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宜春市志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宜春市志编纂委员会 著
- 出版社: 北京:方志出版社
- ISBN:978780238841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988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1078页
- 主题词:宜春市-地方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宜春市志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概述1
卷一 政区11
第一章 建置11
第一节 境域11
第二节 沿革11
第二章 各县(市、区)行政区划17
第一节 袁州区17
第二节 樟树市24
第三节 丰城市28
第四节 靖安县33
第五节 奉新县36
第六节 高安市39
第七节 上高县42
第八节 宜丰县46
第九节 铜鼓县49
第十节 万载县52
第三章 市直属管理区55
第一节 江西宜春经济开发区55
第二节 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56
第三节 宜阳新区57
卷二 地质地貌61
第一章 地质61
第一节 地层61
第二节 构造65
第三节 岩浆岩67
第四节 地质遗迹69
第二章 地貌71
第一节 地貌类型71
第二节 地形特征72
卷三 自然资源77
第一章 土壤77
第一节 成土母质77
第二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78
第三节 土壤理化性状81
第二章 森林植被89
第一节 植被类型89
第二节 森林植被分布91
第三章 土地资源92
第一节 土地资源总量92
第二节 土地类型及其分布92
第四章 森林资源97
第一节 林木资源总量97
第二节 树木种类97
第三节 野生动物、植物102
第五章 矿产资源104
第一节 能源矿藏104
第二节 金属矿藏105
第三节 非金属矿藏107
第六章 水资源108
第一节 地表水108
第二节 地下水111
第三节 地热水111
第四节 水资源总量113
第五节 水资源利用113
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115
第一节 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5
第二节 省级自然保护区117
第三节 玉京山市级自然保护区117
第四节 县级自然保护区118
卷四 水文121
第一章 水系121
第一节 赣江及其主要支流121
第二节 修河及其主要支流125
第三节 清丰山溪126
第四节 药湖127
第二章 水文监测129
第一节 水文测验129
第二节 水环境监测129
第三章 水文服务130
第一节 水文情报预报130
第二节 汛期预报131
第三节 专业咨询132
第四章 水文机构133
第一节 机构沿革133
第二节 站点设置134
卷五 气象139
第一章 气候139
第一节 气候特征139
第二节 气候要素140
第三节 重要天气与气候现象143
第四节 农业气候区划146
第二章 气象观测148
第一节 观测站148
第二节 地面常规气象观测150
第三节 农业气象观测151
第四节 雷达气象观测152
第三章 气象预报152
第一节 气象通讯152
第二节 常规预报153
第三节 农业气象预报155
第四章 气象服务155
第一节 气象预报服务155
第二节 气象情报资料服务156
第三节 其他服务156
第五章 气象管理机构158
第一节 宜春市气象局158
第二节 各县(市)气象机构158
卷六 灾异163
东晋163
南北朝163
唐163
五代十国163
北宋163
南宋163
元164
明164
清166
中华民国170
中华人民共和国172
卷七 环境保护191
第一章 环境状况191
第一节 水环境191
第二节 大气环境194
第三节 声环境198
第二章 环境污染源202
第一节 污染源调查202
第二节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区域203
第三章 环境监测210
第一节 地表水监测210
第二节 大气监测211
第三节 噪声监测212
第四章 环境综合整治213
第一节 水污染治理213
第二节 大气污染治理216
第三节 噪声污染治理218
第四节 固体废弃物治理219
第五节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219
第五章 环境管理220
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统计220
第二节 环境法规执法检查221
第三节 排污费征收224
第四节 建设项目环境监管与辐射环境管理224
第五节 污染投诉与事故处理226
第六节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226
第六章 生态环境建设227
第一节 生态城市创建227
第二节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228
第七章 环境保护机构230
第一节 宜春市环境保护机构230
第二节 各县(市、区)环境保护机构230
卷八 城市建设235
第一章 古代城池235
第一节 袁州古城235
第二节 各县(市)古城垣236
第二章 城市道路238
第一节 中心城区道路238
第二节 各县(市)城区道路242
第三章 城市重点工程建设256
第一节 中心城区建设工程256
第二节 各县(市、区)城区建设工程261
第三节 宜阳新区建设269
第四节 城市建设投资开发271
第四章 城市规划274
第一节 中心城区规划274
第二节 各县(市、区)城区规划277
第五章 规划建设机构282
第一节 宜春市规划建设机构282
第二节 各县(市、区)规划建设机构282
卷九 城市管理287
第一章 公用事业287
第一节 公共交通287
第二节 城市供水290
第三节 燃气供气294
第四节 中心城区公共照明与景观设施296
第二章 园林绿化298
第一节 公园298
第二节 城市绿化301
第三章 环境卫生306
第一节 环卫设施与设备306
第二节 公共环卫服务307
