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最新国家体育训练达标考核评估评价标准实施手册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强大主编 著
- 出版社: 金版电子出版社
- ISBN:750444503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76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51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最新国家体育训练达标考核评估评价标准实施手册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最新国家体育训练标准3
关于继续做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数据统计上报工作的通知3
射击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5
射箭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7
自行车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8
赛艇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1
皮划艇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2
帆船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3
帆板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4
航海模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5
摩托艇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7
游泳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9
滑水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21
跳伞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23
航空模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25
滑翔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30
无线电测向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32
摩托车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34
关于实施摩托车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的说明36
足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39
篮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42
排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45
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48
羽毛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51
网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54
手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56
棒、垒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58
曲棍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61
田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63
游泳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68
花样游泳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71
跳水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72
水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73
冰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75
花样滑冰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77
高山滑雪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81
跳台滑雪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83
冬季两项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85
越野滑雪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87
速度滑冰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89
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92
登山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94
体操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97
艺术体操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00
举重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02
举重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03
击剑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05
国际摔跤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08
中国摔跤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09
拳击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10
柔道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12
技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13
马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15
现代五项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17
国际象棋棋手技术等级标准119
中国象棋棋手技术等级标准121
中国象棋等级称号赛应有胜率表124
中国象棋等级称号赛应有胜率表126
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28
围棋国家段位标准131
围棋国家段位标准实施细则136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评分表146
关于印发崔大林同志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工作培训班上讲话的通知166
关于开展《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177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179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实施细则181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条件188
第二篇 最新国家体育训练达标考核与评估评价基本理论199
第一章 绪论199
第二章 国家体育训练达标考核非训练因素控制理论202
第一节 训练控制理论202
一、最佳化训练控制理论202
二、立体化训练控制原理207
三、信息化训练控制原理209
四、系统工程与模型化训练控制原理212
第二节 系统化训练理论214
一、训练适应原理214
二、训练过程的动态性原理221
第三节 行为和动机激励理论223
一、教育学原理224
二、行为学和心理学原理224
第四节 直观性与动作技能形成理论226
一、认识论原理226
二、动作技能形成原理227
第五节 针对性与个体化理论228
一、多样性与多变性——针对性、适应性训练原理228
二、个体与集体——区别对待与个体化训练原理230
