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麻彦春,魏益华,齐艺莹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13753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54页
  • 主题词:人口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1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生的背景1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总体思路3

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9

第二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范畴11

一、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11

二、资源是经济活动的条件12

三、环境是经济活动的基础13

四、人口、资源与环境在经济活动中的协调与平衡14

第三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5

一、研究对象15

二、研究方法17

第四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意义18

一、理论意义18

二、实际意义20

第二章 人口发展与人类经济活动23

第一节 人口发展的涵义和特征23

一、人口发展的涵义23

二、人口的数量和质量24

三、人口的结构25

四、人口的分布和流动27

五、家庭和生育问题31

第二节 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32

一、人口再生产规律32

二、社会生产和消费36

三、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共性与区别38

四、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的新发展40

五、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相适应的规律43

第三节 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45

一、中国人口的现状和特点45

二、中国人口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51

三、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53

第三章 西方人口经济理论评述56

第一节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人口经济理论56

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人口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56

二、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人口经济理论的评价60

第二节 资产阶级早期庸俗人口经济理论61

一、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学说61

二、新马尔萨斯主义者的人口经济学说62

三、西方早期经济适度人口学说63

四、对资产阶级早期庸俗人口经济理论的评价64

第三节 当代西方人口经济理论65

一、当代西方人口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65

二、当代西方人口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66

三、凯恩斯学派人口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67

四、对凯恩斯学派人口经济理论的评价70

第四节 当代西方宏观人口经济理论和微观人口经济理论71

一、宏观人口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72

二、微观人口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79

三、对宏观人口经济理论和微观人口经济理论的评价81

第四章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84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内涵及特点84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84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87

三、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88

第二节 人力资源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91

一、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有助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91

二、人力资源具有合理支配自然资源的能动性92

三、人力资源的优势和再生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93

第三节 人力资源的投资和管理94

一、人力资源投资和管理的必要性94

二、微观人力资源投资和管理97

三、宏观人力资源投资和管理101

第四节 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04

一、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104

二、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107

三、加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110

第五章 资源的分类和特点113

第一节 自然资源113

一、自然资源的内涵113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114

三、自然资源的特点116

四、自然资源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作用119

第二节 社会资源122

一、社会资源的特点122

二、社会资源的分类124

三、社会资源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作用126

四、科技资源对环境的作用129

第三节 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129

一、资源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129

二、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源价值观131

三、资源配置与国民经济现代化133

第六章 资源配置方式和最佳利用135

第一节 资源的稀缺性和效率135

一、资源稀缺性的特点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35

二、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最优理论及其实现条件138

三、资源的产权关系及其配置方式140

第二节 资源最佳利用理论143

一、自然资源动态利用的一般模型143

二、不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的动态利用144

第三节 资源管理147

一、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及特点147

二、资源管理的目标与原则149

三、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方式150

四、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和措施152

第七章 资源形势及资源保护155

第一节 人类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对经济发展的约束155

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155

二、全球自然资源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资源基础不断削弱156

三、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引起日益激化的全球问题159

第二节 中国资源的现状和走势160

一、中国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160

二、中国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163

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源问题164

第三节 中国资源政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167

一、中国资源供需趋势与保障制度167

二、建立适应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对策168

三、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170

第八章 环境演变及环境经济理论174

第一节 生态环境系统174

一、环境构成和特点174

二、生态系统及其演变176

三、人与环境的关系180

第二节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182

一、环境的功能182

二、环境对经济的作用183

三、经济对环境的积极影响186

四、经济活动带来生态环境问题188

第三节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93

一、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193

二、环境资源对人口的承载力195

三、农业和食物的可供性196

第四节 环境经济理论简述198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经济理论198

二、瓦西里·列昂惕夫的环境经济理论199

三、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实践的演变202

四、外部性理论205

五、西蒙·库兹涅茨环境变动理论213

第九章 环境价值的评价及环境效益核算215

第一节 环境价值的概述215

一、环境价值的产生215

二、环境价值的构成220

三、环境价值的作用223

第二节 环境价值计量228

一、分析综合法228

二、租金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230

三、边际机会成本法232

四、替代法与发展阶段系数法233

第三节 环境成本与效益分析234

一、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235

二、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的程序241

三、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的评价方法243

四、环境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235

第十章 清洁生产249

第一节 清洁生产的内容249

一、从传统生产到清洁生产249

二、清洁生产的行为主体252

三、清洁生产的运作机理254

四、清洁生产的意义256

第二节 中国推行清洁生产的对策257

一、实施清洁生产战略257

二、制定健全的清洁生产法律法规259

三、建立企业清洁生产制度261

第三节 IS014000系列标准环境管理体系262

一、IS014000系列标准简介262

二、IS014000系列标准的作用和适用对象264

三、IS014000系列标准在中国的推行情况265

第十一章 循环经济268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268

一、循环经济的产生268

二、循环经济的概述269

第二节 循环经济理论的思想渊源274

一、重商主义的资源流动学说和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观点274

二、古典经济学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275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和污染控制理论276

四、熊彼特的创新理论276

五、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277

六、凯恩斯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理论277

七、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平衡理论278

第三节 主要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简介279

一、美国循环经济的推行279

二、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280

三、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281

四、中国循环经济的实践283

第十二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模式285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285

一、《寂静的春天》285

二、《增长的极限》287

三、《人类环境宣言》289

四、《我们共同的未来》291

五、《21世纪议程》293

第二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295

一、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选择295

二、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选择296

三、可持续的人口发展模式选择298

第三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301

一、联合国推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302

二、世界银行提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策工具303

三、欧盟推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304

四、美国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306

五、日本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307

第四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和超越308

一、发达国家的“发达”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308

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11

三、全球推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313

第十三章 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20

第一节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320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320

二、《中国21世纪议程》基本思想与主要内容322

三、中国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对策324

第二节 “三步走”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32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326

二、“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出327

三、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重要选择328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基础330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30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331

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证333

参考文献3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