第三节 垃圾处理310
第四节 污水处理312
第五节 余土管理314
第四章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316
第一节 市容市貌管理与环境卫生监管316
第二节 综合执法317
第五章 城市品牌创建319
第一节 全国绿化模范城319
第二节 国家园林城市319
第三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19
第四节 国家卫生城市319
第五节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320
第六节 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市320
第六章 管理机构320
第一节 宜春市城市管理局320
第二节 各县(市)城市管理机构321
卷十 人口325
第一章 人口规模325
第一节 人口总量325
第二节 人口分布332
第三节 人口密度335
第二章 人口变动337
第一节 自然变动337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流动340
第三章 人口构成342
第一节 民族构成342
第二节 性别与年龄构成344
第三节 职业构成346
第四节 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构成351
第四章 人口素质353
第一节 身体素质353
第二节 文化素质361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363
第一节 婚姻状况363
第二节 家庭规模365
第六章 人口调查367
第一节 人口普查367
第二节 人口抽样调查370
第七章 人口控制及政策372
第一节 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概述372
第二节 生育政策373
第三节 奖励与扶助措施374
第四节 处罚与限制规定375
第八章 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375
第一节 社会宣传375
第二节 新闻宣传376
第三节 文艺宣传377
第四节 对外宣传与交流377
第五节 干部培训与理论研究377
第九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378
第一节 人口规划378
第二节 生育管理与服务379
第三节 检查督查与评比考核381
第十章 节制生育与优生优育383
第一节 节制生育383
第二节 终止妊娠384
第三节 技术服务网络384
第四节 优生优育384
第十一章 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构385
第一节 市级机构385
第二节 基层机构与组织385
第三节 人口计划生育协会386
卷十一 苏区389
第一章 地方苏维埃政权389
第一节 地区苏维埃政权389
第二节 县苏维埃政权389
第二章 军事机构与武装斗争392
第一节 军事领导机构与军事力量392
第二节 武装斗争395
第三节 地下交通线399
第四节 三年游击战争400
第三章 群众团体401
第一节 工会组织401
第二节 共青团组织402
第三节 妇女组织403
第四章 土地革命与经济建设404
第一节 分田运动404
第二节 生产运动与苏区贸易405
第三节 财政金融405
第五章 教育、文化与卫生406
第一节 教育406
第二节 文化407
第三节 卫生407
卷十二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411
第一章 组织机构沿革41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地方党组织411
第二节 地、市委组织沿革419
第三节 地、市委工作机构423
第四节 县(市、区)委员会424
第二章 组织建设426
第一节 基层组织426
第二节 党员队伍建设427
第三节 干部管理430
第四节 人才工作432
第三章 纪检监察432
第一节 案件审查处理433
第二节 监督检查434
第三节 党风廉政建设436
第四章 宣传工作438
第一节 理论学习439
第二节 社会宣传440
第三节 新闻宣传442
第四节 干部人事管理443
第五章 理论教育与研究444
第一节 在职干部理论教育444
第二节 理论研究446
第六章 精神文明建设446
第一节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446
第二节 公民道德建设449
第七章 统一战线工作451
第一节 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51
第二节 落实政策453
第三节 民主党派工作454
第四节 党外人士安排与党外知识分子工作454
第五节 社会主义学院456
第六节 经济统战与海外统战工作456
第七节 民族宗教工作457
第八章 农村工作458
第一节 农口部门综合协调458
第二节 重大事项组织实施459
第三节 农村调查研究460
第四节 农村经营管理461
第九章 老干部工作462
第一节 落实待遇462
第二节 老干部党建463
第三节 关心下一代工作463
第四节 老年大学与老干部活动中心464
第十章 政策研究464
第一节 课题调研465
第二节 承办刊物466
第十一章 台湾工作467
第一节 涉台人员调查登记467
第二节 对台宣传467
第三节 联络交流468
第四节 对台经贸工作469
第十二章 政法工作469
第一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470
第二节 维护社会稳定471
第三节 执法协调监督472
第十三章 党政干部培训473
第一节 干部培训474
第二节 教学工作474
第三节 科研工作476
第十四章 机关党务476
第一节 思想建设477
第二节 组织建设478
第十五章 党史工作479
第一节 资料编研479
第二节 党史宣传481
卷十三 人民代表大会485
第一章 机构沿革485
第一节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宜春地区联络处485
第二节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宜春地区工作委员会485
