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冰盖断面及格罗夫山综合考察与冰穹A深冰芯钻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冰盖断面及格罗夫山综合考察与冰穹A深冰芯钻探](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1983866.jpg)
- 国家海洋局极地专项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978750279429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51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263页
- 主题词:冰盖-断面-冰芯-钻探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冰盖断面及格罗夫山综合考察与冰穹A深冰芯钻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总论1
第2章 考察的意义和目标3
2.1 考察目的和意义3
2.1.1 考察背景3
2.1.2 目的意义3
2.2 我国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的简要历史回顾4
2.3 考察区域概况5
2.4 考察目标(建议加总目标概述)6
2.4.1 中山站至冰穹A冰盖断面及典型区域6
2.4.2 冰穹A(昆仑站)区域7
2.4.3 埃默里冰架区域7
2.4.4 格罗夫地区7
第3章 考察主要任务9
3.1 考察区域9
3.2 考察内容9
3.2.1 深冰芯钻探、储存运输与样品处理分析9
3.2.2 中山站至昆仑站冰盖断面冰川学综合考察14
3.2.3 昆仑站及周边区域冰川学综合调查15
3.2.4 埃默里冰架区域15
3.2.5 格罗夫山新生代古环境与地球物理、近现代冰雪界面生态地质学综合考察16
3.2.6 北极斯瓦尔巴地区冰川环境调查工作18
3.3 考察设备19
3.3.1 冰雷达探测设备19
3.3.2 冰盖表面物质平衡与流速运动观测设备32
3.3.3 冰芯钻探系统33
3.3.4 格罗夫山考察主要设备34
3.3.5 其他重要设备37
3.3.6 现场和室内分析设备41
3.4 考察人员及分工42
3.4.1 考察人员42
3.4.2 考察分工43
3.5 考察完成工作量44
3.5.1 冰穹A地区深冰芯钻探44
3.5.2 昆仑站及周边区域冰川学综合调查44
3.5.3 中山站至昆仑站冰盖综合断面考察45
3.5.4 站基冰冻圈要素综合调查监测与评估46
3.5.5 南极格罗夫山新生代古环境与地球物理综合考察47
3.5.6 近现代冰雪界面生态地质学综合考察47
3.6 内陆考察重大事件介绍47
第4章 获取的主要数据与样品49
4.1 数据与样品获取的方式49
4.1.1 冰穹A地区深冰芯钻探49
4.1.2 昆仑站及周边区域冰川学综合调查与评估50
4.1.3 中山站至昆仑站冰盖综合断面考察与评估50
4.1.4 站基冰冻圈要素综合调查监测与评估52
4.1.5 南极格罗夫山新生代古环境与地球物理综合考察60
4.1.6 近现代冰雪界面生态地质学综合考察61
4.2 获取的主要数据或样品64
4.2.1 冰穹A地区深冰芯钻探64
4.2.2 昆仑站及周边区域冰川学综合调查与评估64
4.2.3 中山站至昆仑站冰盖综合断面考察64
4.2.4 埃默里冰架综合调查与评估65
4.2.5 站基冰冻圈要素综合调查监测与评估65
4.2.6 南极格罗夫山新生代古环境与地球物理综合考察66
4.3 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66
4.3.1 冰穹A地区深冰芯钻探66
4.3.2 昆仑站及周边区域冰川学综合调查与评估66
4.3.3 中山站至昆仑站冰盖综合断面考察与评估66
4.3.4 埃默里冰架综合调查与评估67
4.3.5 站基冰冻圈要素综合调查监测与评估67
4.3.6 南极格罗夫山新生代古环境与地球物理综合考察71
4.3.7 近现代冰雪界面生态地质学综合考察72
4.4 数据总体评价情况73
第5章 主要分析与研究成果74
5.1 深冰芯钻探成果及综合分析74
5.1.1 场地建设成果74
5.1.2 冰芯钻取及处理成果79
5.1.3 钻探数据分析92
5.1.4 冰穹A冰川学综合调查及深冰芯计划分析94
5.2 南极冰盖厚度、内部结构和冰下地形探测分析与冰盖演化分析101
5.2.1 东南极中山站至冰穹A内陆断面冰厚、内部结构和冰下地形分析101
5.2.2 冰穹A和昆仑站地区冰雷达探测综合分析104
5.2.3 昆仑站区域1:50 000冰下地形图制作120
5.2.4 南极冰盖冰下地形特征分析121
5.3 冰盖表面物质平衡与冰流运动综合分析123
5.3.1 冰盖表面冰流运动和表面地形特征分析123
5.3.2 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分析142
5.4 中山站—昆仑站断面雪冰现代过程分析153
5.4.1 南极雪冰中痕量高氯酸盐的分析方法的建立153
5.4.2 北半球中纬度到南极大尺度断面降水与降雪中主要离子的空间变异分析156
5.4.3 大尺度大气环流影响的大气化学元素向极地的输移分析156
5.4.4 南极中山站-昆仑站断面雪层中NO-3现代沉积过程分析159
5.4.5 海表大气及雪冰中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比率分析161
5.4.6 中山站—冰穹A考察断面雪冰-大气现代过程监测163
5.4.7 中山站—冰穹A断面表层雪过量170空间分布分析164
5.4.8 冰穹A地区雪冰稳定同位素敏感性模拟166
5.4.9 冰穹A地区雪冰痕量元素记录观测166
5.4.10 中山站至冰穹A断面表层雪中不溶微粒单颗粒特征及矿物组成166
5.5 南极冰盖冰芯记录与气候环境演化分析167
5.5.1 东南极冰穹A地区110 m浅冰芯中主要离子含量的分析167
5.5.2 南半球环状模与南极冰芯中气候信息关联研究171
5.6 格罗夫山新生代古环境与地球物理综合分析172
5.6.1 冰雷达探测方面173
5.6.2 陨石回收方面173
5.6.3 格罗夫山岩基宽频带天然地震及大地电磁观测173
5.7 南极冰盖近现代冰雪界面生态地质学分析178
5.7.1 东南极冰盖有机磷酸酯分布特征179
5.7.2 东南极冰盖有机磷酸酯分布的生态地质学意义187
5.7.3 东南极冰盖有机磷酸酯的历史记录及初步分析192
5.7.4 极地冰川底部甲烷释放潜力与机制研究196
第6章 考察的主要经验与建议198
6.1 考察取得的重要成果198
6.1.1 雷达观测是冰川学研究主要方法并将推动极地冰川学研究的发展198
6.1.2 深冰芯钻探的启动198
6.1.3 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研究199
6.1.4 开展极地测绘199
6.2 对专项的作用200
6.3 考察的主要成功经验203
6.4 考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203
6.5 对未来科学考察的建议204
参考文献206
附件216
附件1 考察区域及站位图216
附件2 主要仪器设备一览表219
附件3 承担单位及主要人员一览表221
附件4 考察工作量一览表226
附件5 考察数据一览表228
附件6 考察要素图件一览表229
附件7 论文、专著等公开出版物一览表231
附件8 样品、档案、影像片等一览表240
附件9 深冰芯钻探钻孔测井仪3D概念图240