556
第五节 日用品558
第十八编 中共托克逊县地方组织第一章 全县党员代表大会562
第一节 中共托克逊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562
第二节 中共托克逊县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563
第三节 中共托克逊县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563
第四节 中共托克逊县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564
第五节 中共托克逊县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564
第六节 中共托克逊县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564
第七节 中共托克逊县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565
第二章 组织建设572
第一节 组织机构572
第二节 党员575
第三章 部门工作578
第一节 组织工作578
第二节 宣传工作582
第三节 统一战线工作583
第四节 政法工作584
第五节 党校工作585
第六节 党史资料征集工作585
第七节 机要保密工作586
第四章 纪律检查586
第一节 机构586
第二节 主要工作588
第五章 重大政事590
第一节 抗美援朝590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590
第三节 土地改革591
第四节 “三反”、“五反”运动591
第五节 “肃反”、“审干”592
第六节 整风与反右派、反地方民族主义592
第七节 “大跃进”593
第八节 “反右倾”与甄别593
第九节 社会主义教育594
第十节 农业学大寨595
第十一节 “文化大革命”596
第十二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97
第十三节 “揭、批、查”运动597
第十四节 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598
第十五节 改革开放599
第十六节 1985年整党600
第十七节 “三讲”教育601
第十八节 取缔非法组织601
第十九编 政权 政协第一章 权力机构604
第一节 参议会604
第二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604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606
第四节 县人大常委会611
第五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615
第二章 行政机构615
第一节 托克逊分县政府、设置局、县政府615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及机构618
第三章 人民政协627
第一节 机构沿革627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议627
第三节 主要工作629
第二十编 党派 团体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托克逊县地方组织634
第一节 组织系统634
第二节 主要活动635
第二章 农民团体635
第一节 农会635
第二节 农民协会636
第三节 贫下中农协会636
第三章 职工团体637
第一节 机构637
第二节 代表大会637
第三节 主要工作638
第四章 工、商业团体640
第一节 商会、工商业联合会640
第二节 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消费者协会642
第五章 青少年团体643
第一节 青年组织643
第二节 少年先锋队647
第六章 妇女团体648
第一节 组织机构648
第二节 代表大会648
第三节 主要工作650
第七章 残疾人联合会652
第一节 工作机构652
第二节 代表大会652
第三节 主要工作653
第八章 其他团体654
第一节 帮会654
第二节 各民族文化促进会654
第三节 新新疆建设协会托克逊县分会655
第四节 抗美援朝总会托克逊县分会655
第五节 华侨联合会656
第二十一编 民政 外事第一章 拥军优属658
第一节 拥军658
第二节 优待烈军属659
第三节 抚恤661
第二章 安置662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662
第二节 支边青壮年安置663
第三节 城镇精简下放人员安置664
第四节 自流人员安置664
第三章 社会保障666
第一节 赈济666
第二节 救济扶贫667
第三节 社会福利670
第四章 婚姻管理673
第一节 婚姻制度673
第二节 婚姻登记673
第五章 外事 侨务 信访674
第一节 外事工作674
第二节 侨务工作674
第三节 信访业务675
第六章 其他工作675
第一节 勘界管理675
第二节 地名管理676
第三节 殡葬管理677
第四节 弃婴收养677
第五节 社会团体登记678
第七章 机构679
第一节 行政机构679
第二节 事业机构680
第二十二编 劳动 人事第一章 劳动682
第一节 劳动就业682
第二节 工人队伍685
第三节 劳动保护、保险686
第二章 人事690
第一节 干部来源690
第二节 干部队伍692
第三节 推行公务员制度696
第三章 职工待遇696
第一节 工资696
第二节 福利703
第三节 补贴706
第四章 职工管理706
第一节 编制706
第二节 工人管理708
第三节 干部管理709
第四节 离退休管理712
第五章 机构714
第一节 行政机构714
第二节 事业单位714
第二十三编 政法716
第一章 公安716
第一节 治安管理716
第二节 户籍管理719
第三节 案件侦查719
第四节 劳动改造721
第五节 交通管理722
第六节 消防管理722
第二章 检察722
第一节 刑事检察722
第二节 经济检察723
第三节 法纪检察724
第四节 监所检察724