第三章 国家体育训练达标考核训练因素控制理论232
第一节 运动员科学选材理论232
一、运动员科学选材概论232
二、运动员选材的科学原理236
第二节 项群训练理论与专项化训练理论244
一、项群训练理论245
二、专项化训练原理257
第三节 负荷与应激训练理论262
一、运动负荷的系统学原理262
二、运动负荷的科学调控原理270
三、超量负荷与应激原理283
第四节 疲劳与恢复理论286
一、疲劳与过度训练原理286
二、恢复与超量恢复原理288
三、恢复的方式与手段292
第五节 周期性与竞技状态优化调控训练理论294
第四章 国家体育训练达标考核的基本标准313
第一节 有效训练控制标准313
一、有效训练控制原则的概念313
二、贯彻有效训练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313
第二节 系统化训练标准315
一、系统化训练原则的概念315
二、贯彻系统化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315
第三节 动机激励训练标准316
一、动机激励原则的概念317
二、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317
第四节 直观性训练标准319
一、直观性训练原则的概念319
二、贯彻直观性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319
第五节 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标准320
一、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的概念320
二、贯彻个体化、针对性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321
第六节 科学选材标准321
一、科学选材原则的概念321
二、贯彻运动员科学选材原则的训练学要点322
第七节 专项化与从实战出发训练标准323
一、专项化与从实战出发训练原则的概念323
二、贯彻专项化与从实战出发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323
第八节 竞技状态的周期性、节奏性优化调控训练标准325
一、竞技状态的周期性、节奏性优化调控训练原则的概念325
二、贯彻竞技状态的周期性、节奏性优化调控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325
第九节 科学调控运动负荷训练标准327
一、科学调控运动负荷原则的概念327
二、贯彻科学调控运动负荷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327
第十节 强化恢复训练标准329
一、强化恢复原则的概念329
二、贯彻强化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330
第三篇 国家体育训练的人才选拔标准335
第一章 运动员选拔标准概述335
第一节 选材方法的分类335
一、依据选材的基本因素分类335
二、依据选材科技水平分类335
三、依据选材工作性质分类336
四、依据选材学科领域分类336
第二节 选择选材方法的原则336
第三节 运动员选材方法简介336
一、遗传选材法337
二、年龄选材法337
三、形态选材法337
四、素质选材法338
五、机能选材法338
六、生化选材法339
七、心理选材法339
八、技能选材法339
第二章 体能类项群运动员选拔标准341
第一节 速度性项群的选材341
一、速度性项群选材的主要内容341
二、速度性项群选材的基本要求341
三、速度性项群主要项目选材的基本要求与指标341
第二节 力量性项群的选材345
一、力量性项群选材的主要内容345
二、力量性项群选材的基本要求345
三、力量性项群各主要项目选材的基本要求与指标346
第三节 耐力性项群的选材350
一、耐力性项群选材的主要内容350
二、耐力性项群选材的基本要求350
三、耐力性项群主要项目选材的基本要求与指标351
第三章 技能类项群运动员选拔标准356
第一节 表现性项群的选材356
一、表现性项群选材的主要内容356
二、表现性项群选材的基本要求356
三、表现性项群主要项目选材的基本要求与指标357
第二节 对抗性项群的选材361
一、对抗性项群选材的主要内容361
二、对抗性项群选材的基本要求361
三、对抗性项群主要项目选材的基本要求与指标362
第四篇 国家体育训练内容标准369
第一章 绪论369
第二章 身体竞技能力(体能)的构成与训练标准370
第一节 身体竞技能力训练(身体训练)标准概述370
一、身体竞技能力(体能)的概念及构成370
二、身体训练(即身体竞技能力训练)的概念、目的和意义370
三、身体训练的内容及其相互的功能迁移372
四、身体训练的基本要求373
第二节 运动素质训练——力量素质训练标准374
一、力量素质概述374
二、各力量素质训练375
三、力量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380
四、儿童少年及女子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特点381
第三节 运动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标准383
一、速度素质概述383
二、各速度素质的训练384
三、速度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387
四、儿少及女子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特点388
第四节 运动素质训练——耐力素质训练标准389
一、耐力素质概述389
二、各耐力素质的训练391
三、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393
四、儿少及女子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395
第五节 运动素质训练——灵敏素质与协调能力训练标准396
一、灵敏素质训练396
二、协调能力训练397
三、儿少及女子运动员灵敏素质和协调能力训练400
第六节 运动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标准401
一、柔韧素质概述401
二、柔韧素质的训练401
三、柔韧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403
四、儿少及女子运动员柔韧素质训练404
第三章 技、战术竞技能力的构成与训练标准405
第一节 技术竞技能力的构成与训练标准405
一、运动技术405
二、运动技能408
三、运动技术训练409
第二节 战术竞技能力的构成与训练标准412
一、战术概述412
二、战术能力415
三、战术竞技能力的训练与调控416
四、战术决策与战术计划、方案的制定420
五、比赛中的临场战术指挥425
第四章 心、智竞技能力与思想作风的构成与训练标准429
第一节 心理竞技能力的构成与训练标准429
一、心理训练简述429
二、心理竞技能力的训练与调控430
第二节 智能竞技能力的构成与训练标准432
一、智能训练概述432
二、智能竞技能力的训练与调控434
第三节 思想作风的构成与训练标准436
一、思想作风概述436
二、思想作风的训练与调控439
第五篇 国家体育训练方法标准445
第一章 绪论445
第二章 运动训练控制方法标准447
第一节 运动训练控制方法标准概述447
第二节 模式训练标准法及其应用448
一、模式训练法概述448
二、模式训练法的实际应用451
第三节 程序训练标准法及其应用455
一、程序训练法概述455
二、程序训练法的实际应用460
第四节 模拟训练法及其应用462
一、模拟训练法概述462
二、模拟训练法的实际应用464
第五节 人—机(CAD)辅助训练法及其应用465
一、人—机(CAD)辅助训练法(简称CAD训练法)概述465
二、CAD训练法的实际应用467
第三章 运动训练基本方法标准469
第一节 运动训练基本方法概述469
一、运动训练基本方法的概念469
二、身体活动性训练方法的构成因素469
第二节 重复训练法及其应用471
一、重复训练法概述471
二、重复训练法的应用472
三、重复训练法的应用要求476
第三节 间歇训练法及其应用477
一、间歇训练法概述477
二、间歇训练法的应用479
三、间歇训练法的应用要求482
第四节 持续训练法及其应用483
一、持续训练法概述483
二、持续训练法的应用485
三、持续训练法的应用要求488
第五节 变换训练法及其应用489
一、变换训练法概述489
二、变换训练法的应用490
三、变换训练法的应用要求494
第六节 循环训练法及其应用495
一、循环训练法概述495
二、循环训练法的应用497
三、循环训练法的应用要求501
第七节 比赛训练法及其应用502
一、比赛训练法概述502
二、比赛训练法的应用504
三、比赛训练法的应用要求507
第八节 高原训练法及其应用508
一、高原训练法概述508
二、高原训练法的应用510
三、高原训练法的应用要求514
第六篇 国家体育训练计划标准521
第一章 绪论521
第二章 国家体育训练计划标准概论522
第一节 训练计划概述522
一、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522
二、训练计划的基本形式与类型523
三、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523
四、制定训练计划的基本要求525
五、训练目标的确定527