第三节 宜春市人民代表大会485
第四节 各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486
第二章 人大代表与人大会议490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90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491
第三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495
第三章 人大工作506
第一节 地区人大联络处工作506
第二节 地区人大工委工作506
第三节 市人大常委会工作507
卷十四 政府519
第一章 晚清时期地方行政机构519
第一节 府署519
第二节 县署520
第二章 民国时期地方政府机构520
第一节 道署、镇守使署、督察专员公署521
第二节 县公署、县政府521
第三章 人民政府机构522
第一节 地区行政机构522
第二节 宜春市人民政府机构528
第三节 县(市、区)人民政府机构529
第四章 法制工作532
第一节 行政复议工作532
第二节 行政执法监督与协调532
第三节 依法行政工作533
第五章 人民信访534
第一节 来信来访534
第二节 案件处理536
第六章 外事侨务537
第一节 涉外管理538
第二节 对外交往538
第三节 侨务及港、澳事务539
第七章 老龄工作542
第一节 老年权益542
第二节 养老助老543
第三节 老有所为544
第四节 老年人协会545
第八章 民族宗教事务545
第一节 民族事务546
第二节 宗教事务547
第九章 扶贫开发548
第一节 老区分布548
第二节 帮扶工作549
第三节 包村驻点扶贫与社会捐助551
第十章 行政服务552
第一节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553
第二节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554
第三节 招投标交易中心建设556
第十一章 无线电管理557
第一节 无线电台站建设557
第二节 无线电台站审批与监管558
第三节 监测检测559
第十二章 档案管理559
第一节 馆藏档案560
第二节 馆库设施建设561
第三节 档案接收、征集、整理、鉴定561
第四节 档案保管与编研、利用562
第十三章 地方志工作563
第一节 地方志编纂563
第二节 服务社会565
第十四章 机关事务管理566
第一节 后勤保障与管理567
第二节 后勤服务570
第三节 后勤管理体制改革572
第四节 财务管理572
第五节 房产财物管理573
卷十五 人民政协577
第一章 机构沿革577
第一节 政协江西省宜春地区联络处577
第二节 政协江西省宜春地区工作委员会577
第三节 政协宜春市委员会578
第四节 各县(市、区)政协579
第二章 政协会议580
第一节 全体委员会议580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议582
第三章 政协工作585
第一节 学习宣传585
第二节 提案工作587
第三节 专题协商588
第四节 调研视察590
第五节 联谊活动593
卷十六 党派597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地方组织597
第一节 组织沿革597
第二节 参政议政598
第三节 组织活动599
第二章 中国民主同盟地方组织600
第一节 组织沿革600
第二节 参政议政601
第三节 组织活动602
第三章 中国民主建国会地方组织603
第一节 组织沿革603
第二节 参政议政604
第三节 组织活动605
第四章 中国民主促进会地方组织605
第一节 组织沿革605
第二节 参政议政606
第三节 组织活动607
第五章 中国农工民主党地方组织607
第一节 组织沿革607
第二节 参政议政609
第三节 组织活动610
第六章 九三学社地方组织611
第一节 组织沿革611
第二节 参政议政612
第三节 组织活动613
第七章 民国时期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614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宜春县党部614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万载县党部615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宜丰县党部615
第四节 中国国民党上高县党部616
第五节 中国国民党奉新县党部617
第六节 中国国民党靖安县党部617
第七节 中国国民党铜鼓县党部618
第八节 中国国民党丰城县党部619
第九节 中国国民党清江县党部620
第十节 中国国民党高安县党部620
卷十七 社会团体625
第一章 职工组织625
第一节 组织沿革625
第二节 主要活动626
第二章 农民组织629
第一节 组织沿革629
第二节 主要活动630
第三章 共青团组织631
第一节 组织沿革631
第二节 主要活动632
第四章 妇女组织634
第一节 组织沿革634
第二节 主要活动636
第五章 工商业联合会639
第一节 组织机构639
第二节 会员发展工作640
第三节 主要活动641
第六章 文学艺术团体642
第一节 组织沿革642
第二节 主要活动644
第七章 社会科学团体645
第一节 组织沿革645
第二节 主要活动646
第八章 科学技术团体647
第一节 组织沿革647
第二节 主要活动648
第九章 残疾人团体649
第一节 组织沿革649
第二节 主要活动649
第十章 归侨团体652
第一节 组织沿革652
第二节 主要活动653
第十一章 台胞台属联谊团体653
第一节 组织沿革653
第二节 主要活动654
第十二章 红十字会654
第一节 组织机构654
第二节 主要工作655
第十三章 个体私营经济协会656
第一节 组织沿革656
第二节 主要活动657
第十四章 消费者协会658
第一节 组织沿革658
第二节 主要活动659
第十五章 宗教团体659
第一节 道教团体660
第二节 佛教团体660
第三节 基督教团体660
第四节 天主教团体661
卷十八 人事665
第一章 人员录用安置665
第一节 国家干部招录665