第五节 民事行政检察725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725
第三章 审判726
第一节 制度726
第二节 审判活动727
第三节 信访 申诉 复查728
第四节 执行729
第四章 司法行政729
第一节 法制教育729
第二节 律师业务730
第三节 公证工作731
第四节 人民调解732
第五章 机构733
第一节 公安机构733
第二节 检察机构735
第三节 审判机构736
第四节 司法机构737
第二十四编 军事740
第一章 古代军事设施740
第一节 烽燧740
第二节 军台 驿站740
第三节 碉堡741
第二章 军队741
第一节 清军驻境部队741
第二节 浩罕侵略军驻境部队741
第三节 省军驻县部队741
第四节 国民党军驻县部队742
第五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武装警察驻县部队742
第三章 兵役743
第一节 兵役制度743
第二节 征兵744
第三节 预备役746
第四章 民众武装746
第一节 领导体制747
第二节 组织建设748
第三节 政治教育748
第四节 军事训练749
第五节 武器装备750
第六节 主要活动752
第五章 人武部建设753
第一节 机构753
第二节 军事训练753
第三节 政治工作755
第四节 管理教育756
第六章 战事757
第一节 清军收复托克逊之战757
第二节 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暴动757
第二十五编 教育760
第一章 普通教育760
第一节 学校760
第二节 教研活动772
第三节 学制课程773
第四节 招生工作774
第二章 成人教育776
第一节 扫盲776
第二节 职工教育777
第三节 专业教育779
第三章 师资781
第一节 师资队伍781
第二节 教师培训784
第三节 教师待遇785
第四章 教育管理786
第一节 经费786
第二节 勤工俭学788
第三节 设施789
第五章 机构793
第一节 县级行政机构793
第二节 基层机构793
第二十六编 文化796
第一章 群众文化796
第一节 民间传统文化796
第二节 文化娱乐活动798
第三节 民间歌谣 传说799
第四节 谚语 歇后语 方言801
第二章 文学艺术809
第一节 文学创作809
第二节 表演艺术809
第三节 造型艺术811
第三章 新闻 广播 电影 电视814
第一节 县办报刊、通讯814
第二节 广播815
第三节 电影817
第四节 电视818
第四章 图书 档案 编史修志820
第一节 图书820
第二节 档案821
第三节 编史修志822
第五章 古迹 文物 名胜824
第一节 古城遗址824
第二节 文物828
第三节 风景名胜832
第六章 机构833
第一节 行政机构833
第二节 事业单位834
第三节 俱乐部836
第二十七编 体育838
第一章 群众体育838
第一节 民族传统体育838
第二节 职工体育839
第三节 农牧民体育840
第四节 老年人体育840
第二章 学校体育841
第一节 中、小学体育841
第二节 业余体校842
第三章 体育竞赛842
第一节 县内比赛842
第二节 境外参赛843
第四章 机构 设施849
第一节 机构团体849
第二节 场地设施849
第二十八编 科学技术第一章 科普活动852
第一节 科普宣传852
第二节 科普教育853
第三节 科技咨询854
第四节 信息交流854
第五节 科技服务854
第六节 专项调查855
第七节 科技试验推广856
第二章 科技成果859
第一节 科技论文859
第二节 科研成果860
第三章 科技管理863
第一节 行政管理863
第二节 人才管理864
第四章 机构队伍866
第一节 机构866
第二节 四级农科网868
第三节 科技团体868
第四节 科技队伍870
第二十九编 卫生874
第一章 防疫874
第一节 免疫874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877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882
第四节 环境卫生884
第五节 食品卫生885
第二章 医疗888
第一节 医疗技术888
第二节 医疗设备890
第三节 医疗制度891
第三章 妇幼保健893
第一节 妇女保健893
第二节 儿童保健895
第三节 健康检查898
第四章 药品 医疗器械899
第一节 药品经营899
第二节 药品生产900
第五章 机构队伍900
第一节 机构900
第二节 医政907
第三节 药政908
第四节 卫生队伍建设909
第三十编 民族 宗教第一章 民族912
第一节 维吾尔族912
第二节 汉族916
第三节 回族918
第四节 哈萨克族920
第二章 宗教920
第一节 宗教种类921
第二节 宗教事务923
第三节 管理机构926
第三十一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一章 宣传教育928
第一节 爱国主义教育928
第二节 学先进活动929
第二章 精神文明建设930
第一节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930
第二节 建设文明县931
第三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933
第三章 军政、军民关系935
第一节 支援地方建设935
第二节 军地共建精神文明936
第四章 民族团结937
第一节 合作互助937
第二节 团结友爱937
第五章 社会新风938
第一节 见义勇为938
第二节 移风易俗938
第三节 扶危济困939
第四节 捐资助教939
第三十二编 人物942
第一章 人物传942
第二章 人物简介951
第一节 国家领导人951
第二节 地区、县级拔尖人才事略953
第三章 人物表957
丛录988
一、诗、联选录988
二、杂文节选992
三、通讯报道选辑997
附录1020
一、2001~2004年托克逊县主要领导名表1020
二、2001~2004年托克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1023
后记1027
赞助编修《托克逊县志》的单位1032
《托克逊县志》编审机构及编纂人员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