第二节 运动训练诊断530
一、一般训练状态的诊断530
二、赛前竞技状态的诊断539
三、提高运动员训练状态诊断的科学性中必须注意遵循的原则546
第三节 运动训练控制模型的建立547
一、建立训练控制模型的基本程序548
二、建立训练控制模型的基本方法549
第三章 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制定与竞技状态的调控标准561
第一节 多年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制定与竞技状态的调控561
一、多年大周期训练计划制定的一般概述561
二、全过程多年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制定与竞技状态的调控562
三、区间性多年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制定与竞技状态的调控568
第二节 年度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制定与竞技状态的调控573
一、年度大周期训练计划制定的一般概述573
二、年度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安排与竞技状态调控583
第四章 中小周期训练计划的制定与竞技状态的调控标准590
第一节 阶段中周期训练计划的制定与竞技状态的调控590
一、阶段中周期训练计划的一般概述590
二、赛前和比赛阶段中周期训练计划的制定与竞技状态的调控595
第二节 周训练小周期训练计划的制定与竞技状态调控599
一、周训练小周期计划的一般概述599
二、一般小周期训练调控的基本要点603
三、不同类型小周期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赛前小周期竞技状态的调控608
第三节 课训练计划的制定与临赛前竞技状态的调控612
一、课训练计划的制定612
二、临赛前竞技状态的调控618
第五章 特殊运动员的训练调控标准625
第一节 儿童少年运动员的早期训练特点625
一、儿童少年运动员训练的一般概述625
二、儿童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调控特点和基本要求626
三、儿童少年各竞技能力的训练特点632
第二节 竞技保持阶段“老”运动员的训练特点632
一、竞技保持阶段“老”运动员的界定632
二、竞技保持阶段老运动员的生物学、训练学特征634
三、竞技保持阶段老运动员的训练调控特点637
女运动员的训练特点639
一、女子竞技体育的兴起与发展639
二、对女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再认识639
三、女运动员训练的一般特点643
四、女运动员经期训练特点644
第七篇 国家体育训练管理工作标准651
第一章 绪论651
第二章 运动训练管理工作标准652
第一节 运动训练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与要素652
一、运动训练管理概念652
二、运动训练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及要素分析653
第二节 运动训练管理系统的人员管理标准655
一、教练员管理655
二、运动员管理657
三、领队管理658
四、其他人员管理659
第三节 运动训练过程的全面管理标准661
一、运动训练过程管理661
二、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管理664
三、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管理665
四、运动员的生活管理666
五、运动员的参赛管理667
第三章 现代教练员的行为标准模式668
第一节 现代教练员的行为特征及类别668
一、现代训练条件下的教练员概述668
二、不同类型教练员的管理行为特征668
第二节 现代教练员的管理行为标准模式……(67?)683
一、教练员的威信……(67?)683
二、我国教练员管理行为和师德表现分析……(67?)683
第八篇 国家体育训练分项能力考核评估标准683
第一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考核评估标准683
第一节 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683
一、运动成绩释义683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684
第二节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686
一、竞技能力释义686
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687
第三节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688
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689
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690
第二章 运动员体能训练与考核评估标准702
第一节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702
一、体能训练释义702
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703
第二节 身体形态及其训练704
一、身体形态释义704
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704
三、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706
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706
第三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707
一、力量素质释义707
二、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708
三、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713
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716
第四节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717
一、速度素质释义717
二、各种速度素质的评定及训练718
三、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723
第五节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724
一、耐力素质释义724
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725
三、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728
四、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729
第六节 柔韧素质及其训练731
一、柔韧素质定义731
二、柔韧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731
三、柔韧训练的方法和手段732
四、柔韧训练的基本要求733
第七节 灵敏素质及其训练734
一、灵敏素质释义734
二、灵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735
三、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735
四、灵敏训练的基本要求735
第三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训练与考核评估标准737
第一节 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737
一、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基本特征737
二、运动技术原理738
三、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739
第二节 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740
一、主体因素740
二、客体因素741
第三节 技术训练常用方法742
一、直观法与语言法743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743
三、想象法与表象法744
四、减难法与加难法745
第四节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745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745
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746
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747