第二节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667
第三节 军官转业安置667
第四节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668
第二章 国家干部与公务员管理668
第一节 业绩考核668
第二节 职务任免669
第三节 干部调配与人才交流670
第四节 干部队伍构成673
第五节 培训教育与奖惩674
第六节 落实政策675
第三章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676
第一节 专业技术职称评定676
第二节 农民与乡镇企业人员技术职称评定678
第三节 专业技术人员构成678
第四节 专家管理682
第五节 智力引进与专业技术人员调配682
第四章 机构编制管理683
第一节 管理措施683
第二节 管理体制调整686
第三节 党政机构改革688
第四节 部门体制改革689
第五节 事业单位改革690
第六节 乡镇机构改革691
第五章 工资692
第一节 基本工资制度与改革692
第二节 工资调整693
第三节 奖励工资696
第四节 津贴与补贴697
第五节 工资水平697
第六章 福利待遇698
第一节 福利费、丧葬费与抚恤费698
第二节 公费医疗699
第三节 离休、退休、退职699
第四节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700
第七章 人事管理机构701
第一节 宜春市人事管理机构701
第二节 各县(市、区)人事管理机构702
卷十九 劳动和社会保障705
第一章 劳动就业705
第一节 就业制度705
第二节 就业形式706
第三节 特殊人员安置708
第四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回城安置709
第五节 统筹城乡就业710
第六节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711
第七节 职业介绍服务712
第八节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712
第九节 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农村就业促进试点项目713
第二章 职业培训714
第一节 技术工人培训714
第二节 下岗失业人员培训714
第三节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714
第四节 创业培训715
第三章 劳动力管理715
第一节 劳动力资源715
第二节 工人调配717
第三节 劳动用工管理718
第四节 精简职工719
第五节 劳动制度改革719
第六节 劳动合同管理720
第七节 劳动监察720
第八节 劳动争议仲裁722
第四章 劳动工资723
第一节 工资制度723
第二节 工资制度改革724
第三节 工资调整725
第四节 岗位技能工资制与企业经营者年薪制729
第五节 计件工资与津贴、补贴730
第六节 最低工资标准730
第七节 工资计划管理731
第五章 劳动保险与职工福利732
第一节 劳动保险制度732
第二节 职工福利制度732
第六章 社会保险734
第一节 社会保险体制734
第二节 基本养老保险734
第三节 失业保险736
第四节 医疗保险737
第五节 女职工生育保险739
第六节 工伤保险730
第七节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740
第七章 管理机构741
第一节 宜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741
第二节 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742
卷二十 民政747
第一章 基层行政组织和自治组织747
第一节 基层行政组织747
第二节 基层自治组织748
第三节 社区建设750
第二章 行政区划管理750
第一节 行政区划审批750
第二节 行政区划变更751
第三节 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与管理754
第三章 优抚756
第一节 拥军优属756
第二节 烈士褒扬759
第三节 抚恤补助760
第四节 光荣院762
第四章 退役安置763
第一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763
第二节 复员、退伍、转业军人安置764
第五章 自然灾害救助767
第一节 救灾管理767
第二节 灾民转移安置768
第三节 生活救助769
第四节 倒房重建771
第六章 社会救助774
第一节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74
第二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75
第三节 医疗救助777
第四节 农村五保供养778
第五节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780
第六节 专项救助781
第七章 社会福利782
第一节 社会福利院782
第二节 孤儿养育783
第三节 福利彩票785
第四节 慈善捐赠786
第八章 社会事务管理788
第一节 地名管理788
第二节 水库库区移民扶持789
第三节 收养登记790
第四节 民间组织登记790
第五节 农村养老保险791
第六节 婚姻登记792
第七节 殡葬管理794
第九章 管理机构796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管理机构79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管理机构796
卷二十一 公安801
第一章 机构沿革801
第一节 清末警务机构801
第二节 民国时期警政机构801
第三节 人民公安机关802
第二章 剿匪肃敌803
第一节 剿匪反霸803
第二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组织804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804
第三章 惩治刑事犯罪805
第一节 打击严重刑事犯罪805