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748
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749
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750
七、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752
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754
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755
第五节 运动技术评价756
一、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标准756
二、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757
三、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757
四、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特点759
第四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训练与考核评估标准762
第一节 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762
一、竞技战术概述762
二、运动员战术能力766
三、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767
第二节 战术训练方法770
一、分解与完整训练法770
二、减难与加难训练法770
三、虚拟现实训练法771
四、想像训练法771
五、程序训练法771
六、模拟训练法771
七、实战法774
第三节 战术方案的制定774
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774
二、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775
第四节 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777
一、把握项目制胜规律777
二、培养战术意识778
三、培养战术运用能力778
四、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778
五、重视战术组合779
六、加强战术创新研究780
第五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训练及考核评估标准781
第一节 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781
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781
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783
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785
第二节 运动智能及其训练790
一、运动智能概述790
二、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791
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794
第六章 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实施工作标准795
第一节 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795
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796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797
三、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797
第二节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799
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799
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802
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806
第三节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807
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807
二、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814
三、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822
第七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实施工作标准824
第一节 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824
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824
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825
第二节 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832
一、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832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833
三、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840
第三节 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841
一、比赛系列的安排841
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847
第四节 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848
一、中短期阶段集训计划的结构及负荷特点849
二、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区别对待851
第五节 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854
一、规范化用表的用途854
二、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示例854
第八章 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实施工作标准861
第一节 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861
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863
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871
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874
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879
第二节 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881
一、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881
二、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882
三、训练课的结构884
四、训练课的负荷量度887
第九章 运动队伍的管理工作标准890
第一节 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890
一、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891
二、运动队管理的组织保障892
三、运动队管理的法规依据892
四、运动队管理的经济基础893
五、运动队管理的人本原则893
第二节 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894
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894
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895
第三节 教练员与运动员896
一、教练员896
二、运动员898
第九篇 国家体育训练身体机能达标考核评估标准及方法903
第一章 国家体育训练身体机能评定达标的基本理论与方法903
一、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检测与评定的目的和意义903
二、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理论依据906
三、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检测方法913
四、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生理生化评定的指标与方法915
五、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综合评定及注意事项986
第二章 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评定标准与方法994
第一节 田径田赛994
一、运动特点及代谢特点994
二、利用生化指标评定田赛项目运动员的身体机能995
三、利用简单的生理指标及时检测田赛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并对训练进行监控998
四、对运动员机能测试与训练安排相结合的建议1003
第二节 短跑1006
一、短跑运动的特点1006
二、机能评定1009
三、短跑运动员机能评定小结1020
第三节 中长跑1021
一、项目的特点1021
二、中长跑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1022
第四节 马拉松1037
一、马拉松运动及生理生化特点1037
二、马拉松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评定1037
三、马拉松运动员机能评定中应注意的问题1050
第五节 竞走1051
一、竞走运动项目的运动特点1051
二、竞走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生理生化评定1052
第六节 跳水1060
一、跳水运动特点1060
二、跳水运动员的机能评定1061
三、注意事项1068
第七节 游泳1068
一、游泳运动的基本特点1068
二、游泳运动员机能评定1070
三、女子游泳运动员月经周期的机能评定1089
第八节 花样游泳1090
一、花样游泳项目的运动及代谢特点1090
二、花样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1091
第九节 赛艇1102
一、赛艇运动的特点1102
二、赛艇运动员的机能评定1105
三、赛艇运动员机能评定的实施原则1124
第十节 皮划艇1125
一、皮划艇运动的特点1125
二、皮划艇运动员的机能评定1128
第十一节 举重1134
一、举重运动的特点1134
二、机能评定1135
三、举重运动员机能评定中的几个问题1143
第十二节 柔道1144
一、柔道项目基本特点1144
二、柔道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1145
三、柔道运动员机能评定的注意事项1151
第十三节 摔跤1152
一、摔跤项目的运动及代谢特点1152
二、男子摔跤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评定1153
三、女子摔跤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评定1166
四、小结1171
第十四节 跆拳道1171
一、跆拳道项目的运动特点1171
二、跆拳道运动员的机能评定1172
三、小结1180
第十五节 拳击1181
一、拳击运动的特点1181
二、拳击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评定1181
三、拳击运动员机能评定的注意事项1188
第十六节 体操1189
一、体操运动的基本特点1189
二、体操运动员的机能评定1192
三、体操运动员机能评定的注意事项1200
第十七节 艺术体操1201
一、艺术体操运动的特点1201
二、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机能评定1203
三、艺术体操运动员机能评定的注意事项1208
第十八节 射击1208
一、射击项目的运动及代谢特点1208
二、射击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评定1209
三、小结1215
第十九节 射箭1216
一、专项及代谢特点1216
二、射箭运动员的机能评定1217
三、小结1223
第二十节 排球1224
一、排球运动的特点1224
二、排球运动员的机能评定1225
三、小结1231
第二十一节 篮球1231
一、篮球运动的基本特点1231
二、优秀篮球运动员机能评定1234
第二十二节 乒乓球1241
一、乒乓球运动的特点1241
二、乒乓球运动员的机能评定1242
第二十三节 羽毛球1252
一、羽毛球项目的运动及代谢特点1252
二、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评定体系1253
三、羽毛球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1254
四、身体机能评定的实例分析1263
第二十四节 棒、垒球1265
一、棒、垒球运动的特点1265
二、棒、垒球运动员的机能评定1266
第二十五节 手球1271
一、手球的运动特点1271
二、手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特点1272
三、手球运动员的机能评定1272
第二十六节 足球1283
一、足球运动的特点1283
二、优秀足球运动员的机能评定1287
三、注意事项1300
第二十七节 网球1300
一、项目及代谢特点1300
二、身体机能评定1301
第二十八节 自行车1308
一、自行车项目的供能特点1308
二、自行车运动员的机能评定1310
第二十九节 击剑1317
一、击剑运动的特点1317
二、击剑运动员的机能评定1319
第三十节 速度滑冰与短道速度滑冰1332
一、速度滑冰与短道速度滑冰项目特点1332
二、速滑与短道速滑运动员身体机能综合评定1333
第三章 特殊情况的身体机能评定标准方法1341
第一节 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1341
一、高原训练的现状1341
二、身体机能评定的指标与方法1344
三、注意事项1356
第二节 运动员控减体重训练期间身体机能评定1357
一、运动员控体重和减体重训练期的特点1357
二、控、减体重期机能评定的作用与意义1358
三、运动员控、减体重期间身体机能评定1358
四、赛前控体重期间身体机能评定的几个问题1368
第三节 运动员营养的生化监控1369
第十篇 国家各级各类体育运动与训练测量评价分类标准1373
第一章 身体形态的测量与评价1373
第一节 身体形态测量概述1373
一、人体主要测量点1373
二、身体形态测量注意事项1376
第二节 体格测量与评价1376
一、体格测量1377
二、体格评价1382
第三节 身体成分测量与评价1384
一、身体成分测量概述1384
二、身体成分测量方法1384
三、身体成分评价方法1388
第四节 体型的测量1391
一、体型测量概述1391
二、体型测量方法1391
第五节 身体姿势的测量与评价1397
一、局部姿势测量1398
二、整体姿势测量1400
第二章 身体机能的测量与评价1404
第一节 循环机能的测量1404
一、心率的测量1404
二、血压的测量1407
三、心血管机能指数测量1410
四、心血管耐力测量1412
第二节 呼吸机能的测量1416
一、肺活量的测量1416
二、有氧耐力的测量1417
三、最大摄氧量的直接测量1426
第三节 感觉机能的测量1428
一、感知跳跃距离测验1428
二、感知滑木盘距离测验1429
三、动觉性运动障碍测验1430
第四节 平衡机能的测量1432
一、静态平衡测量1432
二、动态平衡测量1435
第三章 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1439
第一节 速度测量1439
一、速度的分类及测量形式1439
二、测量内容和方法1440
三、速度测量的注意事项1445
第二节 力量测量1445
一、力量的分类及测量形式1446
二、测量内容和方法1446
三、力量测量的注意事项1455
第三节 耐力测量1455
一、耐力的分类及测量形式1455
二、测量内容和方法1456
三、耐力测量的注意事项1463
第四节 柔韧性测量1464
一、柔韧性的分类及测量形式1464
二、测量内容和方法1464
三、柔韧性测量的注意事项1471
第五节 灵敏性测量1472
一、灵敏性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1472
二、灵敏性测量的注意事项1477
第六节 身体素质的成套测验1477
一、巴罗(Barrow)运动能力测验1477
二、斯科特(Scott)运动能力测验1480
三、中国学生体质调查中的身体素质测验(中学组)1481
四、各国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成套测验1482
第四章 运动技术的测量与评价1483
第一节 运动技术的测量1483
一、运动技术测量概述1483
二、运动技术的分类与测量1485
第二节 运动技术测量与评价方法示例1488
一、篮球1489
二、足球1492
三、排球1496
四、网球1500
五、游泳1502
六、体操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