第二节 打击严重经济犯罪806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专项行动807
第四章 预审、看守与收审808
第一节 预审起诉808
第二节 收押看守809
第三节 收容审查811
第五章 治安行政管理811
第一节 查处涉黄、赌博案件811
第二节 禁烟禁毒813
第三节 特种行业管理814
第四节 爆炸物品管理815
第五节 枪支弹药管理815
第六节 公共娱乐场所管理816
第七节 治安联防817
第八节 治安案件查处818
第九节 劳动教养审批819
第六章 安全保卫820
第一节 经济保卫820
第二节 文化保卫821
第三节 警卫工作822
第四节 铁路安全保卫822
第七章 道路交通管理823
第一节 管理机构823
第二节 交通管理设施824
第三节 交通秩序管理824
第四节 机动车辆管理825
第五节 交通事故826
第八章 户籍管理827
第一节 户政机构827
第二节 常住人口管理828
第三节 暂住流动人口管理830
第四节 居民身份证管理831
第九章 出入境管理832
第一节 中国公民因私出入境管理832
第二节 境外人员签证、居留管理832
第三节 往来港、澳、台地区管理833
第十章 森林治安834
第一节 机构沿革834
第二节 案件查处835
第三节 护林联防835
第十一章 公安技术装备836
第一节 通信指挥与计算机技术装备836
第二节 刑事科学技术装备837
第三节 道路交通管理技术装备838
第十二章 人民武装警察部队839
第一节 机构沿革839
第二节 内卫勤务840
第十三章 消防管理841
第一节 机构沿革841
第二节 消防装备与设施842
第三节 火灾预防与消防监督管理842
第四节 火灾损失与责任查处844
卷二十二 检察849
第一章 机构沿革849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检察机构84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检察机构849
第二章 刑事检察852
第一节 审查逮捕852
第二节 审查起诉856
第三章 反贪污贿赂工作860
第一节 查处贪污案件860
第二节 查处贿赂案件863
第四章 渎职侵权检察866
第一节 案件查处866
第二节 预防渎职侵权犯罪868
第五章 民事行政检察868
第一节 民事审判检察868
第二节 行政诉讼检察869
第六章 监所检察870
第一节 刑罚执行监督870
第二节 社会改造检察与对监外罪犯执行的监督871
第七章 控告申诉检察872
第一节 来信来访的受理、审查和处理872
第二节 控告检察873
第三节 刑事申诉与刑事赔偿874
第四节 历史旧案复查875
第八章 宜春新华地区人民检察院875
第一节 派出检察876
第二节 刑事检察876
第三节 反贪污贿赂检察877
卷二十三 审判881
第一章 审判机构88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审判机构881
第二节 苏维埃政权审判机构882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审判机构883
第二章 刑事审判886
第一节 反革命案件的审判888
第二节 普通刑事案件的审判889
第三节 二审刑事案件的审判892
第四节 监督案件的审判893
第五节 减刑、假释案件的审判894
第六节 特赦及宽大释放案件的审判895
第三章 民事审判896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民事审判89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事审判896
第四章 民商事审判902
第一节 经济纠纷审判902
第二节 经济合同纠纷案件的审判904
第三节 经济损害赔偿案件的审判907
第四节 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908
第五节 企业破产案件的审判909
第六节 经济纠纷上诉案件的审判909
第七节 民商事申诉案件的审判910
第八节 民商事案件的执行911
第五章 行政审判912
第一节 案件审判912
第二节 行政审判监督914
卷二十四 司法行政917
第一章 机构沿革917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司法机构917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司法机构917
第二章 法制宣传918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宪政”宣传918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制宣传918
第三章 公证921
第一节 机构沿革921
第二节 公证业务922
第四章 律师923
第一节 机构沿革923
第二节 律师管理924
第三节 律师业务925
第五章 基层司法工作926
第一节 人民调解组织926
第二节 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927
第六章 法律援助与司法鉴定928
第一节 法律援助928
第二节 司法鉴定929
第七章 劳动改造与劳动教养929
第一节 机构沿革929
第二节 管教工作930
卷二十五 军事933
第一章 驻军933
第一节 明代驻军933
第二节 清代驻军933
第三节 民国时期驻军934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驻军940
第二章 兵役944
第一节 兵役制度944
第二节 兵员征集945
第三章 民众武装与民兵94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民众武装947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兵948
第四章 战备与国防动员955
第一节 战备955
第二节 国防动员956
第三节 国防教育957
第四节 人民防空958
第五章 拥政爱民活动961
第一节 拥政爱民与拥军优属961
第二节 帮困扶贫与军民共建962
第三节 支援地方经济建设963
第四节 抢险救灾963
第六章 历代重要兵事辑录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